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位孩子在妈妈送来之后脸色不是很好,那时看着他们母子两在商量着事情,情绪也有相对稳定,我们也就继续手上的工作。但过不了5分钟,这个孩子突然喊了一句:“你不是我妈妈,我才没有你这样的妈妈,你去死也不关我的事!”
听到这话,原本想离开的妈妈又转了回来,冲着孩子吼:“你就是个垃圾,从垃圾堆里捡来的!”
在我们进行引导之后呢,孩子进去上课,但一整节课都是低着头,自己窝在一个角落里。课后他说:
其实我也知道那句话很不好,我也不想说,但我就是忍不住,我现在又好后悔。
而原本有急事要离开的妈妈则一直呆到下课,没有进父母课堂,只是瞅着值班的老师问。在这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这位妈妈问我们老师的话可以概括成:
为什么从小那么乖、从不违背我的孩子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到底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说不上几句话就争吵?
是啊,为什么?这不仅仅是这位妈妈的问题,我想,这是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
为什么我的孩子越大越不好沟通?
为什么我的孩子越来越叛逆?
为什么我的孩子越来越任性?
为什么我的孩子一直在跟我作对?
为什么我的孩子现在成了闷葫芦一个?
为什么……
有那么多的为什么,那,这是为何?是孩子变了吗?还是我们不够好?孩子究竟想要什么?我们之间,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
过年大家都要走亲戚、聚会吧?节假日都会出去玩吧?在这之中总会遇到一些陌生人吧?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注意到一个规律:
我举个例子
国庆的时候我带着弟弟去厦门玩,我们在等车时碰到一个妈妈带着女儿也在等车。那个小女孩摔倒爬起来后,就一直缠着妈妈,而妈妈一直想推开,到最后,妈妈举手想打她。
然后我弟弟对着这位妈妈说:“妹妹摔倒已经很痛了,打了不是更难受。”一开始有点尴尬,后面我帮她解决了问题之后,我们开始相互认识,各自说了下职业呀,兴趣爱好呀等,刚好我们都是喜欢旅游的,就各自说了自己平时的一些所见所闻,有时候话题一转,就转到了她的孩子身上。
我想,这个模式大家都很熟悉吧?两个陌生人之间,一开始的是打招呼相互认识,在彼此认识之后,开始谈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有时候也会分享下自己的想法或者观点。这是最常见的情况,就跟普通朋友之间的沟通方式差不多。而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两个无话不谈的知己,对于此,就不仅仅是谈观点和想法,不管自己是伤心的、难过的、高兴的、激动的还是喜悦的,都会和对方分享。当然,有时候甚至是彼此之间很少有秘密。这是我们成人之间的一个沟通模式,就如上图所示。
但,孩子与我们之间是这样吗?不是的。
仔细想想,孩子小的时候,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从幼儿园回来之后,会整天和你分享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一些事情——“妈妈,跟你说哦,我们今天学跳舞,老师夸我呢!”“那个该死的家伙,又打我!”不管是让自己生气的、还是喜悦的事情,他都会和你分享。
甚至有时候,他会突然神秘地跑到你身边,和你咬耳朵:“妈妈,我跟你说哦,你不可以告诉别人,昨天小明欺负女生,我今天和那个女生偷偷在他的柜子里放了只虫子……”
曾几何时,这样的场景不见了,取之而代的是这样的场景——
“孩子,回来拉?”
“嗯。”
“在学校里怎么样啊?”
“还不错”
“今天想吃什么?”
“随便”
……
等你想再继续跟他说下去的时候,“砰”的一声,那边已经把房门甩上了;你开门进去,还没开口,对方就直冲冲地吼过来“你烦不烦,整天就说说说……”“我不是说了不要随随便便开门……”
多么熟悉的对话!多么熟悉的场景!
曾几何时,我们想跟孩子说句话,开始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孩子从一开始的无话不说,到慢慢的沉默,只是有事说事,再到后面只是打打招呼,甚至有的时候连个招呼都没有了呢?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亲子之间关系越来越疏离呢?
而,我们有该如何去调整和改善呢?
这些问题,我们将在《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当中得到解答,首先,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值得你用心去阅读,去实践。这是一本家庭教育宝典。
本书分为六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两部分,一个是案例分析及练习,第二部分是常见问题、注意事项及真实的故事。我个人的建议是边读可以边运用,同时,这本书的教给我们的方法,不仅仅适用于孩子,包括我们身边的人同样适用,当然,这需要我们能够熟练的掌握使用的度。
在这六部分当中,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这一部分是最为主要,也是最基本的一块。而倾听,则是所有的沟通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什么是听?对于现在常用的简体字“听”,大家并不陌生,那么这个字呢?
把字拆开,左边,耳为王,耳朵为听的第一要素,但,如果仅仅只是用耳朵去听,是否有效呢?
或许,我们可以问问自己:
是否有做过别人说话时自己在边做其他事情?
曾经自己和其他人说话时,对方在边做其他事情导致自己不想继续说的呢?
曾在边做事边听孩子说话,结果孩子到最后跟你闹脾气的?
曾经自己也有过类似经历的?
