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朋友圈中发生了这么个故事,大概是这样讲的:
A与妻子吵架,生气中离开家投奔基友B。
两人相约XX大排档。几杯啤酒下肚,A吐露了内心:
“我想要的媳妇,她会始终的爱我,当我回家时,她总会带着笑脸来迎接我。而不是这样噘个嘴耷拉个脸。”
“那你根本不是想要个好媳妇,只是想要一条狗啊!”B的话,给A头上敲了一棍子。
这样那样,合理或不合理的期望,存在于每对恋人之间。
有些人有话直说:“如果你真的爱我,你就会……”。更多的人变着法儿,把羞于启齿的期望表达,或者根本不表达,任由它埋在心底,却始终不会放弃塑造对方的念头。
直到有一天,我们觉得对方其实是个瑕疵品。
当我们的期望未能得到满足,我们会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足够的爱,或者我们自己不值得被爱,我们并不可爱。这时,让我们无法感受内心的爱,却受到压力、失望和愤恨的煎熬。
02
每个坠入情网的人,都是一见钟情。
相信每一个二十岁的少男少女,都期待着怦然心动的感觉。其实,当我们三十岁、五十岁,直到我们迟暮终老,都心甘情愿被爱情之火吞噬。
这到底是怎样一种感觉?
《亲密关系》一书中写到:“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真正的动机,其实在于需求。是所有人类共同的‘爱与被爱’的需求。”
我们希望爱与被爱。在亲密关系中,称作重要性与归属感。这样的需求从孩童时起陪伴我们,直到我们踏入棺木。
这些需求若是没有得到满足,我们会怎么办呢?我们哭闹、撒娇、装可爱,或是冷漠、愤怒、发脾气;小时候对父母,长大了对男女朋友,对老公老婆。但大多时候都不会得到满足,或者得到一个不情愿的满足。如果关系陷入一段用这样的交换,说明有一些问题就出现了。
需求未得到满足,自然地,我们会去逃避外在的忽视,从而陷入由期望描绘的幻想中。制造幻想的机器随着年龄增长而长大。到了我们青春的荷尔蒙散发香气的时节,一个梦中情人的轮廓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正在此时,我们与一个帅气的男孩邂逅,或者与一位温婉的姑娘触电,慢慢的互相倾慕、诉求,把他们塑造成理想的伴侣。我们的心狂跳不止:因为期望即将实现。
03
我没有见过一点矛盾都没有的情侣。几乎每对情侣都会吵架。
而吵架的本质,只是回忆起了幻想破灭时的沮丧。
赌气、逃避,用更严厉的手段要求自己和对方,都不能把祸根铲除。在一次次争执中,我们感受到的,其实只是旧日的伤痛,是小时候父亲不给买的玩具车,和母亲没有做的好饭菜。
过去的创伤,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只会像放映机一样,在脑海中一遍遍的重演,从不断片。即使刻意把回忆埋在心底,这些老电影也会在潜意识中来回播放,甚至偶尔造访梦境。事件细节可能已经全部忘记,但感受却实实的刻在心底。
当一段新的亲密关系到来时,期望和需求浮出水面,旧日的伤痛也接连出场。
愤怒只是沮丧的表象;而生气,却比承受心碎要容易得多。
愤怒让人逃离痛苦,抛弃快乐,还把责任推给了施以怒气的一方。唯一的作用,只能作为一针致幻剂,让人们从痛苦中能暂时逃离一会儿。在人类内心的天平中,使用持续几分钟怒火来回避多年以来的失望、羞耻和痛苦,这太值得了。
对怒火负责,静下来感受它、询问它,不把它引燃在别人身上,你会得到“我是在逃避什么”的答案,而且减轻心头的狂风骤雨。能控制自己的怒气,并面对背后痛苦的决心,便是爱意。
04
不带期望的爱,是最好的。但也是不存在的。没有期望便没有吸引。
而期望屡灭之后仍然满怀爱意,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状态。
时常问问自己:“我愿不愿意放弃这项期望呢?”
其实是问自己:“我愿不愿意不再你把满足这项需求当做伴侣的职责?我愿不愿意寻求自己内在的力量来满足我的所有需求呢?我愿不愿意让这种内在的力量成为我快乐的源泉,而不再把伴侣当成予取予求的对象?”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的直觉会告诉你该如何放手。你该做的已经做了,剩下的就交给你的灵魂去处理。如果感到爱在你们之间交流,你就知道你已经做到了。如果没有感到轻松,那么你可能还没有完全放手。
如果你有真诚的意向,希望自己的需求不再成为伴侣的重担,你的直觉就会让想象力得到目的及方向。想象力会带来可能性,而可能性决定我们能看到些什么。换句话说,能够想象的事就可能实现。
忘记那些期待吧。此时、此地,陪伴你的,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