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下册也讲述了十八个人物,作者冯骥才说,“脑袋忽冒出一群人物”,所以写了上册的十八位奇人异士,他称这下册的十八位人物为“脑袋里又冒出的一群人”。如果没有这些人物,就不知道嘛叫作天津卫。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反过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就是天津特色,体现了最深刻的地域性格和地域文化。
"天津人讲吃讲玩不讲穿,把讲穿的事儿留给上海人",这句话说得太实在了,天津人朴实、豪爽、重实惠,人活世上,吃饱第一。
天津人吃的三大样: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我第一天到天津,就在东站附近的狗不理店铺里吃了一屉包子,好是好吃,但就是没尝出什么特色来,不就是一咬一口油吗,我们南方也有这种包子,叫做“灌汤包”,只不过比这个略大些。
在网上查了下,“狗不理”包子始创于公元1858年(清朝咸丰年间),至今有163年历史了,说明这个品牌创建时间早啊,而且这个小吃创意很好,掌柜“狗子”用猪肚汤排骨汤拌馅儿,每次包的时候放上一小块猪油,还刻意在包子外形上下功夫,一圈十八褶,整个像一朵花。“一咬一兜油,一口一嘴鲜,天天来吃包子的比看戏的人还多”,而且吃惯了山珍海味的老佛爷慈禧也说,“老天爷吃了也保管说好!”
如此美味异常、人见人爱的包子,没办法不火啊,问题是为什么叫“狗不理”呢?原来掌柜狗子太忙了,客人问话,他也没空儿答,便招来了闲话“狗子行呵,不理人啦!”
我也包过包子,工序太复杂了,包括揉面、发面、剁馅、拌馅、包皮、醒面、蒸发等,蒸一屉包子,能把人的背累弯了、腰累断了。
狗子的“不理人”,首先招来的闲话是竞争对手的,别的包子铺骂他“狗不理”,想把他的包子骂“砸”了,不成想帮他把牌子骂出了名,由此“狗不理”深入人心,成为天津的三绝之首。
“人以食为天”,可见美食不论在什么时代都是人们的心头所爱、舌尖的惊喜。
抓住心上人一个人的“胃”容易,但抓住一群人的“胃”不容易。只有那些有心人,才会想着去改良司空见惯的祖传手艺,加入自己的创造和心血,创作出适应时代甚至是超越时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