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所有行为都从整体上反映他的生活和人格,心理学上这种现象称为儿童人格的统一性。
一个13岁的小男孩儿,5岁前他是全家的中心,父母疼爱,母亲会为他整理好一切,他高度依赖母亲,哪怕是他用一些令人讨厌的方式捉弄母亲,她也不会过度责怪,孩子“聪明的认为”,母亲会帮助他解决遇到的任何困难,因此孩子一直表现的很优秀。
但这种溺爱的优秀不会长久,随着妹妹的出生,一切都结束了。大人注意力开始转移,他有了第一次生活上的小小的挫败,却没有能够从大人那里得到预期中的关注。于是聪明的他又想到了用其他的小伎俩重新赢回大人的关注,他开始变相的给母亲制造麻烦,并且随着妹妹的长大越发的变本加厉。他开始捉弄和恶作剧妹妹,当大人表现得越抓狂时,让他“得意”的认为又赢回了关注,因为,大人又要来围着他转了。
造成心理落差的那些大大小小的错误,如果不加以纠正,这些错误将会影响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孩子对事物的看法决定他未来的成长,这一点非常重要。
这种错误态度如果不能被洞察,一旦形成便会不断地表现出来。
一个习惯于其他人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的孩子,接下来会突然到一个完全相反的情境——学校。在学校,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如果哪个孩子要求得到老师更多关注,除了成绩优秀,任何其他行为只会惹怒老师。
于是聪明的这些孩子进入学校后,开始尝试成为优秀的人,可一旦努力未果,便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我行我素,并不断干扰其他人。他们会用各种恶作剧,各种标新立异,各种出格行为来引起他人的注意,他们不惧怕惩罚,甚至求之不得,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自己又重新得到了关注。他们巴不得父母把他们领回家,因为这样他会感觉到他的父母又围着他转。
当孩子对一个情景没有做好准备而又不得不独自面对时,他就会心生怨恨。男孩儿的生活动机源于渴望,大人只为他一个人服务。
身为老师的我们如果能够了解这些真实情况,就会对这种孩子表现出更多的同情。惩罚,对他们没有意义,因为惩罚只会让他觉得学校不是他待的地方。极端的现象便是学校开除他或要求父母把他带走回家反省,这实际上更接近他的目标了。错误的感知使他误入歧途,他认为自己赢了。
往往孩子无法在学业上表现的成绩优秀,并不是因为他们智力低下,而是他们遇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如果,这时有一个大人或老师给与他们欣赏或帮助,便不会让他们的“过度聪明”另作他用,走上歧途。
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学校中教书育人的我们,是不是应该从这种不适应学校生活的问题学生现象或身上中得到启示呢?
学校必须学会将学生视为一个有待于成长,具有整体人格的人。因此我们更应该学会应用心理学知识判断某些行为,并给予最好的指导,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使命。
育人,永远比教书更重要。
设想一下,其实,不止于儿童,我们所有成年人经历的事情不也都与这个男孩儿的情境相似吗?
我们一辈子,是不是也在追求人格的统一性呢?!
类
2020.6.14 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