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读了王绪溢博士《数字时代的学与教—给教师的建议40讲》第29篇文章《小小改变成为生本课堂》,细细咀嚼,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有了下面的体会。
改变原先的教学的惯性思维,倡导学生的学习可以发生在教师的课堂讲授之前。这种教学其实是一种学习观的变革。原先我们是先有老师的教或教师的引导讨论再有学生的学习,认为学生所获得的经验(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教出来”的。而做出教学的顺序调整其实也就是“先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再教”,认定教学首先是学生的事,要把学习者的权力和责任赋予他们自己,让学习者真正变为真正的主体和主人。转变外在性、被动性依赖性的学习状态,是学生的能动性、主体性、独立性不断地被生成、张扬、发展、提升。它更注重如何引发、维持、辅助、促进学生的“学”的方面。
实践证明,除部分知识(主要是陈述性知识)外,包括程序性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在很大程度上是“教”不出来的。所以我们应当把把学的责任交给孩子。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与教的功能。
要紧紧把握这样的基本认识:学生不是一无所知进入课堂的 ,学生并非在一个起点上进入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不适合所有的学生,教师主导的“以教为主”、“线性教学”要在课堂上得到改变。
本人觉得,要明确先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再教的目的。①让学生先学,通过对先学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策略的传授以及习惯的养成,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②通过对自主先学情况的反馈,教师真正把握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和认知差异,能够准确设定数学课堂教学的起点、重点和难点;③通过学生课前的学习、思考,带着问题和认识进课堂,为在数学教学中设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提供较为丰富的认知基础。
教师要发挥这种课堂模式的导学功能。先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再教对课堂转型的价值是非常大的。它使教师的教学建基于学生先学先试,是教师采取个别化、活动化教学方法的依据,是设置差异化学习任务基础。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将更好地确定课堂活动化教学任务和思维深化的重点,知道教学的难点和学生的困惑在哪里,才能把更多的时间有效地分配给更重要的问题。
发挥这种课堂模式引导学与教的功能。这样的教学,内容指向一定要明确:①教师解析哪些教学内容是不教能会的,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自会的能力,将一些任务交由学生自学、先学、先练。不教能会的内容,交由学生先学先练,可以节约课堂的时间,然后才能实施像王博士课堂后面的“打包”练习,促进学生知识内化、提升。 ②在学生知识经验基础上,于最近发展区,设计“跳一跳摘果子”的问题,让学生试学。关注学生反馈暴露的问题,找准合理的教学设计,区分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起点。③复习和回顾先前学习的内容,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起联系,补充新内容学习的背景知识,辅助学习。④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让他们反馈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遇到的困难,以及找准个体兴趣导向的教学拓展方向。具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课前设计《学习单》为载体……
我们还要注意实施课堂教学顺序调整的实际问题:1、布置学习任务的优劣,决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它必须是教师在学科逻辑和认知逻辑间认真地来回“走一圈”后才能设计出来的;2、这有可能使得教师的工作量增大,因而降低实施的可能性 。
因此我想向有改变课堂教学顺序的老师提出可行性建议:做到“三个结合”——与备课结合、与团队教研结合、与二次备课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