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有两位,分别是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罗伯特·普尔。安德斯·艾利克森是刻意练习法则研创者,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康拉迪杰出学者。他专注于研究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是如何获得杰出表现的,以及“刻意练习”法则在其中的作用。罗伯特·普尔是科学作家。
关于本书
本书是学习领域的一本经典著作,它打破了传统学习的认识。对于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个人来说,刻意练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
核心内容
本书的核心内容有三点。
一、为什么一万小时理论有问题
二、怎么样有目的的练习
三、什么是心理表征
四、如何运用刻意练习
一、为什么一万小时理论有问题
一万小时理论是怎么来的呢?1973年,诺贝尔奖得主的赫伯特·西蒙与合作者威廉·蔡斯发表了一篇关于国际象棋大师与新手的比较论文。在这篇论文中,西蒙他们发现,通过长期训练,虽然工作记忆容量相差不大,但是国际象棋大师在摆盘、复盘等实验上都显著强于一级棋手和新手。其中,国际象棋大师、一级棋手、新手三类人能记忆的组块分别是:7.7、5.7与5.3。西蒙在文中首次提出专业技能习得的十年定律(10 years rule),西蒙推测,国际象棋大师能够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存储5万~10万个棋局组块,获得这些专业知识大概需要10年。这就是西蒙的十年定律。
本书作者艾利克森参考西蒙十年定律,在1993年,他发表论文,阐释了对一个音乐学院三组学生的研究结果。把学院学习小提琴演奏的学生分成三个组。第一组是学生中的明星人物,具有成为世界级小提琴演奏家的潜力,第二组的学生只被大家认为“比较优秀”,第三组学生的小提琴演奏水平被认为永远不可能达到专业水准,他们将来的目标只是成为一名公立学校的音乐教师。实际上,到20岁的时候,这些卓越的演奏者已经练习了1万小时,与这些卓越者相比,那些比较优秀的学生练习的时间是8000小时,而那些未来的音乐教师练习的时间只有4000小时。这个实验结果被格拉德威尔引用,并在他的书《异类》中给出了一万小时理论
作者艾利克森的实验是想强调刻意练习,而不是一万小时理论。那么一万小时定律究竟有哪些问题呢?首先,不同专业领域的技能习得时间与练习时间并不存在一个1万小时的最低阈值。例如,优秀专业演员的专业技能习得往往是3500小时;记忆类专家技能的习得也并不需要1万小时,而是数百小时。其次,成功与练习时间并不完全成正比,天赋虽然在其中不起决定性作用,却也会是一大影响因子。如一些体育项目更是会对身高和身材有要求,这类身体特点上的差异,更不是时间和简单的练习可以弥补的。再次,练习的成果并不与时间呈正相关,这一点,也取决于练习方法。如我们身边也不乏一些看似努力、其实没有成就的人。
二、怎么样进行有目的的练习
作者艾利克森说有目的的练习有四个特点。
一是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如学钢琴的学生制定目标是连续三次弹奏不准出错,以适当的速度弹奏完曲子。如果不制订这样一个目标,就没有办法判断练习是不是成功了。
二是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
三是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你必须知道某件事情自己做得对不对,如果不对,你到底怎么错了。
四是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比如,业余钢琴爱好者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上钢琴课,等到30年过去了,他还在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弹奏着那些同样的歌曲,看起来,在那段时间里,他已经积累了数十万个小时的“练习”,但他绝不会比30年前弹得更好。事实上,可能还比年轻时弹得更差。
三、什么是心理表征
刻意练习练习的是什么?作者说练习的是心理表征。
什么是心理表征?
这是认知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一个简单的例子是视觉形象。例如,一提到蒙娜丽莎,很多人马上便会在脑海中“看到”那幅著名油画的形象;那个形象就是蒙娜丽莎在我们脑海中的心理表征。
将杰出人物和我们其他人区分开来的主要因素是:他们经过年复一年的练习,已经改变了大脑中的神经回路,以创建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这些心理表征反过来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记忆、规律的识别、问题的解决等成为可能,也使得他们能够培养和发展各种高级的能力,以便在特定的专业领域中表现卓越。
四、如何运用刻意练习
作者说:刻意练习与其他类型的有目的的练习在两个重要的方面上存在着差别。
首先,它需要一个已经得到合理发展的行业或领域,也就是说,在那一行业或领域之中,最杰出的从业者已达到一定程度的表现水平,使他们与其他刚刚进入该行业或领域的人们明显地区分开来。
其次,刻意练习需要一位能够布置练习作业的导师,以帮助学生提高他的水平。导师必须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且有一些可以传授给别人的有益的练习方法。
作者说如果按这个定义,符合所有这些条件,而且能以最严格的意义进行刻意练习的这种行业或领域相对较少,仅包括音乐表演、国际象棋、芭蕾、体操以及其他一些行业或领域。作者又说,如果你不在这些行业或领域中也完全不用担心。你依然可以运用刻意练习的原则,指引自己发展在所处行业或领域之中可能的最有效的练习方法。
什么是刻意练习的原则呢?
