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的元旦《雍正王朝》播出风靡一时,到什么地步呢?该剧当年在中央一套播出收视率,妥妥的第一;同时包揽了该年所有电视剧奖项的大奖,注意是所有;朱相以及当时的香港特首董建华皆为本片背书,作为一部商业片,可以说是后无来者了。
《雍正王朝》好在哪里呢?一个好作品的背后离不开好的的土壤,本文试用三个层次简单阐述。
第一个层次:永恒的主题以及当时特定的历史的进程。
第二个层次:好的制作团队:制片人、导演、原著、编剧、演员。
第三个层次:对细节的把握。
永恒的主题以及当时特定的历史的进程
编剧刘和平说:“如果一定要我说《雍正王朝》的主题,那就是国与家的矛盾。最后雍正处死弘时的时候,也谈到了家与国的矛盾,一句话很经典:有国无家,有国便不能有家!”
本剧的前半部分主要写的是九子夺嫡,后半部一词可概括:改革。即雍正如何推行新政。中国封建历史上主张改革的帝王将相不多,能够取得改革成功的更不多。王安石算是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了,但他没有取得改革的实际成功;雍正则不同,他不仅策划了改革,而且取得了成功。
剧中主要讲了几件大事,分别是:江南赈灾、追讨户部欠款、整顿刑部、烧毁《百官行述》、清查藩库亏空、雍正铸钱、科场舞弊案、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如果将《雍正王朝》所有的情节抽象,可建立一个模型。即原有的存量停滞不前下,如何实现新的增量的故事,一词敝之即如何改革。
从这个角度看雍正王朝永远不会过时,反观今天的美国现状以及特朗普喊出的那句“让美国再次伟大”,是不是很眼熟。名著之所以传世,是因为它描绘的是穿越历史的永恒。试想即使未来人类向星际文明开拓,我们不需要面临寻找新的增量,不需要面对人性的挑战吗?
跨越非连续性,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是所有的组织都需要面对的问题。除了这一点,还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进程,本剧总监制郑佳明曾对刘文武和罗浩说,像《雍正王朝》这样的成功可遇而不可求,可一而不可再也!换句话说,这部电视剧的成功带有一定的机遇性和偶然性。
1998年发生了什么?还记得刘欢唱的那首《重头再来》。1998年至2000年,全国国有企业共发生下岗职工2137万人。当时的《雍正王朝》剧情和社会改革同频共振,难怪总理推荐官员去看此片。改革痛不痛?痛!或许看看电视剧更能理解上峰的苦心。
第二层:好的制作团队
**这个剧的组合有多梦幻呢?大概只有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闻名世界的“飞人”乔丹、“魔术师”约翰逊、巴克利等人率领第一届“梦之队”冲击奥运会赛场,最终8场全胜可以比拟。
制片人:刘文武
每当看到一部好的作品,一般我会翻一翻制片人是谁。导演决定了一部作品的灵魂,而制片人决定片子的整体走向,类似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区别。
刘文武何许人也呢?《雍正王朝》、《乾隆王朝》、《走向共和》皆出自他的手笔,三部戏加起来是一个王朝由盛而衰的过程。此君最擅长的是发现并启用人才,胡玫和刘和平正是在此片中大放光芒的。
导演:胡玫
当代中国是最优秀的女导演之一,1982年毕业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陈凯歌是同班同学,代表作有《雍正王朝》、《汉武大帝》、《乔家大院》。
最传奇的是他的老公何新。有多传奇呢?可以说他当时是最高领导人的智囊,直接影响了中国的进程。最有影响的一次是1990年《人民日报》发表他的长文《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问题》。按导演的说法何新已经成了我的的“日常生活资料”。
贴一段采访原文——胡玫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
“读小说《雍正皇帝》是在1997年春节,制片人刘文武带着二月河的《雍正皇帝》找到我,那一年我是和‘雍正’先生一起度过的,我感受到全新的传统中国政治精神的洗礼,感受、激动、感动和创作融为一体。
看完这本书,我跑去雍和宫烧了一炷香。在雍正的寝室里,我感觉到雍正的磁场,我当时和‘雍正’有一段很虔诚的对话。
之前制片人已经找了11个导演,而且都是大牌,我很自信地跟他说,中国只有我能拍好这个戏。
他问为什么,我说我完全读懂了书里写的是什么。我说你不让我拍也没关系,因为我被拒绝得太多了,但是我要告诉你,这样的作品是不可多得的,我希望你慎重。
可能是我挺真实的,他的胆量也特别大,最后决定把这么大的投资交给我。”
编剧:刘和平
《雍》剧送中央电视台评审组时,一次通过,44集一集未删,一集未改,以至中央电视台一位领导说:“这是个奇迹!”
