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天赋展现
1972年,张磊出生在河南驻马店,父亲在外贸局上班,母亲是律师,由于父母同为职工,根本就没有时间管张磊,造就了张磊从小非常独立自主的性格,在看完电影《少林寺》后,和许多小孩子一样,他也“投奔”了嵩山少林寺,想要学盖世神功,行侠仗义,替天行道!并且鬼点子多。
张磊在七岁的时候就展露出经营天赋。他家住在火车站附近,放暑假时,就在车站旁摆上小椅子,把自己的连环画书出租给候车的人看,赚了一些钱。
02
少年的觉醒
小时候不爱读书的他,小学考初中只考了141分,比最低录取分140分,刚好多了一分。倘若历史倒流,他只考了139分,我们可能就看不到如今的张磊了,或许张先生还在某个工厂日夜忙碌着。
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他却喜欢“博览群书”,从武侠小说到散文诗歌再到人物传记,苏联作家米哈伊尔·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一书,有一句话对他影响深远:人们正在那里决定着自己和别人的命运,我却在这牧马。怎么能这样呢?应该逃走,不然我就会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正是这句话,让他开悟。他意识到深入思考、逻辑推理和缜密决策是这样有趣,他开始渴望能够考上大学,去更大的城市,接受最好的教育。那时候他高二。
得益于上学时候背诵“三个有利于”,你还记得哪三个“有利于”?一起来温习下吧:
三个有利于,指的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时提出的。
张磊根据这三个有利于总结出自己的“三把火”理论,即凡是能被火烧掉的东西都不重要,比如金钱、房子或其他物质财富,而无法烧掉的东西才重要,总结起来有三样,那就是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这也是深藏于内心并真正属于自己的“三把火”。
张磊认为,求知、思考和实践最能让人保持一颗“少年心”。要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就必须通过海量的跨学科阅读,掌握各个学科最重要的智慧,还要全面回顾历史的曲折演进,通晓时事的来龙去脉,更要洞悉人们的内心诉求。
高二的时候,张磊开始奋起直追,并在一年后的高考中,以河南省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国际金融专业。
张磊高中毕业照,第5排右4是张磊
03
初涉资本市场
这一年是1990年。
那一年,高层正在为A股的开张,做着最后的推进工作。
那一年,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张磊,也在那个夏天扩大了生意——他发现那些教人快速致富以及描述深圳特区如何迅猛发展的书远比连环画更好卖,同时搭卖水、泡面和湖南腊肠——这个暑假他赚了800元,而当时一名基层公务员一个月不过80元。
张磊真正开始接触资本市场是在1992年读大二的时候。8·10事件(1992年8月新股认购过程售卖过程中存在舞弊行为和截留私卖现象,成千上万投资者没买到而悲愤造成的暴力事件)使股票、股市概念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在人大校园里,张磊和系里的同学组织了一场股市模拟大赛,出发点是引导同学们关注股票的基本面,探究公司业绩和股票涨跌的关系。而在当时,流行着“专家不如炒家,炒家不如坐在家”,一些深圳渔民,不看盘不研究股票,股票压在箱子里不管不顾,也不炒,最后一看股价挺高,结果就卖在了最高点。
这场校园比赛吸引了央视注意,他们被邀请上了电视台进行股市模拟大赛。这件事埋下了张磊对投资的基础理解,那就是回归投资的本质,把许多简单的概念还原到它本来的含义,始终抱有一种朴素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坚持常识。
但直到22岁毕业,他都没有想过,十年后会以此为职业。
04
入职五矿
人大毕业后,张磊没有像别的同学那样进入金融机构,而是去了一家做矿产开采和贸易的公司——五矿集团,常年搭着绿皮火车,到全国各地去收购矿山。很多偏远的地方,别人不愿意去,张磊却抢着要去,因为那可以让他见识到一个更广阔、更鲜活的世界。
工作第一年,张磊就出差跑了十几个省份,几乎走遍了所有的“穷乡僻壤”,与矿产、金属资源为伍,满脑子都是铜、铝、锌、铅、锌、镍、钨等。一路上他跟同事或当地的人畅聊,从稀有金属到风土人情,通过他们了解更广阔、更鲜活的社会。这些经历也让他始终对中国的发展,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的崛起充满期待,并且在做研究的同时,仍然花大量时间去市场一线观察普通百姓的生活,思考各种场景下消费者的真实心里诉求,从而形成投资决策。