首先辨别杰出人物,然后推测是什么使他们变得如此杰出,接着再提出训练方法,这些方法使你也能像他们那样表现卓越。
一旦你已经辨认出某个行业或领域中的杰出人物,下一步就是有针对性地思考他们都做了些什么,使自己从同一个行业或领域中那些成就不太卓著的人之中脱颖而出,同时还要思考哪些训练方法帮助他们实现了卓越
一旦你已经辨认出杰出人物,那么,辨别出是什么使得这个人和其他人表现不同,那些差别就可以解释他的卓越成就。
牢牢记住所有这些,目的是使你知道有目的的练习,并且为你指出更有效的方向。如果你发现某种方法管用,继续做下去;如果不管用,马上停下来。
最后,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有可能,最佳的方法几乎总是找一位优秀的教练或导师
书中列举了富兰克林是如何提高写作水平例子。在富兰克林自传中,富兰克林描述了自己年轻时怎样致力于提高写作水平。
富兰克林偶然看到一期名为《观察家》的英国杂志,发现自己被杂志中高质量的文章所深深吸引。富兰克林决定,他也要写出那些漂亮的文章。富兰克林于是开始观察,一旦他忘记了文章中一些句子的措辞,可以怎样以最为相近的方式重写那些句子。因此,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几篇文章,然后写下对每个句子内容的简短描述,只要让他能够回想起句子讲的是什么意思便行。几天后,他开始厌倦从自己一开始写下的线索中重写文章的方法。他的目的并不是逐字逐句地复写那些文章,而是要写出自己的文章,而且要让自己的文章和那些文章一样描写细致入微、用词精准简练。他写完后,回头找到最初的文章,将它们与自己写出的文章进行对比,并在必要时纠正自己写的版本。这教会了富兰克林如何明确且中肯地表达观点。
富兰克林发现,这些练习的最大问题是,他的词汇积累并不像《观察家》的投稿者那样丰富。并不是说他不认识那些词,而是他无法做到在写作时“文思泉涌、信手拈来”。为弥补这一不足,他想出了前一种练习的变体。他确定,写诗将迫使他想出大量其他不同的词语,他通常不会想到那些词语,只有在需要与诗歌的韵律和声律模式相一致时,才会去努力搜寻它们。因此,他找到《观察家》杂志上的一些文章,并将它们改写成诗句。接下来,在等待了足够长的时间,以至于最初记下来的诗句和措辞在他的记忆中已经消失时,他再把诗句改写成散文。这使他形成了一个习惯,就是要找到正确的词汇,并且增加对词汇数量的积累,以至于他可以迅速从记忆中调用这些词汇。
最后,富兰克林再来完善文章的总体结构和逻辑。他又一次找来《观察家》的文章,并为每个句子都写下一些提示线索。但这一次,他把那些线索写在另一些纸上,并且故意把顺序打乱,使词汇完全处于无序的状态。然后,他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不仅让自己忘记了最初的文章中句子如何措辞,还忘记了那些词汇的顺序,再一次复写文章。他找来从某一篇文章中摘抄下来的、没有按顺序排列的提示线索,并按他认为最符合逻辑的顺序来排列,根据每条线索写出一些句子,并将自己写的结果与最初的文章进行对比。这样的练习,迫使他小心翼翼地思考怎样在文章中理清思路。如果他发现,在文章中的某些地方,他整理的思路与原文作者的思路不一致,他会纠正自己,并试着从这些错误中学习。
这个例子中,富兰克林就在没有导师的情况下,通过研究高水平案例,分析他们可能成功的原因,然后自己刻意地,反复训练,不断改进技能。
总结
刻意练习最好的办法是找到一位好导师,如果你所在的行业或领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可以运用刻意练习原则,学习行业或领域中最杰出的人,研究他们成功的原因,不断改进,像富兰克林一样,刻意练习,最终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