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闲聊中,建议几个朋友免费收听蒋勋细说红楼梦。朋友A不屑地说:“听那有啥用?我的姐呀,你咋活得跟个学生似的?”“干脆说我像个孩子好了。”我满脸憨态。
某日在朋友圈转发【蒋勋:《红楼梦》处处是慈悲,也处处是觉悟】一文,还在文章末尾点赞并留了言。一素未谋面的微友第一时间评论:“感谢分享好文。”并致以抱拳、玫瑰、咖啡等表情。志趣相投的姐妹,知音呐,我得个激动。
向来少发朋友圈,也不关注我的老公忽然评论:“多大岁数了还看红楼,邪门!”欲辩驳,想想还是算了吧。老公眼里我只有做饭洗锅涮碗每天围着孩子团团转才叫正事。三观不合能辩出个啥?罢,罢,罢,人生各有态度,自己坦然就好。
当然,这些话丝毫影响不了我听红楼的喜好。
每天早晨打点孩子去上学,然后去公园锻炼,或走步或跳广场舞。回来整理家的时候,点开细说红楼梦音频,边干活儿边听老师娓娓道来。从富贵阶层的贾母到灰头土脸的乡下刘姥姥,从矜贵的千金小姐到卑微的丫头仆人们……听着那温和的声音,内心就会异常平和宁静。对小说中的一些人物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以前不曾留意的小角色逐渐鲜活于眼前,很多不大懂的地方忽然就茅塞顿开了,一些看法也不再执拗。
最早接触《红楼梦》是小学五年级时一本连封面都团没了的小人书。那时除了学校的课本,家里并无闲书可读。同学们之间传来传去的几本小人书便是最珍贵的课外读物了。时隔经年,已记不清是从谁手里得来的。随意一翻,正好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那节。黑白凄凉的画面附着戳人心痛的文字,让人几度哽咽泪流。在那个对爱情还懵懂无知的年龄,宝黛爱情悲剧就那样入髓蚀骨般烙在稚嫩的心田。以至于后来每每想起,难过不已。
初三时见一不太熟络的同学手里拿着《红楼梦》,很羡慕。鼓足勇气借来几天。读到“林黛玉本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得赤瑕官神瑛侍者(贾宝玉的前生)日以甘露浇灌,才延年岁月,后来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脱却草胎木质,最后修成女体。因未酬报灌溉之恩,体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闻说神瑛侍者下凡造历幻缘,便执意陪同转世。说要用一生的眼泪偿还浇灌之恩。”前世的木石仙缘,今生的宿情旧债。泪流干了,债了了,尘缘也就尽了。想想那样至真至纯至美的爱情也只能存在于神话故事里。只可惜没读几节,一来作业繁多,二来不好意思占着人家书长时间不还。
技校的那段时光是松闲的,很少为学业发愁。校门对面有个图书室,空虚无聊的时候租书看,《红楼梦》一书赫然在列。爱情的话题永远有着特别的吸引力,由其对于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自然专捡宝黛钗爱情章节读,其余也是囫囵吞枣,匆匆掠过,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懂。关于红楼梦一直以来是略知半解。今天有幸免费收听久已仰慕的老师讲解红楼梦,心中不甚欢喜。
以前就喜欢个林妹妹,她的一颦一笑、一喜一怒,都会牵动我的心。极爱她的率性真情,更着迷于她忧郁的诗人气质。曾经把“葬花词、桃花行、秋窗风雨夕……”工工整整地抄在笔记本上,五音不全的我还硬是学会了唱《葬花吟》。
父母双亡,又无一亲兄妹的林黛玉,心思缜密,自重自尊又自卑。虽然生活在那温柔富贵乡,有贾母的疼爱,看似锦衣玉食,却事事小心翼翼。心怀着寄人篱下的苦楚,所以才会吟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哀音来。一生中唯一让她执著的就是爱情。而宝玉是懂她的,听着《葬花吟》,他恸哭在山坡上;看了《桃花行》,便知出自林妹妹,不由得滚下泪来……。当她数年来的心病“金玉良缘”成真时,便给了她致命的一击。“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不知让多少痴迷者撕心裂肺。殊不知婚姻从来不是两个当事人之间的事,俗世又怎能容得下诗一样纯美的爱情?“眼空蓄泪泪空垂,为君哪得不伤悲!”“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纵然两情相悦心相知又奈何?终不过是彼此的“水中月,镜中花”!
那时侯或许是因为眼里只有林妹妹的缘故,在宝黛钗三人微妙的关系中自然是偏向林。当读到第二十七回宝钗借“金蝉脱壳”之计栽赃黛玉以及奉承贾母那一段时,更是从骨子里开始讨厌她的心机,鄙视她的圆滑世故。表面温温婉婉,说话面面俱到,处事周周到到,上上下下都讨巧得好。居然这般行事?
