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武汉火车站面馆里的砍人事件刚刚发生时,在微信上跟一个朋友闲聊,说起这个话题。
我说:太遗憾了。这个店老板如果当初知道该怎么好好说话,或许就不会发生这个悲剧了。
朋友说:有这么多说道吗?他就是运气不好,碰到了一个精神病呗!
她的观点我并不认同,但我知道,它其实代表了很多人的心态和认知。
不少人认为,这就是一个纯粹的意外事件。罪犯是一个有精神前科的病人,情绪不稳定,店老板遇到了他,就是不小心触到了一个炸药包,只能自认倒霉。
还有人说,当今社会戾气越来越重,生存不易,人们压力太大,情绪失控难以避免。
更有人为受害者和罪犯的某些言行辩护:说武汉地缘环境潮湿闷热,有些人暴躁易怒的性格早已名声在外,是历史悠久的“城市病”了。
说实话,上面这些说法我不能完全否认,其中也许有一些道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今社会的一些个别现象。
但这些观点都没有真正深入骨髓。
这起悲剧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作为受害者的店老板和作为罪犯的顾客,都没有学会好好说话,沟通不畅才是导致他们俩人之间矛盾升级的根本原因。
顾客来到面馆,点了一碗热干面,等结账时,老板告诉他,要多收一元钱。
至于店老板为什么要多收一块钱,可能他觉得食客是外地口音,也可能是因为春节期间价格涨了。
总之,本来招牌上写着四块钱一碗的热干面,他收五块钱,要多收一元钱。
22岁的年轻食客向老板提出了异议:“牌子上写着四块钱一碗,你怎么要多收钱?”
老板当即冲他吼了过去:“我说几块钱一碗就几块钱一碗,吃不起你就不要吃!”
争执由此开始,最后在短短几分钟内,矛盾迅速激化,顾客冲到厨房拿起菜刀,在众多围观者面前,活活砍死了店老板。
如果在争执一开始,当顾客对价格有异议时,店老板能够心平气和地解释为什么涨价,比如春节期间物价贵,或者说说招牌上的价格是旧价格,只是没来得及改过来,事情很可能会朝另一个方向发展。
但据现场旁观者回忆,老板没有解释,而是不耐烦地直接冲顾客暴躁地吼道:吃不起就不要吃。
也许他这样对其他顾客吼惯了,其他人都认了,但这一次,他遇到的是一个脾气比他还暴躁的顾客,最后的结果,两败俱伤。
这个事件中,无论缘由起因如何,罪犯肯定是最大的过错方,并且已经被当场逮捕,相信很快就会绳之以法。
但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是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如何避免再次发生这样的悲剧。
养育小孩,言传身教最重要
每个成年人都曾经是个孩子。每个孩子的长大都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这其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也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启蒙和决定性的关键作用。
我很认同这个观点:你不好好管教你的孩子,等他长大后,这个社会自然会好好管教他。
这种说法不免简单粗暴,但却是真真切切的实在话。
现代心理学认为,成年人的言行举止,做事方法和行为习惯,与他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换句话说,原生家庭在一个人的身上种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因此,你如果希望你的孩子将来过上一个快乐、健康、有质量的幸福人生,你就要从一开始,尽力为他营造一个温暖、有爱、有安全感的家庭环境。
这种家庭环境的养成,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关爱、尊重、平等、包容、肯定、赞赏、支持等等,而其中落实到细节,最重要,也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一点就是:好好说话。
好好说话要从父母开始做起。
我想起我在北京居住时一户邻居的故事。邻居夫妻50多岁,有一位二十来岁的独子。夫妻俩是北京土著,工作稳定,手上又有几套房出租,按说生活应该过得不错。
但他们很烦恼,因为按照他们的话说,他们有一个不省心的儿子。
怎么不省心呢?儿子从小读书就不好,职高勉强毕业,开始工作后,也是事事不顺,几乎是做一份工作丢一份工作,工作换了几回后,后来干脆宅在家里不再出门做工,专心打游戏啃老。
夫妻俩将这一切归因于自己的儿子不会搞人际关系。不过,据我的观察,他们的儿子不会为人处世是真的,但却事出有因。
我的住处和他家是斜对门,中间还隔着一户人家。但他们家总喜欢只关上防盗门,留着大门。因此家里的动静整个楼道都听得到。
而更妙的是,他们一家三口讲话的嗓门和声音,一个比一个大,日常对话竟然完全像别人家的吵架状态。
我即使关上房门,也能听到他们家天天上演的家长里短。
典型的对话往往是这种画风:
母亲(尖着嗓子喊):xx xx,你们怎么还不出来吃饭?再不出来吃我就倒掉了,饿死你们算了!
父亲(不耐烦的嚷嚷):说谁呢这是?有本事你倒啊,你倒了,我还乐意出去吃呢!你以为我喜欢吃你做的饭啊?不就是做顿饭吗?至于吗?
儿子(更不耐烦的吼):都嚷嚷什么啊?有完没完啊?还能不能好好吃饭了?我现在这样,还不都赖你们,谁让我没有富贵命,摊上你们这对爹妈呢?!
他们一家,永远就是这样争过来吵过去,互相指责,互相贬损,整个家庭透出浓浓的负面情绪。
这样的家庭环境培养出的孩子,连最基本的言语表达都没有学会,又怎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怎么拥有好的情商管理呢?
