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齐国虽然没能攻取成邑,让整个军事行动美中不足,不过仍然控制了鲁国历史上从诸夏以及莒国陆续夺取的广阔领土:
如图,蓝色城邑为齐国以帮助昭公复位为名义控制的鲁国领土,主要包括平阳为核心的“龟阴之田”以及郓邑附近原莒国领土。如果不是鲁师固守成邑,那么齐国将打通从沂山西麓自由行动的战略通道。这些地区又继续被齐国控制了十七年左右才归还,
从此之后,鲁昭公的流亡尽管又继续了六年多,但齐景公几乎再也没有采取任何值得一提的军事行动支持其返回鲁国。因此可以认为,齐国此时占领的地区,就是晋国派女贾与之约定的停战线,而齐国在这些地方的军事存在是以为杞、莒等国恢复部分领土以及为鲁昭公提供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为名义的。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齐国完全没有能够入侵季氏的核心利益费邑以及鲁国东南部诸多城邑,这除了与季氏已经通过贿赂与范氏建立起稳固的关系之外,季孙对这一方向上诸多淮夷部落的有效征服也是齐师难以染指的根本原因。按照后来范献子在“扈之会”上所谓:
……鲁君守齐,三年而无成。季氏甚得其民,淮夷与之,有十年之备,有齐、楚之援,有天之赞,有民之助,有坚守之心……(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可见鲁昭公未能复辟的原因非常复杂,除了晋国由于忙于平定王室内乱而无暇分心之外,季氏获得了其统治区域内淮夷的支持,此处当指包括根牟在内的长期生活于沂、蒙山区的淮夷部落以及季氏陆续在沂、沭流域攻占除郓之外仍然占据的领土。
齐景公原本以为攻取郓之后这些部落会自动倒向齐、莒,然而事与愿违,所以齐国在这一方向上的进展也就终止了。
当然为了给这次军事干涉行动划上一个体面的句号,齐景公在围攻成邑未果后的当年夏天组织了“鄟陵之盟”(昭二十六、前516):
……秋,公会齐侯、莒子、邾子、杞伯,盟于鄟陵。公至自会,居于郓……(春秋.昭公二十六年)
……秋,盟于鄟陵,谋纳公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鄟陵地望一贯颇有争议,很多人认为就是鲁成公六年(前585)所灭之鄟国,不过许多资料又认为此地为今临沭县石门镇一带。考虑鲁成公初年鲁国的实力,当远不能攻取这么远的地方。结合《公羊传》的记载:
……取鄟。鄟者何?邾娄之邑也。曷为不系于邾娄?讳亟也。讳鲁背信亟也,属相与为虫牢之盟,旋取其邑,故使若非虫牢人矣……《春秋公羊传注疏.成公六年》
可见鄟地当为鲁之南邻,与临沭之鄟陵并非一地。而从“鄟陵之盟”的参与方来看,齐景公主导的这次活动反倒很有可能在今之临沭,因为这里确实距离与会的邾、莒距离适中:
如图,鲁国自从获得了漷水(红色曲线)以北和武城周边的广大区域后,又以费邑为基地向东、南方向对莒国取得若干胜利,势力扩张至祊河、沂水交汇处的郠,并对包括郯在内的淮夷诸国产生影响,齐国则未能在此对季氏取得胜利。
从表面上来看,如《传》文记载,这次会盟仍然以“纳公”为主题,且动员了莒、邾、杞等齐国的卫星国参与,实际上如果齐国不能出动重兵作为表率的话,这些国家并没有实力协助鲁昭公复位。齐景公自然对此心知肚明,所以会盟的目的不过是重申了齐国在此战略方向上以取得郓邑为标志的巨大进展,通过盟约固化了各国相应的势力范围,即齐国以鲁(昭公一派)、杞、莒、邾的保护国名义对既得领土保持军事占领。
当然,由于晋国同时对这一既成事实进行了约束,齐景公公开武力支持鲁昭公的复位活动到此基本上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