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二宝不和,根缘都在父母,邻居学会这招再也不为这事发愁
闲暇时间,在我而言,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和朋友一起聚会、聊天。
有一天晚上,我约了久未见面的朋友一起吃饭。朋友欣然而至,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如期而来。
一番寒暄之后,我们找了个空闲的地等着排队叫号。耐不住等待的枯燥与无味,八岁的哥哥和六岁的弟弟嚷着要到饭店入口的鱼池看鱼。鱼池不大,鱼儿只有七八条,却是鲜活得紧,摇头摆尾着实可爱。叮嘱了哥哥好生照顾弟弟之后,我们又开始闲聊起来。
兼听则暗,老大遭受委屈
过了一会儿,弟弟跑了进来,抱着妈妈就是放声大哭。朋友的妻子一把抱住他,摸着他的头问:“二宝,你怎么啦?”弟弟哽咽着说:“哥哥他打我!”妈妈左安慰右安抚都无济于事,弟弟的哭声却愈发响亮。看着周围食客不悦的神情,朋友叫来哥哥,接着就是一顿数落:“你怎么当哥哥的?看鱼还能和弟弟抢? 不知道让着弟弟,还打他。”骂到兴起,朋友抬起右手就想揍人。估计想到这是公共场合,巴掌才没有扇出去。
我坐在一旁,心里暗自叹气,终于没有说话。哥哥的脸涨得通红,嘴巴微微张了几下,最后还是忍住了。妈妈不停地数落哥哥,几年前的糗事都翻了出来,说哥哥不照顾弟弟、不配当哥哥。听着妈妈的责备,哥哥站在跟前,右脚尖时不时地旋转。弟弟还是满脸委屈,哼哼唧唧地躺在妈妈怀里。直到服务员将鲜嫩的美食端上餐桌,哥哥才摆脱了被数落的困境。
哥哥动手打弟弟,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然而正如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一般,弟弟挨打必有不为妈妈不知的原因。不问原因,只看结果,迎头痛责,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仅有失公允,而且极为不妥。出于维护妈妈的威信,我也只能欲言又止。
肆意袒护,冲突势必升级
酒足饭饱之后,弟弟不再哭泣,哥哥情绪稳定,我就问哥哥为什么动手打弟弟。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么回事:弟弟想拿店里供奉财神的苹果喂鱼,哥哥劝说、阻拦都不管用。情急之下,哥哥动手打了弟弟。弟弟还手不力,于是哭着找妈妈告状、求安慰。
弟弟拿店里供奉财神的苹果喂鱼,破坏公共财物,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指责与非议,可以说是有错在先。哥哥维护公共财物的意识值得推崇,打人的行为则不妥。弟弟打架失利,动起利用“外援”的念头,放声痛哭不仅获得了妈妈的安慰和同情,更是让爸爸义愤填膺地痛斥了哥哥一番。
细细一想,哥哥与弟弟都不简单。哥哥冲动、武力值高,弟弟狡黠、善借外力。父母如果肆意袒护一方,必将引起另一方的不满,导致争斗不休、冲突升级,从而破坏家庭和睦、兄弟和谐。
出于对朋友的关心,我特意找时间和朋友单聊,说出自己关于兄弟冲突的思考与看法。孩子相处,争斗是极为常见的事情。面对弟弟的哭诉,应该先问明情况,而不是一味地安慰。弟弟善于察颜观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排除以后用表演获取同情分的可能。弟弟阐述情况之后,应该给予哥哥申诉的机会。如果剥夺哥哥发声的机会,势必引发其产生“父母偏心、对己不公”的念头,进而丧失其对父母的信任。同时,引导哥哥思考自身接人待物的方法、策略、语气和语调,必要时合理地借用外力的帮助,而不是自己撸起袖子蛮干。
特别注意的是,老大就得让着弟弟妹妹的观念一定要抛到九霄云外。步入社会,现实绝不会因为弟弟妹妹而退让半步,而是无情地碾压与拒绝。与其让被惯坏的弟弟妹妹在现实中不知所措,不如放手让他在与老大的竞争中磨砺与成长。如此,老大不仅不会有父母不公的抱怨,而且会在弟妹成长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负起老大的担当。
公平公正,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姿势
上次会面,朋友欣慰的告诉我一件事情。两个孩子在小区玩,弟弟将小朋友摔了个大屁墩,弄得人家哇哇痛哭。哥哥让弟弟道歉,弟弟不但没有道歉,反而哭着说哥哥向着外人、不帮自己。无奈之下,哥哥只好代弟弟向小朋友道歉。看到弟弟哭着向家里跑去,哥哥立即给爸爸打电话说明事情的经过。
弟弟哭着进了家门,朋友没有立刻安慰他,而是问他发生什么事情。等弟弟讲述事情的经过之后,妈妈对他说:“打小朋友是你有错,必须道歉。哥哥建议你道歉,是站在讲理的角度上帮你处理、和谐小朋友的关系,要不然小朋友以后会拒绝和你做朋友。”
听到这番话以后,可能知道博取同情的伎俩失效,弟弟停止了哭泣。朋友吃惊的样子至今仍然让我记忆犹新,嘴巴张得老大,简直塞得下两个包子。他说:“你不知道啊,以前碰到这种事,弟弟都要哭得我头晕脑胀,怎么哄都不管用。这次居然哭两声就不哭了,弄得我都不习惯……”
同情弱小,不问青红皂白下结论,劈头盖脸地数落老大,这是很多家长的通病。然而,他们浑然忘却老大即使是老大,在父母面前依然是个孩子,同样需要父母公正的对待与爱护。唯有公正地养育,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也是父母正确处理孩子关系最简单的办法。
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