可以想见,这户人家的儿子无法独立谋生,目前还有父母可以啃老。如果有一天,他不得不自己谋生,当事事不顺,而又无法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举止得到进步时,他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他多半不会从自身找原因,而更可能怨天尤人,认为社会对他不公,人人与他作对。
这种状态久了却得不到改善时,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个火药桶,一点就着,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发。
好好说话,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情商
我们认识一位新的朋友,第一眼看到的是对方的面容举止,留下第一印象。而接下来要不要跟对方继续保持联络,真正发挥作用的便是语言能力了。
我的大学舍友,她是一位勤奋努力的姑娘,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她的人缘很差,宿舍里8个同学,有6个不爱理她。
因为她真的很不会说话。
同屋女生辛辛苦苦攒了几个月的饭费,买了一条心仪的裙子,大家都纷纷称赞。
这位不会说话的姑娘发言了:这裙子颜色不行,衬得你皮肤更黑了。
有人不小心弄丢了钱包,她不仅不安慰,还说风凉话:你还是钱多呀,自己的钱包都不看紧,钱多烧的!
她除了讲话从来不顾及别人感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讲话嗓门很大,明明可以好好说的事情,总是喜欢嚷嚷。即使很多时候,她讲的话是中肯的,正确的,也让听者不舒服。
我刚开始搞不明白,为什么她会有这样的表达方式。直到有一天,她的妈妈来学校探望她,我才明白了她行事风格的源头。
女生宿舍楼都有看门的阿姨,坐在一楼的茶水间里,管理学生出入。这位舍友妈妈刚进宿舍楼,就得罪了宿管阿姨,差点没让她上楼。
她一见到宿管阿姨,连招呼都没打呢,就说了一句:我女儿老说你们有宿管科,原来就是你呀,都年纪这么大了,还能管得了她们吗?
气得宿管阿姨直翻白眼。
舍友妈妈一上楼到宿舍,就逐一把我们每个人及我们的床铺数落了一番,搞得我们又尴尬又郁闷。
而她跟女儿的沟通方式,也都是毫无遮拦地大呼小叫,对女儿横加指责,怎么都看不顺眼。
我这时才能理解所谓“有其母必有其女”的真正含义,不由得同情起这位舍友了。
后来我尝试跟她说明沟通方式的重要性,也想提醒她改一改讲话的方式方法。可惜的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在她身上打下了太深的烙印,收效甚微。
毕业后,大家各奔前程,有人事业有成,有人成家立业。唯有这位舍友,事业不顺,离了婚,生活也不尽如人意。
很多不重视沟通的人,常常喜欢自我标榜:我就是心直口快啊!刀子嘴,豆腐心,但没有坏心眼。
但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种所谓“说话直”的沟通方式,既伤害了别人,也影响了自己。而且据我的观察,这种沟通方式绝大多数都跟原生家庭有关。
如果你的父母,讲话方式是温和有礼、大方得体、真诚谦逊的,他们在开口之前,总是能多想想别人的感受,以尊重别人为前提。那么,你的表达方式也一定会继承他们的风格。
不夸张的说,你的父母怎么说话,长大后的你,通常就会怎么表达。
好好说话,从对你的孩子和家人做起
但丁曾经说过: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之重要,正如骏马对骑士的重要。
那么家长若能有心,从小就在家中营造合适的语言环境,将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大有裨益。
怎么做起呢?
首先,降低你的嗓门,用温和有礼的态度,与孩子、家人,乃至所有人说话。
我在北京上研究生时,美国来的外教,曾经在课堂上问过我们一个问题,让人不禁唏嘘。
他说:我和我的朋友通常觉得,嗓门特别大的人,不是值得信任的人,因为这种人往往非常自我,不会顾及别人感受,我们要尽量避而远之。但据我的观察,你们国家的人,嗓门大好像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情,尤其在公众场合,很多人都是这样,而且大家好像都已经习惯了。这是为什么?
很多人在公众场合讲话,尚且不顾及左右,那么可想而知,回到家中更放松的环境下,这些人又会多么尽情释放自己的随心所欲、和无所顾忌?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耳濡目染,大嗓门、不顾及听者感受的讲话方式就逐渐形成了。
第二,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要将与孩子无关的坏情绪带到家中,更不要带到你跟孩子的相处上。当你心情低落时,如实告诉孩子,现在你心情不好,需要一个人独处一会儿,等好转时再陪他们玩。
而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不是说不能生气发火,但要就事论事。他的行为导致的错误,要让他承担相应的后果,仅此而已,不要让情绪升级。
显而易见,一个家庭,孩子最弱小,最容易成为大人情绪的发泄口。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而如果这么模式相处久了,等孩子长大后,成年后的孩子,也会将情绪随便转发到父母以及旁人身上,因为这对他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从小就已经get到的应对方式了。
第三,学会倾听和尊重。
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你会发现,你身边会说话的人,往往首先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当你和他聊天时,他会耐心听你说话,不会轻易打断你的谈话。当和你的观点意见不一致时,他也不会直接不留情面地否定你,而是在尊重你的前提下,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使最后你们两个达不成一致意见,你也不会讨厌他。
这其中的诀窍,就是他给予了你充分的关注和尊重,即使最后不被接纳,你也不会觉得受到冒犯。
如果我们在家里也能以同样的态度倾听和关注孩子,对他们的想法和需求给予尊重,那么亲子沟通的第一步就达到了。
被尊重的孩子,才能学会尊重大人、接纳自己,当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们更容易想得通,从而学会妥协和圆融,而不会固执己见。
设想一下,火车站事件中的双方,若做到了上面提到的任何一项,故事的结局会不会有不同的走向?
再想远一些,如果双方的家人从小就让他们学会了好好说话,他们还会养成暴躁易怒、一点就着的性格吗?
就像一首歌唱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让我们的孩子长大后,能够成为更好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