是的,嘴上说在听,其实心不在焉,会让孩子感到气馁,最终选择放弃
右边的上面,十和目,要求我们全神贯注,要有眼神的交流。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在沟通时,我们的眼光在哪里,带着什么样的态度去和孩子说话,孩子是感受得到的。
而下面,是一和心,一心一意,专心。此刻,我在和我的孩子聊天,此刻,其他事情都是次要的。你是否能够做到呢?而,我们要如何让孩子知道,我们的心在这里呢?这除了前面的倾听、眼神的交流,当然还少不了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
耳为王,十目一心。可以看出,里面没有口,也就是要我们少说。少点批判,少些自以为是的建议和道理。必要时,点点头,简单但不敷衍的“嗯,哦,是啊”等词汇就够了!记得,不敷衍,请留意自己在回应时的动作、神态、语气。
如果家长能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能容易地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有时候,我们甚至什么都不用说。是的,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鸣。
当然,我们单单这样说,谁都懂对吧?遇到具体的情况,要如何处理呢?
举一个发生在身边的例子。我在带的孩子,有一个小男孩表达友好的方式是动手“打”人、推人,所以其他同学一般都不喜欢和他玩。有一次,在做作业辅导的时候,坐在他旁边的女生突然跟我说:老师,我不要坐他旁边!然后他就突然一下子发火,把书重重的一放,推了一下那个女生:我才不要跟你坐一起!说着还准备把桌上的东西扫地板上,而那个女生已经快哭出来了。
如果遇到这个情况你会怎么做呢?如果你是这个男孩子的家长,你会怎么做呢?我想,很多人会选择让他去道歉吧,哪怕他已经情绪爆发了,也要他压抑住自己的情绪,然后,把重心放在安慰那个女生上面。
我那时候只是走过去,静静地站在他旁边,用手抚摸他的背部。当他开始平静下来后,拿了块垫子邀请他和我坐到一边。
“你刚刚很生气。”
“嗯”
“现在有点委屈”
他没说话,抬头看了我一眼,我们沉默了一会,他说“老师,我不是要打她。”
“嗯”
“我只是想帮提醒她东西掉地板上了!”
“是的,你只是要提醒他,老师相信你。”
“可是,她说我欺负她。”
“听到她说这句话你很生气?”
“是的。”
“能告诉老师为什么你会觉得生气吗?”
“她误会我,我很生气!”
“那你知道为什么她会误会你吗?”
沉默,没有回复,我们就这么静静地坐着,我只是安静地看着他不断地饶头,左右看。
“没关系,想说就说出来,不想说也没关系的。”
又过了一会,他突然问我“老师,是不是我做错了?”
“你刚刚做了什么?”
“我推她了”
“哦?”
“是不是因为我的做法让她误会了?”
“或许是的,这个得问她。那你能说说后面为什么她哭了吗?”
“是不是我最后扔书让她觉得我讨厌她?”
我还是看着他,再一次的沉默,然后他突然说“老师,对不起,我不应该做情绪的,我去和她道歉。”
我笑着摸摸他的头,然后看着他过去道歉,等他们处理好之后他过来找我,我笑着说:
老师看到你的转变很开心,因为你能够意识到自己需要改正的地方,并且进行改进,主动和同学道歉,你做得很好!老师希望你之后有情绪的时候,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说出来,而不是做出来。老师相信你可以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
是的,帮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在此,结合本书及自己的教学经验,归纳几点帮助孩子面对感受的方法:
回应、帮助或引导孩子说出他们的感受,以关心的态度,使用“哦……”、“嗯……”、“是这样啊……”,这样简单的话来回应孩子。对于大一点的孩子,他们不开心的时候根本不想说话。这时候,陪在他们身边就足够了。
孩子需要他们的感受被理解和接纳。所有的情绪和感受都是被接纳的,但是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
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地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越是想让孩子摆脱不好的感受时,往往成效不大。
孩子能在叙述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从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当孩子被提问、责怪、建议,情绪波动大的时候,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去想问题。
我们往往会担心说出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更难过,但其实当孩子听到这些话时,会感觉有人能够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其实适用的不仅仅是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总结下前面的内容:
【沟通模式】
一开始提到的沟通圈(打招呼,说事情,谈观点,说感受,敞开心扉),试着问问自己:
我和孩子、和家人、和朋友、和同事、和自己,沟通模式分别在这沟通圈里的哪一层次呢?
是敞开心扉的,是可以分享感受的,是就事论事的,还是仅仅打个招呼,亦或者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要如何,去将我们彼此的距离拉近呢?
【倾听】
倾听可以说是所有沟通问题得以解决的方法,没有之一。
试问问自己:
如果给自己倾听的模式打分,从0-10分,我对孩子、对自己、对家人、对朋友、对同事等等,分别是几分?
而我,在一个月后,要到几分?要如何调整?
【说感受】
这本书六大板块的第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帮助孩子说出感受。
这里补充一部分前面没有提到,书上也没有点出来的:
要说出孩子的感受,必须感同身受。
而这,要求我们去觉察自己的感受——
当孩子的某些行为引起了自己的情绪,试问自己:
我此刻的感受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产生了这个情绪?
甚至此刻,也可以问问自己:
当我看这篇文的时候我的情绪是怎么样的?我此刻的情绪是怎么样的?而分别,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情绪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