随着老师的讲解,心胸开阔起来。观点也不再偏执,宝钗虽然会笼络人心有着虚伪的一面,并不是处处事事都心机。她举止娴雅,行为豁达。书中还多处描写她对人体贴入微,比如她不仅替湘云出谋划策螃蟹宴,还主动承揽袭人让湘云做的针线活儿,给黛玉送燕窝等,所以湘云说:“姐姐们中,再没有个比宝姐姐好的。”可见宝钗在她心中的位置。
圆滑与玲珑也就一念之间。重重岁月里,走过坑坑洼洼,经过磕磕绊绊,你会发现宝钗的为人才最受青睐。她聪明伶俐,深谙世故,行事游刃有余。搁在如今的社会,不论干啥工作都会出类拔萃。
宝钗的实际是个活脱脱现实中的人,而黛玉纯情脱俗又诗意的一生则更像一艺术化身。难怪说不同的年龄读红楼会有不一样的心得。以前读书看电视剧常常会跟着主人公的悲欢大起大落平平淡淡甚至“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如今看到心酸处,只是心怀悲悯却再难眼泪哗哗。是阅尽沧桑之后的淡然还是大爱之后的平常心?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是黛玉进贾府时,作者对王熙凤的第一次描写。这样一个能说会道掌握着贾府权柄精明能干的女人,她的狠毒一度让我不寒而栗。对于贾瑞,可以不爱,干嘛非置他于死地?第十五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三千两银子草芥了两条人命;尤二姐也是活活被她整死;更恨她推波助澜的调包计害死林妹妹。
现在想象她又何尝不是个悲哀的人。争强好胜费尽心机一生,到头来也不过是“忽啦啦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结局。
边听讲解边对照着书,也注意到了她的另一面。“……凤姐看见,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昨日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到刘姥姥跟前。凤姐乃道:‘这二十两银子,暂前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正是这不经意间结下的善缘,日后家道败落,得以让女儿逢凶化吉。(当巧姐被狠舅奸兄阴谋出卖时,恰是当年被接济的刘姥姥果断地带她脱离了虎口。)真是“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从探望完病重的秦可卿回去的途中,王熙凤第一次注意到了园中的景致,寥寥几笔,也让人感受到了她内心少有的柔软。
妙玉,金陵十二钗中排在第五,唯一一个与四大家族既没有血缘也没有姻缘关系的女子,气质如兰,才华不输钗黛,高洁孤傲更胜颦儿。“咦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正值青春年华却出家为尼。这样一个女子,怎能不让人充满好奇?
她不允许别人轻易踏进她的居所,把刘姥姥用过贵重的成窑杯丢在外面,宝玉看着可惜,建议她给刘姥姥时,她却说:“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她。”“过洁世同嫌”,这样的行为不知让多少读者心生厌恶?
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洁癖不近人情的女子,转身却把自己用过的茶具给宝玉喝茶用。尽管小说中,作者对她着墨并不多,字里行间中,还是让人觉察到了她对宝玉那种微妙的情感,或许是因为宝玉是个难得的理解她精神世界的人。两性之间,或许最缠人的就是一个“懂”字吧?一代才女张爱玲,因为胡兰成的懂,让自己的爱卑微到了尘埃里。而本该六根清静的妙玉大概也是因为这个“懂”,忽然间就慌了神,乱了心。第八十七回:“坐禅寂走火入邪魔”。
“她的孤芳自赏不近人情其实是自我防卫的硬壳。”老师讲:“一个没落宫宦人家的女儿,家道败落,不得不借出家为尼寄养在贾府的寺庙中,看似修行,心中却积厌着不可说的浑浊的苦闷。”所以带发修行并非她本意,只是迫于无奈。仔细想想也就不难理解她的性情了,明白了她背后的艰涩与不易。
老师眼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先生对笔下的每个人物都心怀悲悯,不去评论高低贵贱,也没有错对之说,只是引领我们去看不同的生命形式。每个性情的形成都有着背后的缘由,再卑微渺小的人,她的身上都有着某处闪光的地方。而一个看似完美者,身上也会存在着或这样或那样的小瑕疵。就像黛玉,你欣赏她清澈明净超凡脱俗一身诗意,可有人就觉得她小心眼,尖酸刻薄又娇情。一百个人读红楼会有一百种见解,对每个人物的评价也终会莫衷一是。现实中,我们每个人的性情其实是多面性的。读着读着,你会发觉我们有时会是多愁善感的林妹妹,有时也会是玲珑实际的宝姐姐,有时还不乏凤姐身上的泼辣劲儿……跟着老师品红楼,看到了慈悲,也照见了自己。
我把每一节都收藏起来,情绪低落的时候,心有怨言的时候,点开听听,心胸就会开阔起来。品红楼,阅万千人生,看尽各种生命形式的不易与辛酸,让自已从中感悟。那些一时想不开,无能为力的事或人,就当前世的因果宿命的安排,心就不再执念了。难怪林青霞说听蒋勋老师讲红楼,内心会产生安定的力量。老师又何偿不是个心胸宽阔又温厚的人?不然怎么能读出慈悲来!
闷来听听,闲来几笔,也只是皮毛之见。还有好多人物想说说,怎奈这水平着实有限。每一天,世界上每个角落不知有多少人在拜读这部经典名著《红楼梦》,又有多少红学家在孜孜不倦地研究。千古之梦,终究是读不尽也解不完。
对于一个文化不高,尚识得些许字的人,写下这些不免有鲁班门前弄大斧之嫌疑。可是总觉的人生除了柴米油盐,还应该有点什么?那就是内心永远怀揣着的诗与远方……
半盏清茶,一支孤笔,两行拙字,走出半生,但愿我们年少的情趣还没被现实的繁杂与琐碎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