五矿集团的工作让张磊看到了基层的中国社会,也让他更早接触到西方世界,拓宽了国际视野。他本来没有出过计划,因为工作接触到很多外国人,许多同学也都出国留学,他也觉得应该去外面见识一番。张磊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人文都充满了好奇,最终选择出过,希望通过海外历练加深对世界的认知。
当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的张磊,看到周围的同学越来越多出国留学的时候,小时候“仗剑走天涯”的梦想再次燃起:他要去更远的地方,见识更大的世界。
05
留学耶鲁
1998年,张磊决定留学。
当时有7所学校的入学机会,他选择了耶鲁,主要是因为耶鲁有奖学金。
谁知道耶鲁也有套路,原来奖学金只是第一年。第二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全无着落,张磊只能勤工俭学,寻求暑期实习的工作。
早上,从耶鲁大学步行25分钟去纽黑文联合车站,乘火车到达纽约中央车站之后再换乘地铁,这是张磊求职时经常穿梭的路线。
然而,张磊奇葩的脑回路,让所有面试都打了水漂。
有一次,他去波士顿一家管理咨询公司面试,对方抛出了一个很典型的问题:在某一设定区域内应该有多少家加油站。
在金融分析领域,这个问题的标准解法是:以人口数推算出家庭数,再推算出汽车数,最后算出对应的加油站数量。
但张磊却在想:
加油站到底意味着什么,除了加油之外是否还有便利店功能,未来的汽车一定要加油吗,会不会出现新的交通方式……
面试官一脸茫然,不出意料地把他拒之门外。
最终,与华尔街投行无缘的张磊,没有走上MBA学生典型的职业道路,他想到了自主创业。
06
休学创业
1999年,硅谷的互联网浪潮已经涌动,中国也告别了“石器时代”。还差三个月毕业的张磊,向导师申请了保留一年学位的许可后,便和两个同学一起回北京创办了一家创业投资交流平台——中华创业网。简单说就是融资中介,帮企业找钱,帮钱找企业。
一开始运作得还算顺利,也拉到了投资,但随后千禧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他们的业务也逐渐偃旗息鼓。但这一次创业经历,使他亲身感受到了商业世界的残酷,也看到了互联网行业蕴藏的潜能。
07
重返耶鲁,遇恩师
返回耶鲁后,还在为生计发愁的张磊,怎么也不会想到,当他偶然路过一幢维多利亚风格的小楼时,命运的转盘已经开始转向。
那座小楼是耶鲁投资办公室的所在地。学校接受的捐赠资金,都交给这个办公室来打理,以寻求保值增值。
负责人叫大卫·斯文森(David Swensen),虽然在中国民间名气不大,但在美国,他的书却被机构投资奉为圣经。在他掌管耶鲁基金的30年里,为耶鲁带来了341亿美元的投资收益。
前摩根士丹利董事长巴顿·毕格斯曾说:“世界上只有两位真正伟大的投资者,他们是斯文森和巴菲特。”
中国的中投和社保基金,也都把斯文森的书作为指定教材。
当28岁的张磊,在面试室见到大卫·斯文森的时候,他不知道自己正在开启一个世界级的梦幻开头。
斯文森问了张磊很多关于投资的问题,张磊大部分都回答“不知道”。不过,这反而让斯文森有些惊讶于他的坦诚,最终给了他这份实习机会。
耶鲁投资办公室向来以严谨和专业著称,这里的人们要有足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尤其是对道德品质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2002年张磊和大卫·斯文森教授合影
正是在这里,张磊掌握了严谨的分析体系、深入的考证方法和完整的思维框架,自此与投资结下不解之缘。
08
毕业—工作
耶鲁毕业后,张磊先后做了全球新兴市场投资基金的研究员,和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中国首席代表。这两份工作使他有了观察新兴市场国家的独特机会与视角。而且和当时的纽约证券交易所CEO,John Thain, 关系很好。
他敏锐地感受到,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在度过泡沫期、低潮期之后,已经迎来了一个无比沸腾的时代,这一切都让张磊感到,如果不去深度参与这样的历史进程,是对这个时代的亵渎。
他毅然辞职回国,准备第二次创业。回国时间是2005年,此时张磊33岁。
09
创办高瓴,开启传奇
2005年儿童节这天,33岁的张磊创办了高瓴资本。
2005年是一个魔幻的年份。
这一年,诞生了许多互联网公司,包括去哪儿、58同城、汽车之家等等。
当时,整个互联网的目光都聚焦在百度上。8月5日,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上市当天股价从27美元飙到120美元,敲钟现场,李彦宏喜极而泣。
张磊和几个合伙人都没有直接管理投资基金的经验,当时的他们除了像孩子一样无惧和快乐,几乎什么都没有。没有初始资金,也没有像样的办公场地,只是憧憬着在中国实践价值投资,对未来充满了发自内心的好奇和坚定。
做多中国,正是高瓴的slogan。募集资金时,张磊提出的口号就是:
“中国正在崛起,高速火车正在驶离车站,请立即上车!”
