华夏演“玉”:从“石之美者”,析传统美育之发展历程

原生之民:石之美者也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对玉的知晓,就不可能有对中华文明的真正了解;解开传统文化审美与德育发展之谜的金钥匙就是玉。

中国原始社会曾有一个被称为玉图腾的阶段,表现为中华民族的先民曾经用带有某种含义的玉雕制品作为民族的标志,历史文献也的确有许多这方面的记载。例如《拾遗记》卷一《少昊》记载,少昊的母亲皇娥在少女的时候,白天乘木筏在苍茫的大海上漫游,有一天她到了西海之滨的穷桑之地,那里出产一种叫孤桑的大树,高达千寻,吃了此树果实会长生不老。在那里,她遇到了神童"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她与这位童子同乘木筏,嬉戏于海上,他们用桂树的树干作旗杆,将董茅草结于杆上作旗帜,用玉石雕刻成鸠鸟的形态,装饰在旗杆顶上,即"刻玉为鸠,置于表端"。后来皇娥生下了少昊,称号叫"穷桑氏",也叫"凤鸟氏"。而且属少昊的各族有元鸟氏、青鸟氏、丹鸟氏,祝鸠氏、鸣鸠氏、鹘鸠氏,这是以玉鸟为图腾的最好体现。

玉石是当时人类用得最多、最广泛的物质,被推为天地之精,既美观又实用。因此,上古之时,先民将玉雕琢成鸟兽等各种图案,作为图腾崇拜,而且围绕图腾标志,还产生了一些原始的公共活动,如包括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在内的巫术礼仪活动等,反映了玉图腾是远古文化和意识形态--玉文化萌芽初期的一种形式。

七千年前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

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琢玉已从制石行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玉礼器是王权和等级的象征,用玉敛葬,是祈求永生的手段。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

玉从一出场,就自带神秘的色彩。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祖先们把那些色泽晶莹的"美石",经过耐心细致地打磨,制成带有一定意义的形状,并钻上一个小孔,甚至还穿上自己捻的小绳,将它套在颈项上或挂在胸前,这是一幅多么美妙动人的情景,它说明古人在进行美的追求,标志着人的思想中有了信仰和寄托。玉石具有无比的美丽,无比的坚硬,无比的价值,它与上古先民思想中至上的祖先、至上的自然力、至上的鬼神的观念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了。古代护身符一类的东西正是循着这一自然过程而产生的。在此后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更产生了许许多多和玉紧密关联的神话和传说,这都表明在古时候人们的思维想象当中,一块美玉,它对天地四方、对列祖列宗、对电闪雷鸣、对万物生灵都有说不尽的联系和影响力量,这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飞跃。大量古代的文字记载和大量的出土文物,都在证明着这样一个史实:一块玉、一件件小小的饰物、一点最原始的审美意识和一种最早的信念和虔诚,都不断地被赋于了新的含义,发生着新的作用,并终于孕育了中国特有的玉文化。

德育教化:君子比德与玉

"玉"字始于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在古文字中,"玉"字并没有一点,和帝王的"王"共用一个字。《说文解字》段注解释帝王的"王"字时,认为王者即"天下归往也。"董仲舒也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说文解字》段注解释玉的字型为"三玉之连贯也",即三横一竖象征一根丝线贯穿着三块美玉。"皇"字则是"白"和"玉"的组合。

古文中"王""玉"字型相同,绝非是偶然的巧合,"天地人参通"与王之连贯,两者关系奥妙,意味深刻。许多经典著作中有众多的描述,证明"三玉之连"实际上就代表"天地人参通"。《周礼·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本质上就是玉能代表天地四方,通过它,便能沟通天、地、人间的愿望和意识。

在殷商时期,玉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过程业已初步完成,和阗玉成为道德、习俗、神灵、权力和财富的象征物。在道德方面,儒家学派为进一步宣传他们的学说,需要用一些物质的载体,故而总结了殷商时代开始使用玉的经验,尤其注意到统治阶层喜爱玉的感性经验,用儒家的道德观念去比附于玉物理性质的各种特征,进行从物质到精神、感性到理性的理论创造,赋予玉以德行,即所谓玉"十一德"、"五德"之说。

