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灵长类?
猴对于中国人并不陌生,十二生肖中猴的存在,即是反映了东方农耕文化中与动物紧密的日常联系。走入农村,也可以听到对不同种类的猴类的描述与区分,比如我们刚刚在靖西的调查中,当地人会用“马猱(manao)”和“犵当(gedang)”来区分猕猴和黑叶猴。秦榕2008年所著的《中国猿猴意象与猴文化源流论》更是总结了各种“猿、猴、猱、狲”所呈现的不同意向和文化内涵。
到《西游记》中,猿猴文化登峰造极,如来诉说“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类之种”。六耳猕猴和灵明石猴闹得不可开交。如今猿猴的文化,则是在《西游记》之下不断的演绎中,逐渐与人越来越近、与动物本性越来越远。
但猿猴所呈现的不仅仅是文化的内涵,西风东渐,随着达尔文《进化论》的传播,猿猴承担了人类起源的答案,由此引发的“人是否是猴子变来的”的论战数不胜数。随着灵长类学在20世纪的发展,以德斯蒙德·莫利斯《裸猿》为代表的著作,开始对人的独特性(是否属于被创造、是否独一性、是否高等)发出强有力地冲击,人类开始思考和其他动物之间、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对社会学、伦理学、生态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可惜的是,对于我们的近亲研究越来越多,了解它们所蕴含的信息越来越多,却发现它们的数量越来越少,生存状态越来越濒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上评估了全世界425种的灵长类动物,超过一半以上处于危险的状态。
灵长类的生存状态实在值得人类关注,每隔三年灵长类学者都会发布《世界最濒危的25种灵长类》报告,在今年的11月份,这份报告已经出版了第6期。
灵长类是森林健康程度的指示物种,灵长类对森林中种子传播和更新换代具有深刻的意义。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无论是非洲的刚果、南美的亚马逊、东南亚的婆罗洲都是灵长类最为多样、最为密集的区域。保护灵长类,就是保护我们仅存的森林分布。
为什么是自然教育?
而“教育是保护灵长类的基石”,灵长类教育网络(Primates Education Network, PEN)如此说道。教育能够传播灵长类的价值,为灵长类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建立防火墙。
但教育的本质仍然是为了人。自然教育通常强调“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连接,而灵长类是无疑是独一无二能够最好阐述人与自我的对象。灵长类的身体结构和人类非常相近,手掌的演化可以揭示人类是如何一步步适应采集、狩猎到工具的使用;行为也十分接近,复杂的社会行为无论是对理解婚姻的伦理、家庭的结构、部落的形成都有参考价值;但最关键的,仍是从起源上回答人从那里来这一终极的哲学问题。
2012年创办的 PEN,刚刚走过第三个年头,创始人 Amy Clanin 曾经为多个非营利组织(NGO)服务过,具有非常丰富的灵长类保护经验。她曾经对 Mongabay.com 解释到,有关灵长类的自然教育仍然缺乏专业知识、经验和资源,需要更多人一起来完成系统性的问题的解决。由此 PEN 提出了“连接、资源和培训”三个工作战略,并组建了“执行团队、区域协调员、顾问和志愿者”这一组织结构,在她们的官方网站上,也可以申请成为会员,以获得相应的资源。由于区域的限制,培训仍然局限于南美洲比如巴西、哥伦比亚等,但是得益于互联网和社交网络,PEN在 facebook 和 linkedin 上都有相应的群组,可以交流。
我对PEN的所知并不多,但是我作为同样处于灵长类的研究者、保护者和教育者的身份不断转变过程,我对 PEN 的的理念十分认同:为了更好的实现灵长类的教育,我们需要更多的合作。
PEN拥有一个非常丰富的资源库,近200份不同类型的自然教育工具展现了国外对灵长类自然教育的理解。这些工具和理念是我们能够为保护区和自然教育基地复制和创新的。
毫无疑问,中国拥有非常丰富的灵长类资源,甚至无需前往保护区都可以在动物园、公园和电视上欣赏到灵长类,而走入野外也不一定能够看到想要看到的对象。但是如果观看了这一系列的活动与课程设计,你会发现,如同灵长类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作用一样,观察灵长类给予我们一个管中窥豹的机会。
(下回继续,渠楠白头叶猴的自然教育课程设计,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