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生性热爱自由,成年之后,他选择离开家乡,踏上了环游世界的旅程。一路上,爱德华遇见了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角色,经历了无数精彩绝伦的的冒险,而他日后最大的兴趣,就是向别人喋喋不休的讲述他的奇幻旅程。作为爱德华的儿子,威尔并不相信父亲所说的那些光怪陆离的经历,甚至感到无比厌烦。婚后,他同父亲中断了联系。直到爱德华患上绝症不久于人世,威尔决定回去见父亲最后一面。这一次,他终于发现了隐藏在这些故事背后的奥秘和真相。在爱德华弥留之际,威尔为他谱写了人生最后一个充满着爱与传奇的故事,爱德华在深爱着他的亲人们的环绕中安详逝去。
该片根据小说改编,于2003年上映。
电影的点题之笔在威尔与家庭医生的一次对话。威尔出生时爱德华不在身边,爱德华说他当时为了给新生儿准备礼物,去河里抓那条传说中的大鱼,反而被鱼吞了婚戒,而实际上,因为威尔早产十天,爱德华身在外地,来不及赶回家。家庭医生告诉了威尔事情的真相后问他,你更愿意选择哪个版本呢?
我们传统的教育文化喜欢强调父母在家庭中的付出,进而要求孩子“感恩”,新闻里经常报道集体洗脚和列队下跪的活动,唯恐孩子们成了不懂反哺的“白眼儿狼”。这种做法无疑脱胎于我国自古以来“养儿防老”的观念,投射出成人对老无所依的恐惧感,这种恐惧不安或许也能通过仪式和承诺予以缓解。但是对于刚刚踏上人生之旅的孩子们而言,在他们尚无法理解个人奋斗、时代背景、供需关系、养老体制这些现实问题和系统联系的年纪,单刀直入的灌输孤独无着和人生苍凉,这不是赤裸裸的恐吓吗?
我们的文化中没有《大鱼》的故事,因为绝大多数父母不会像爱德华那样,把自己辛苦的推销员生涯描述成异彩纷呈的奇幻故事讲给孩子听,他们不但一五一十向孩子传达残酷的现实,势必还要添油加醋的描述工作的艰辛、生活的不易,以博取感恩戴德,顺便自我感动。这样的亲子之爱,已经丧失了纯洁甘美,而是泥沙俱下,夹杂着成人对人生的无奈、厌烦和敢怒不敢言。
丘吉尔说:“悲观主义者从每―个机会中看到困难,乐观主义者从每一个困难中看到机会。”这个世界,只有经过我们的解读,才会对我们产生影响。事实上,所谓现实的残酷,连现实都算不上,只不过是一个人在用他内心的匮乏和无力去看待现实而已。而在相同的处境下,一个坚强乐观的人,会看到完全不同的景致,他们传递给后代的也是迥异的人生态度。
当孩子问爸爸为什么要加班时,有的父亲会说因为工作太多,老板刻薄;有的会说为了赚钱养家,给孩子买玩具糖果;但有的父亲则回答:“因为我喜欢我的工作,我希望做得更好。”我们该让孩子了解,工作不是迫于生计的无奈选择,而是获得快乐和实现价值的方法。
当孩子要买小摊上的零食,有的妈妈会直接拒绝,强行把哭闹的孩子拖走;有的会告诉他挣钱不易,不许乱花;但有的妈妈会温柔的解释:“小摊的食物不卫生,咱们去买更干净更美味的零食。”我们要让孩子明白,需求并不可耻,他配得上更好的东西。
当孩子目睹了父母为家庭奔波操劳,有的家长就直接在孩子身上发泄怨气,对一点小错误报以严厉的惩罚;有的则趁机教育孩子,倾诉经营和养育的辛苦;但有的家长却会欣然表达内心的自豪和满足,因为爱,付出并不会觉得苦。孩子用以确认自身意义和价值的,正是父母无条件的爱。
如果只想承担物种延续的使命,我们只需完成生养并确保存活,与家养牲畜和野生动物毫无二致;如果我们希望孩子们活出万物灵掌的风范,规划心灵蓝图就是养育过程中无法回避的课题,它可以是贫瘠荒芜、荆棘丛生,也可以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养育者完全可以掌控的部分,孩子们则依此解读世界,也据此构建人生。那么,何不放下我们对待生活的沉重和焦虑,将希望、美好和丰盛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