《礼记》中孔子赋予玉"十一德",即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此十一德,实乃儒家道德规范的大全。其相对应的是和阗玉的物质属性,如温润而泽、缜密而粟、清越以长等。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核心的儒家思想认为君子应“比德于玉”,玉佩光洁温润,可谓之“仁”;不易折断,且断后不会割伤肌肤,可谓之“义”;佩挂起来整齐有序,可谓之“礼”;击其声音清越优美,可谓之“乐”;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可谓之“忠”,人人皆珍之爱之,可谓之“道”,等等,这些美德作为君子的必备条件,因而佩玉以洁身明志,“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守身如玉”亦是必然。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玉有五德,"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实际上指的是玉的色泽、纹理、质地、硬度、韧性五个特性。

因此,有关玉德的儒家学说,均以和阗玉为依据,并始终以和阗玉为尊,为正宗。和阗玉因此成为君子德行操守的化身和社会道德的象征物,君子比德于玉"。"言念君子,温润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同时,在宗教方面用玉制作礼仪祭祀之器,成为沟通世俗人间与祖先神灵的法物。在政治方面严格规定从天子到各级官吏的用玉要求,《周礼》中规定,"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圭,男执蒲壁。"这一切,为人们尊玉、崇玉、爱玉、敬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并直接影响到民间的广大基层群众视玉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最高标准,以及美的参照物,这可从成语中窥见一斑,如,锦衣玉食、金玉满堂、琼楼玉宇、亭亭玉立、玉洁冰清等120个与玉有关的成语。

工匠精神:玉不琢不成器

中国有着7000年的用玉历史,2500年的玉器研究历史,这使中国赢得了“玉器之国”的美誉。

中国古代玉器历史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器形之众,作工之精,影响之深,为其他任何国家所不能及。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全民尊玉,爱玉的民族心理,玉的神化和灵物概念、特殊权力观点都植根于此,而玉文化本身则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有着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更是说到:“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特色之一,启迪着雕刻家、诗人、画家的无限灵感。”

事实上,巧夺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辅以水来研磨玉石,琢制成所设计的成品。所以,用行话来说,制玉不叫雕玉,而称治玉,或是琢玉、碾玉、碾琢玉。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却是简陋的。 直到近代,中国人一直使用传统工具,如线锯、钢和熟铁制成的圆盘、圆轮、钻床、半圆盘和架以木制的车床来制作玉器。在铁器发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器和砂岩配制而成。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间奇迹。

好的玉器,钟林先生归纳为四要素:材质、造型、工艺、主题,这四要素使玉超越了其“山岳精英”的自然属性,而包蕴了人的精神: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山川之精英,讲的是材质美,每件玉器必须弄清它是角闪石还是翠玉,或是绿松石、玛瑙、蛇纹石、水晶等彩石玉,进一步还要探讨它的产地。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雕琢美和主题内容,以及影响造型美与雕琢美的工艺、社会诸因素。由于历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态,竞相争艳。

玉汝于成:卞和们留给我们的美育课

《韩非子·和氏》记载: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为,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视之石也,忠贞之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宝焉,遂命曰"和氏璧"。

这是2000多年前的悲壮故事,楚国人卞和在荆山砍柴时发现一块璞玉,于是献宝于楚厉王,厉王让人鉴别,得出一块普通石头的结论。厉王怒而下令砍去卞和左脚。时至楚武王登基,卞和再次携玉献宝,武王再次找人鉴别依然给出同样结论,便怒而砍其右脚。时光流逝,武王崩文王立,卞和怀抱宝玉而泣于荆山脚下,三日夜而不停,眼泪干涸以血代之。文王遣使询问,卞和说"我不是为自己所受的酷刑而悲伤,而是悲伤宝玉无人能识别",于是文王让人打开玉石,发现里边果然是块稀世宝玉,并取名"和氏璧"。

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关于和氏璧最有名的故事应该是成语--完璧归赵,源于战国时期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后人以此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后来秦王统一天下,把这块号称天下最珍贵的和氏璧雕琢成玉玺并永传后世,象征着皇权与地位。卞和与他的和氏璧影响了中国玉文化,甚至影响了中华审美与德育发展的走向。

早唐时期

玉对中国的文学、历史著作影响极大,许多著作都以玉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论述,如前面提到的《山海经》、《拾遗记》等。这里再以传说、戏曲和《红楼梦》为例来对玉与中国古代文学著作的关系作一简要论述。

