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没静音,有信息进来,下意识地拿起手机来看。六岁的小侄儿发来语音,问我在干嘛?我说在看书。嗯…你不觉得看书很累吗?他又一句。
我诧异,刚刚上小学的他,已然定义好了看书是一件很累的事情,而平时拿起手机刷上半天的视频,他都不觉得累。
说实话,在我这,看书不是累事,虽然自小语文成绩一般般,但对于文字,我每一个都爱看。我喜欢读书,书里,什么都有。
我读小学三年级才有一本课外书,那是一本安全教育的书,叫《关爱明天》,那时候我不管书是讲什么内容的,在学校听老师说是课外书,而且在校集体购买可以打折,我就坚持问妈妈要了十块钱买了下来,为的是,可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课外书。拿到书后,我格外激动,回家当天就靠在床头边如饥似渴地读。
读初中时,学校有个小小的阅览室,但门是紧锁的,每一次经过,我都会透过浅绿色的玻璃窗看里面书架上叠得整整齐齐的书,我不明白为什么不把门打开让学生进去看书,那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初二的暑假,在一家外地的书店,家人给我买了三本厚厚的学习资料(这三本资料到初中毕业了,还是干干净净的),同时,还允许我买三本课外书,我选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拿破仑传》。
买好书回到家,我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口气完,沉浸在海伦凯勒的世界里,全然不觉一个下午已经过去,《拿破轮传》在高一时住校期间才陆陆续续读完,而《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读到205页我就不读了,至今也没有再拿起那本书来读,只因为自己最爱的谢廖沙牺牲了,是的,我爱他胜过保尔,甚至能具体说出喜爱他的原因——他英勇无畏,爱恨利索,他乐观,他喜欢风,他有一双清澈的蓝色眼睛,他爽朗的笑声里都是阳光的味道。
现在回忆,我都还能清楚地记得那个夜晚,我在书里看到他是如何牺牲的。
他冲在前线,被敌方抛来的手榴弹击中,他感到胸口很疼,喉咙发不出声音,倒下的那一刻,天空也跟着朝上——他那双清澈的蓝眼睛凝视着秋天的战场。他死了?……那一刻,我真的接受不了他的死,甚至还埋怨过作者,凭什么把他写没了。
高一时,学校外面有一个旧书店,三块钱一本,随便拿,真的觉得极妙,住校期间一有空就去买书。后来改建,书店不见了。
高中的学校有个阅览室,有固定每周一到周五开放,我在里面遇到了《格言》,至此 ,它成了我最喜欢的杂志,学校更新的期数太慢,我就自己到网上去买来看,那时候开始,我就习惯了网上买书的便捷,看上喜欢的就买,每收到一本新书就如同自己新交了一个知己一般,开心得可以到欣喜若狂的程度。
看格言杂志的习惯一直持续到高三。高三那年,每天回到宿舍,大家都拼命复习、练题,而我则在摊开的课本上面叠一本格言杂志,打开,一头扎进去,全然把要高考的事给忘了。
大学时,有了梦寐中的图书馆,我开始了什么书都读,大量的——诗歌,散文,游记,小说,企业管理,悬疑……在书里面,我遇到了很多人,他们生于各种环境、来自各个国家、不同时代……他们的精神、思想一直支撑着普普通通的我。
出来工作以后,看书的时间大大缩短了很多,但一有空,我总喜欢把自己安于文字里,并乐在其中。
一个个文字串起来,成一句话,一篇文,再到一本书,那是思想的城墙,灵魂的养分,足以供我们愉悦身心。
所以,读书不是累事,读书应该是我们心灵最愉快,身心最放松的时刻。
对于看书这一块,我很感谢我的父母,给我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一直以来,只要我在专注看书,他们永远不打扰。
同时也感谢我的朋友、家人和老师,不断给我送书,让我不断遇见更好的自己。
最后,感谢自己,一直坚持读书,成为自己最喜欢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