到底是什么样的剧情,受到上至总理,下至百姓的一致热捧呢?
刘和平说,创作前,他不但反复研读了原著,还读了《万历十五年》,深深探究中国历史的精髓——“传统文化积淀造就了中国历史,而这积淀就像大河的河床,而滚滚滔滔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都是对着河床不断涌现而又不断消失而已。”
同时刘和平还是另一部神剧《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的编剧及制片人,有机会我们另外谈谈这部剧。
各位老戏骨演员
《雍正王朝》共有六位国家一级演员,很多演员也出演了后来的《走向共和》。
扮演康熙的焦晃真正的主业是戏剧,并且和北边的于是之有着南焦北于的说法,而其本身也被观众称为莎剧王子。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康熙去世前着张廷玉宣隆科多觐见,短短的时间内,一推一拉,将其收的服服帖帖,帝王心术可见一斑。
第三个层次:对细节的把握
剧情的细腻
举几个小例子:
1电影的一开通,黄河泛滥,四阿哥和八阿哥同时跪在殿前,镜头一扫而过,四阿哥的鞋底粘着黄泥,八阿哥鞋底是干净的;四阿哥在外治理黄河时,八阿哥等在吃冰镇西瓜,镜头特地给冰一个特写。谁是实干家谁玩虚的。不言而喻。
2雍正即位后,隆科多推荐诺敏担任山西巡抚,这里镜头给了张廷玉一个眼神忧虑的特写,为后面的剧情埋下伏笔。
3康熙以举荐佟家后人的条件作为政治交易,希望佟国维能够答应自己不要掺合立储君的要求,佟国维举荐了隆科多,在临走的时候,康熙送给佟国维一副眼镜,说佟国维老眼昏花了,实际上是要佟国维认清形势。
道具
1写断了的毛笔——雍正是一个非常勤政的皇帝,平均每天用毛笔批阅周章7000多字,自然有断了的毛笔。
2部分拍摄外景在故宫拍摄,军机处和皇上的卧室之所以这么小是因为按原比例还原。
3里面出现过的很多奏章、信件、圣旨等,都是精心写出来的。比如张廷玉拟的圣旨,文字、提行格式,都是那么有规有矩。写这么一张圣旨道具,得费多大功夫,但最终只给了一秒镜头。
音乐
举个例子雍正王朝》有一首音乐,全剧出现多次,且每次出现都是一个重要人物的离世。这首音乐叫《牧童》,而且剧中只有一次出现歌唱版的,就是在年羹尧被赐死的时候。
年羹尧被赐死前的氛围烘托,加上李卫前来赐死的复杂情绪,配合悠扬但悲怆的歌曲,看到这一段,太泪目。而这个音乐本身就是最大的隐喻。
歌词里有句“牛儿牛儿为谁忙哟,忙完春耕忙秋粮哟”。古语云“不杀耕地牛”,自古流传,耕地之牛被宰杀前都会双目流泪,而此时的年羹尧就是“耕地牛”,至死也没想到雍正会赐死自己。
心怀天下者,方能治世济民。历史上的雍正的确是个好皇帝,他改革吏制,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他位时国库只有700两银子,辞世时,国库里存银五千万两。没有他在位的一十三年,就不会有所谓的康乾盛世。
我想《雍正王朝》可圈可点的在于它的悲剧性——一个人想要对抗时代的无能为力——时来天地皆同力,远去英雄不自由。让笔下的英雄身处劣势,这是莎士比亚的秘密,雍正个人在如何努力也无法破除其时代局限性,其中情节让人嗟叹不一。
最后贴一下我很喜欢的那首歌词作为结束:
数英雄
论成败
古今谁能说明白
千秋功罪任评说
海雨天风独往来
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
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
有道是人间万苦人最苦
终不悔九死落尘埃
轻生死
重兴衰
百年一梦多慷慨
九州方圆在民心
斩断情丝不萦怀
谁不想国家昌盛民安乐
也难料恨水东逝归大海
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看江山由谁来主宰
得民心者得天下
看江山由谁来主宰
得民心者得天下
看江山由谁来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