传说中玉皇大帝所居的凌霄宝殿和西王母娘娘所住的昆仑玉山,都是宝石构成的辉煌之所,琼楼瑶池,玉树琼花,而奔月嫦娥居住的广寒宫则是冷冷清清,惟有玉兔与之为伴。

东汉科学家张衡(今河南南阳人)在著名的《南都赋》中记载"于显乐都,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南阳)。……其宝利珍怪,则金彩玉璞,隋珠夜光,铜锡铅锴,赤垩流黄,绿碧紫英……,""以速远朋,嘉宾是将揖让而升,宴于蔺堂,珍羞琅玕,充溢园方,琢雕狎猎,金银琳琅……",对独山玉作了淋漓尽致的描述。

《诗经·秦风》中有"何以赠之,环瑰玉佩"。

屈原也在《九歌》中感慨:"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瑶,石之次玉者。琼,玉枝也。说的就是己修饰清洁,以瑶玉为席,美玉为瑱,何不痛快畅饮。

《左传·襄公十五年》中则用一篇不足百字的文章表现出宋国正卿子罕的君子风尚。文章记述的是春秋时,有人送给子罕一块宝玉,并说:"这是经过玉工鉴定过的,绝对是宝玉,我今天特意献给您。"而子罕却正气凛然地说: "此玉虽是宝,但我以不贪为宝。"遂坚辞不受。

唐代王翰的《凉州词》中写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里提到的"夜光杯"就是用和阗白玉雕琢而成的杯壁极薄的酒杯,这种玉在月色下可发出晶莹的光芒,与杯中的葡萄美酒相映成趣,美轮美奂,令诗人酒兴大发。

唐代诗人李商隐也有"蓝田日暖玉生烟"的诗句。

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也与玉联系起来,演绎了多少令人神往的爱情故事。

"弄玉吹箫"的爱情故事一直为世人所称颂。春秋时候,秦穆公有个小女儿名叫弄玉,善于吹笙,居住的地方有个楼台叫凤台。有一天,弄玉在凤台上吹笙,忽然有人唱和,晚上梦见一个美男子骑彩凤自天而降,立于凤台之上,告诉弄玉:"吾乃太华山之主,上帝命我与你结婚,在中秋那天相见。"说罢,解腰间玉箫,倚栏吹之,彩凤亦附和鸣叫起舞。弄玉醒来后,派人到华山寻找。在中秋之夜,一男子名叫箫史为穆公吹箫,"才品一曲,清风习习而来;奏第二曲,彩云四合;奏至第三曲,见白鹤成对,翔舞于空中,孔雀数双,栖息于林际,百鸟和鸣,经时方散。"穆公大悦,遂赐箫史与弄玉成婚。半年之后某天夜里,弄玉夫妇在凤台吹箫,忽然有"紫凤集于台之左,赤龙盘于台之右"两人便乘龙乘凤,自凤台翔云而去。今有"乘龙快婿",便是由此而来。

南北宋时期

张载(公元1020-1077年)是北宋郿县(今陕西)横渠人,是程颐、程颢的表叔,创立了关学。

张载年轻时喜欢研究兵法。范仲淹很欣赏他的才学,劝他说:"读书人有自己的事业可做,何必非要谈兵呢?"张载便专心致志做学问。后来张载中了进士,先后当过几任地方官,因为他敢于直言,触犯了执政大臣,49岁就辞官回家,在家读书治学。

横渠是个穷乡僻壤,张载虽有一些田地,但收入只够维持生计,还必须省吃俭用,但他怡然自得,根本就不挂在心上。每天起来,他一头钻进书房,关起门来,整日苦读,时常思考问题而忘记吃饭和休息。深夜,妻儿早已酣然入睡,他躺在床上还若有思考。如有所得,便披衣下床,欣然提笔。远近许多青年纷纷前来从师求学。有些学生家境贫寒,没有学费,他反而补贴他们茶饭,和他们同甘共苦。

张载在《西铭》中写道"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唐代玉器以器皿和配饰为主,而宋代玉器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历史、文化、艺术的载体,宋徽宗被称为中国玉文化历史上第一位“玉痴”,在其影响下,玉雕开始和诗词、绘画艺术相结合,展现出超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从宋代开始流行在桌案上摆放炉壶瓶等玉器,玉摆饰的流行,标志着玉器在代表神权、王权、礼仪、道德之后,正式成为了厅堂的装饰品,成为生活美学的载体。

