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1日,“哥哥”张国荣因抑郁症病情失控从香港东方文华酒店二十四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像是和喜爱他的人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近年来,“抑郁症”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新闻中,甚至出现在我们身边的人身上。而抑郁症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了人类的第二大“杀手”。
2021年权威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3.5亿的抑郁症患者,而这个数据在近两年疯狂上升,全世界的焦虑症和抑郁症病例增加了25%以上。
没有得过抑郁症的人没有办法理解,以为抑郁症就只是简单的心情不好,甚至就只是矫情而已。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最近有幸读到这本《抑郁帝国》,让我对“抑郁症”这一疾病的前世今生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在书中看到了各个时代的人,因为对于抑郁症有各种不正确的理解从而发生的悲剧。
美国作家乔纳森·萨多斯基是美国俄亥俄州凯斯西储大学医学史教授,多年研究方向为精神病流行病学、临床精神病学、医学人类学、心理疾病治疗史和抑郁症史等。
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萨多斯基教授的脚步,一起看看这个折磨人类多年的抑郁症,究竟是怎么出现并发展的。
一、人类对于抑郁症的认知发展
早期人类对于“忧郁”一词表现出的是完全的不理解,在非洲的某些国家中,甚至没有办法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忧郁”这种现象。
在古希腊时代,人们认为健康是通过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体液的平衡来维持的,而当时人们认为,导致忧郁症的罪魁祸首就是黑胆汁过多,从而导致愤怒或者情绪低落。
中世纪时代,忧郁症被认为与懒惰有关,是一种罪恶,而忏悔则是忧郁症的治愈方式。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忧郁症有了更多的理解,想将忧郁症从宗教、体液主义的解释中解放出来,从一个客观科学的角度来对忧郁症进行认识。
直到19世纪,“忧郁”转变为“抑郁”,英国的一本教科书承认抑郁症已经成为了精神疾病的主要形式之一。而当时抑郁症的表现与现代抑郁症几乎是一模一样。
二、如何判断是否是抑郁症
而随着医学的发展,现代医学上对于抑郁症依然没有一个完美的判断标准,因为抑郁症有着太多的亚型,最近的一本医学方面的教科书指出:“没有临床医生或者研究人员认为抑郁症是一种单一的‘疾病’”。
所以想要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抑郁症,那就要对其的病症进行更加细化的分类。
很多人并不认为“抑郁”是一种疾病,因为抑郁并没有让人发生生理上的病变。也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只要生理上没有出现症状,那就不能算是疾病的一种,“抑郁”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就是矫情而已。
就连目前比较权威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要将病人划分为中兴抑郁障碍,必须要在两周内出现特定9种病症中的5种,而且至少有一种需要是身体维度的,如果都是心理维度的感受,则不能被诊断为对应的疾病。
三、抑郁症不是绝症
莎莉·布兰普顿说:“心理健康的治疗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但正如我逐渐理解的那样,抑郁症是一种不精确的疾病。”
悲伤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蔓延。好消息是,并不是每一个悲伤的人都会患抑郁症;而坏消息是,正常人没有办法了解抑郁症患者。
德里克·萨默菲尔德说:“没有比‘抑郁’更傲慢的范畴了,它威胁要抹去‘痛苦’,‘悲伤’,‘绝望’,‘沮丧’,‘悲观’等语言间的细微差别。”
历史告诉我们,抑郁症是真实存在的病症,而人类也正在全力克服它所带来的影响。抑郁症也不是绝症,世界上已经有各种各样的被证实有用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巨大的额外负担,让他们可以正常生活,并有能力从不断的悲伤中解脱出来,能在困乏时入睡,醒来重新有能努力面对全新的一天。
写在最后
《抑郁帝国》为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绘了抑郁症的前世今生,让我们更认识抑郁症的同时,也对抑郁症患者有更多的同情与宽容。
作者也在书中提到,我们需要更多倾听患者的声音。有些人喜欢心理干预,有些人更喜欢生理治疗,就像抑郁症是一种不精确的病症一样,抑郁症的治疗方式一定也是因人而异。
抑郁症像是一个对于全人类的长期挑战,让我们在认识到这个疾病的同时,更多地去关心他人,关心他人的感受,了解他们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