他兜售的不是一个行业的故事,而是一个国家的故事。然而尴尬的是,现场几乎没有出资人“上车”,高瓴颗粒无收。
困难时刻,曾经的恩师又过来救场了。
7月,大卫·斯文森亲自带着耶鲁投资办公室的团队来高瓴实地考察。
在高瓴局促的办公室内,斯文森向这个青涩团队问了大大小小的问题,什么投资计划、投后管理、退出策略、各项费用等等,然后给了他们2000万美元。后来又追加了1000万美元。
对于高瓴来说,这笔梦寐以求的资金不仅是对自己的肯定,还会带来巨大的广告效应。
此后,耶鲁持续追加投资。
而张磊也给耶鲁带来了巨额收益:截至2020年4月,高瓴给耶鲁的回报总额已达24亿美元。
此外,为了回报耶鲁,2010年张磊还向耶鲁捐款888.8888万美元。而张磊也成了耶鲁唯一一个中国人校董。
10
重仓腾讯
对于一家私募基金来说,3000万美元资金比较少,张磊想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博取收益最大化。
找了一些项目,最后看上了刚刚在香港上市的腾讯。于是他把大多数资金都用来押宝腾讯。
这笔投资收入丰厚,升值了200倍。
投资腾讯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他认真调研过,当时大家对QQ用户的印象是三低:低年龄、低学历、低收入。在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摊主递来的名片上都有QQ号。张磊意识到QQ的覆盖人群已经比较多,未来可能会更多。
二是,在他调研期间,腾讯副总裁吴宵光,正在研究QQ的会员模式。而且,腾讯首席投资官刘炽平,正在和广州一个叫张小龙的人谈判。
投资腾讯后,随着股价大涨,张磊赌赢了!
尽管赌赢了腾讯,但在2011年之前,VC/PE江湖中还没人听说过张磊的名字。
在二级市场,他做到了连年超过35%的收益率(2012年对外公布的IRR达52%),已经超过了巴菲特21%的水平。但在投资圈仍然是没什么名气。
接下来的一场“战役”,才开始让他的故事传遍江湖。
11
押注京东,造就传奇
2010年,北京平安国金大厦的某个会议室内,一场融资谈判正在进行。
桌子的一边是张磊,另一边是刘强东。和别人的“创业者开价,投资人砍价”不同,这场谈判中,刘强东说只需7500万美元就够,但张磊却坚持要投3亿,否则不投。
张磊认为,轻资产电商已经被阿里做完了,只有整合供应链的重资产模式还有机会。
当时很多电商都往轻资产模式上靠,却没有一家物流企业能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用户体验问题。张磊曾托人问过贝佐斯“最遗憾的事是什么”,贝佐斯说最遗憾的就是亚马逊成立时美国已经有了UPS这类物流巨头,他丧失了整合供应链的机会。
而刘强东想要做的重资产模式,不正是“亚马逊+UPS”的合体吗?