元明时期

元末明初的一曲脍炙人口的杂剧《玉梳记》,亦作《对玉梳》,全称《荆楚臣重对玉梳记》,写的是扬州秀才荆楚臣爱恋"松江府上厅行首"顾玉香的爱情故事。顾、荆二人相爱两年,情投意合,但此时荆楚臣的金钱用尽,遭鸨母羞辱,并被逐出。顾玉香鼓励荆楚臣赴京应试,考取功名,临别时,玉香将珍爱玉梳"掂做两半",二人各持一半作为信物。荆楚臣走后,玉香相思忧烦,"茶饭少进,脂粉懒施","朝忘餐食无味,夜废寝眼难合",闭门拒客。后来玉香逃出妓院,赶往京都去寻找荆楚臣,途中遭富商柳茂英拦截,持刀相逼。正好赶上楚臣状元及第,正赴任路过,便将玉香救出并与之相认。顾、荆二人团聚,将玉梳"令银匠用金镶就"永存留念。

明代剧作家高濂的《玉簪记》也向人们讲述了一段关于玉簪的爱情喜剧。南宋书生潘必正在临安应试落第,到金陵女贞观探访身为观主的姑母。大家闺秀陈妙常因避靖康之难,投至观中为女道士。在琴声和诗才的相互感发下,潘、陈二人互通情愫,成其好事。观主察觉,遂逼侄儿再赴科考,并亲自送其登舟起行。陈妙常急忙雇舟追赶恋人,两人在江上互赠玉簪和鸳鸯扇为信物。后潘必正考中得官,与陈妙常结为夫妻。

明代著名戏曲作家汤显祖所作的《紫钗记》更是用女主人公所佩戴的紫玉金钗向人们讲述了一个曲折而美好的爱情故事。陇西才子李益,游学长安,与霍王府小姐霍小玉,在元宵节上偶遇,小玉不小心将紫玉钗丢失,李益正好捡到。两人互生情愫,便成了亲。婚后李益参加殿试,中了状元,但因得罪了当朝权贵卢太尉,被派到玉门关外随军,不得还朝。李益在关外立功,却被卢太尉软禁,仍不能与小玉相见,卢太尉派人送信给小玉,骗说李益已经入赘卢府。小玉接到假信,十分伤心,怨恨李益薄情,但又不十分相信,便耗尽家财寻访李益踪迹,最后变卖了信物紫玉钗,恰被卢府买去。卢太尉知此钗乃李、霍定情之物,便用紫玉钗骗李益说,小玉已另嫁他人,两人由是产生误会。侠士黄衫客听说了此事,便救出李益,使之与小玉相见。李益把紫玉钗给小玉戴上,两人冰释嫌疑。黄衫客又把卢太尉专权李益和小玉受屈一事参奏主上,最后得以奸人得惩,好事成双,李益被封为集贤殿学士和鸾台侍郎,霍小玉为太原郡夫人。

相比较之下,《荆钗记》的故事就更加曲折而令人可叹了。说得是贫士王十朋以荆钗为聘礼,与钱玉莲结为夫妇。不想王十朋考中状元后,因不愿背叛结发妻子,拒绝丞相招婿,得罪权贵,祸端陡起,落走他乡。妻子钱玉莲则被逼投江,幸遇好人相救。数年后,两人都以为对方身亡,在到道观相逢不敢相认,最终以荆钗为凭,才得以团聚。

玉文化与红楼梦

在中国历史上,《红楼梦》是一部著名的与玉关系密切的著作。作者曹雪芹举家食粥,十年辛苦,泪尽而逝,方哭成《红楼梦》。此书原名《石头记》,即从一小小的石头"通灵宝玉"的出土写起,到此石头的失踪而结束,全面深刻揭示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并预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951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606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601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78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65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87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90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37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85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96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73评论 1 34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35评论 5 33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78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9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40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63评论 2 36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33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笠翁对韵》全文及译文(上卷) 书法密码 昨天 15:57 相关推荐 头像 每日书法 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头像 书...
    雨荷燕宁阅读 1,261评论 0 0
  • 以玉作六器,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珪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在中国人...
    明清家具研习社阅读 281评论 0 0
  • 玉树临风、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冰清玉洁、守身如玉、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关于玉的成语诗句数不胜数...
    玉缘今生666阅读 203评论 0 1
  • 千百年来,和田玉一直是中国人最深爱的饰物。这不仅因为它成就了东方女性的美丽——典雅、庄重、温柔、大方,更是一种文化...
    山石玉阅读 4,815评论 0 0
  • 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
    刘军民阅读 4,245评论 8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