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知识创造过程和知识的应用进行规划和管理。
知识管理分为六大步骤:提问、获取、整理、分享、利用、创新。
一、提问:我该学什么?怎么选择?
焦虑型学习者什么都学,但学习没有重点;猎手型的学习者则不同,他们清楚自己欠缺什么,并持续学习补齐,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
知识分为三个层次:通用知识、专业基础、专业知识。梳理每一层次自己都掌握了哪些知识与技能。我们大脑的知识分区包括四类:舒适区,知道自己知道;冒险区,知道自己不知道,扩大自己的涉猎范围;宝藏区,知道自己知道,需要尝试分享加以挖掘;盲区则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如果将知识分层和知识分区融合运用,就形成了我们的技能罗盘。从技能罗盘中我们能够明白自己有哪些技能,各分属于什么区,是熟练掌握,是略懂皮毛,还是有待挖掘,从而确定自己需重点关注学习的几项。
二、获取:从哪里找寻需要的知识?
知识获取的途径包括人、事、网络、书,它们获取的难易程度不一,碎片化程度有高有低。知识获取的入口有很多:阅读、云课堂、培训、微信、微博、社群、搜索等等。
从多种途径和方式得来的很多信息是碎片化的,我们处理碎片化信息习惯于刷、读、互动,这样就把自己的时间碎片化了。那么该怎么做呢?正确的姿势是固定时间刷、快速浏览和互动,先将信息快速浏览,找到有用的先保存,之后再找统一的时间阅读与加工。
碎片化的信息零零散散,在手机上安装云笔记,就可以做到随时随地收集所需的信息和知识了。
三、整理:仅仅收集是没有用的,还得学会整理。
碎片化信息收集之后,如果不加以整理,就会杂乱无章,等到需要时自己也不记得放在哪里了。
碎片化知识整理的三个步骤是:命名、分类、贴标签。
首先对文件进行命名,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可以按编号+文件名来,也可以按自己的习惯进行命名。
其次,文件分类也有一些方法,如按工作流程、经验库、关注点等划分,也可自由组合,按需制定。
为了便于后期使用时的方便,最好把文件贴上一些标签,便签可以是多维度的、分属多类别,这样就能快速检索到,大大节省了时间,提升了效率。
四、分享:不少人感觉学了之后记不住,或很快会忘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分享。
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等,学习内容的留存率比较低,而如果主动分享出去,通过讨论、演练、教会别人,那么自然就印象深刻,学习内容的留存率提高。
知识分享的途径多种多样,小到写作、建立自媒体或个人专属电台,大到线上多渠道分享及线下的社群分享。一个知识点我们听懂了是一回事,但用自己的语言整理并分享出去,就会发现难度提升了一个层级,所以在分享中对知识的理解才会越来越深刻透彻。
有些人觉得自己并不牛,没有自信进行分享。其实,我们不要等到牛逼了才开始分享,而是一开始学习,就开始分享,这样才会变得越来越牛逼。
五、利用:把知识与实际工作生活相结合,才能转变为技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和价值。
知识只是学到理解了还不够,如果不懂运用,就只是一潭死水,没有什么生命力。
我们要学会在工作中实践并应用,在团队中做分享和推广,改变旧有模式的局限与束缚,打开新的思路或局面,从而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
六、创新:如何进行守破离,实现创新呢?
知识的创新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是演化,即基于现有知识的突破;第二是跨界,即跨知识领域进行创新。创新的前提是熟练掌握运用,之后才是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微改善、微创新,形成自己独有的一套知识体系或方法论。
只有打造个人的知识管理系统,在需要时快速调用到,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形成并巩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