但要做重资产模式,不砸钱是出不来效果的,所以张磊坚持要投3亿美元,要么干脆不投。
当时不管是创投圈内,还是公司内部,都充满了质疑声。一个同事给张磊写了厚厚一沓材料,善意谏言京东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张磊还是坚持了下来。
后来张磊回忆道:
“我们做这种电商的生意,我觉得有一百万种方法可以让你死得很惨的,所以我们就赔掉3亿美元,整个基金赔掉两三个点,对我来讲是微不足道,但是我们要赌自己最值得相信的事情。”
最终,这笔生意不仅没赔,反而势大力沉地赚了一笔:
高瓴持有京东3.09亿股,成本价约0.825美元/股,以京东2015年4月17日收盘价33.19美元/股来估算,高瓴的收益率达到了惊人的40倍!
一战成名,张磊在创投圈来了一个“绝杀式亮相”。
12
不要盈利,在亏3年
张磊的目光并不局限在新兴互联网领域。他还投资过一家传统消费品公司——蓝月亮。这个行业是创投公司极少涉足的领域。
奇葩的是,他非要把本来盈利的蓝月亮,弄得连亏三年。
早在张磊刚回国的时候,就发现超市里怎么都找不到在美国用惯了的洗衣液——那个时候,洗衣液在国内还是阳春白雪一般的存在。
而洗衣粉市场基本都被宝洁、联合利华这样的外资品牌占据,他们却又“不思进取”,不再开发新品,忽略了中国消费升级的趋势。
按西方经验,随着全自动洗衣机的普及,人们会普遍放弃洗衣粉,改用洗衣液——因为洗衣液更易漂清,更适合机洗。
张磊首先把这个判断告诉了宝洁和联合利华,但二者回复道:
只有人均GDP超过8000美金的时候,一个国家的洗衣行为才会从洗衣粉转向洗衣液。而当时中国人均GDP不到5000美金,所以他们判断中国市场还没有准备好。
但张磊认为,中国不能按平均数来看,因为一二线城市和四五线城市的消费层级差异太大——当年他去全国各地收矿山的时候,就深深地感受过这一点。
这时国内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的人口已经达到2亿,完全具备了做洗衣液的条件。于是,张磊找到了蓝月亮。
蓝月亮创始人罗秋平夫妇都是大学化学老师出身,也是理想主义者,一直想做个真正的“好产品”,张磊成功说服罗秋平,不赚短期的钱,勇于进入新品类,要做成中国洗衣液第一名。
在张磊的资金支持下,蓝月亮开始转型,从原来稳定盈利,变为连续3年亏损。
但这次深蹲之后,蓝月亮的营收在6年内增长了10倍。
2014年,蓝月亮在洗衣液行业的销售额比宝洁、联合利华销售额之和还要多。2020年,蓝月亮洗衣液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24.4%,排名第一。
2020年12月,蓝月亮在香港成功上市。而陪伴蓝月亮十年的高瓴,不仅自己换来了80亿回报,也使蓝月亮成为本土品牌战胜跨国公司的经典案例。
13
坚持价值投资
张磊是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的忠实拥趸。2014年他去巴菲特家做客,巴菲特亲自开车去接。
要知道,多少人为了和巴菲特共进午餐,要花几百万美元。
但价值投资这个词,听起来很好听,却又往往“不知所云”,现在几乎变成了群嘲的对象。
张磊给出了自己的诠释:
think big, think long;
长期主义,做时间的朋友:找到伟大格局的坚定实践者,做他的长期合伙人;
真正的投资,有且只有一条标准:是否在创造真正的价值,这个价值是否有益于社会的整体繁荣;
有些事情不能做,从一开始就不做;
世界上只有一条护城河,就是企业家们不断创新,不断地疯狂地创造长期价值。
张磊的投资哲学有三点:“守正用奇”、“弱水三千,但取一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是他在公司里反复强调并实践的。
如今,张磊创建的高瓴资本,基金规模从最初的3000万美元,已经飙升至5000亿人民币。
高瓴资本自2005年创立以来,获得了近45倍的收益率,年化收益率是33%。这比巴菲特的70年25%还要高。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号所涉及内容除本平台独家和原创外,仅作分享交流,不作为本平台立场。同时,本号转载的文章和图片,我们会尽量标明准确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核实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