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CEO李国庆曾说过一段有意思的话:这两年绿箭口香糖市场大幅下滑,打败它的不是益达,而是微信。
的确,微信已经成为我们主要的社交场景。凡社交必有规则,而这种跃然于屏幕上的潜规则,要比线下社交有趣的多。
多打字的孩子,运气不会太差
上学的时候,畅读小编为了凑作文字数,总是绞尽脑汁,以至于在逃离考试之后,能少写一个字就少写一个字,但微信潜规则告诉我:不行!
用微信聊天时,能打字就不要发语音,尤其是60秒的长语音,因为对方可能并不方便听,还可能会骂一句傻叉......能说嗯嗯,千万不要说“嗯”,这样才显得特别热情。
理论上来讲:嗷嗷=噢噢>哦哦>哦。嗯嗯>恩恩>嗯!>嗯。行嘛>行>行吧。好嘛>好吗>好么。切记!
笑有很多种,哈哈哈哈最真情
曾几何时,呵呵就是真的在笑,但现在不行了。现在说呵呵,等于让对方滚。要想缓解尴尬,你可以用嘻嘻,表纯情笑;嘿嘿,表顽皮笑;嘿嘿嘿,表邪恶笑。
但要想表明你真的在笑,只能用哈哈哈哈,或者哈哈哈哈哈哈哈+∞。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潜规则不适用于长辈。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呵呵”以及高冷的微笑脸,一旦收到,无需惊慌,也不要反抗!
别问在不在,吃饭洗澡另有深意
“在么?”可以当做“哈喽”使用,一旦问完请赶紧说事儿。现在的人,个个都是戏精,你的一句在吗,有可能引发屏幕那边一系列的心理活动:
“难道要跟我表白了吗?”“卧槽是不是要借钱?”“工作做错了?”“难道他要结婚了?这个月份子钱严重超标”......
为了他人的心理健康,有话赶紧说。
不过,也不能什么时候都心直口快。通常情况下,说去洗澡和去吃饭,就是试图结束尬聊了。这个时候,千万别问:为什么下午三点去吃饭?可能......之前一直在洗澡吧。
鲁迅先生说:朋友圈要雨露均沾
除了聊天,朋友圈更要注重潜规则。因为,共同好友的圈子就那么大,你给一个人回复了,就要给另一个人回复。
毕竟,鲁迅先生说了,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
也不要在别人的状态下聊天,除非你们彼此都很熟,不然会特别尴尬......有一次,畅读小编的姑姑和二大爷,在我发的一张照片下面,八卦起了我的奶奶......吓得我把朋友圈删了。
话术不够,表情包凑
表情成为一种表达媒介,力量甚至超越了文字和图片。以去年爆红的“笑cry”为例,它的使用场景就非常之多。
发一个笑cry,比告诉对方“我笑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便捷的多;拒绝别人时加一个,可以有效的缓解尴尬;想结束一场尬聊,也可以用它来暗示对方。可谓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最佳emoji表情。
直到今年“捂脸”表情的出现,“笑cry”才渐渐失宠。
另外,“微笑”透着高冷、“大哭”更像撒娇,“再见”成为必杀......表情包作为新的“话术”,重新定义着聊天潜规则。
微信潜规则,悄悄地改变了什么?
畅读小编记得,微信刚出现的时候,是以发送语音为亮点,被用户喜欢的。但现在,甚至有自媒体发文章说:“自私的人,才会发语音。”
刚刚有聊天工具的时候,“呵呵”和“嗯”并不会成为冷漠的象征;没有表情包,人也能无障碍的交流。
但现在,我们坐拥千万表情包,脸上却没有表情,即使发了一百个哈哈,笑没笑自己心里没有点儿数么?
微信潜规则,不过是一种虚伪的礼貌,帮我们逃避了深层的表达。“捂脸”能带过的事儿,何必去追问缘由呢?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社交,都应该少点套路,多点真诚。所以,与其跟随不断变化的规则,不如做你自己,开心就好。
当然了,微信潜规则也有绝对真诚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