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道路越宽交通就会越通畅吗?
在得到听罗老师讲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洛杉矶有一条405号州际公路,每天都有将近40万的车流量,高峰时期还会多出一倍。(每天40万的流量,等于每秒钟会有1.67辆车经过;每分钟277.78辆;80万流量,那就是每秒钟有3.34辆车经过。)
可是就是这样一条路,出名却是因为拥堵。在2011年这条双向十车道的公路,往往是一上去就堵,一眼望不到头,永远不知道还要堵多久。要知道,这条路全长可是72.415英里(116.54千米)。这样望不到头,确实令人绝望。
因为这条路是洛杉矶通往南方的交通要道,政府决定加宽道路来解决拥堵问题。政府提前做了很多措施,诸如市长恳请司机们在施工期间停止用车;30位好莱坞明星在媒体提前发布预警……
道路扩宽用了一周的时间,可是人们的预期的交通末日并没有来到。这一周没有发生严重的交通拥堵,没有激增的交通事故,甚至空气污染物都减少了四分之一。岂止不是末日,简直就是天堂。
反而在道路增建为十二车道后,交通的拥堵状况比之前还要厉害,通勤者花费在405公路上时间比扩建前增加了一分钟。
这与封闭期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为什么人们在知道道路将会减少的时候会减少出行?反而在知道道路更宽之后却不会呢?
02公地的悲剧故事
熊逸老师讲过的公地悲剧的故事,这个故事来源于英国的一位业余数学家洛伊德所著的《关于控制人口的两课讲义》。
有一片牧场,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放牧。作为一名牛仔,你想养多少只牛就养多少只。几百年来都相安无事,因为战争、疾病、偷猎会将人口和牛的数量维持在土地能够承载的能力以下。
可是后来和平时期到了,却导致了意想不到的悲剧。牛仔们肆意扩大养牛的数量,土地的使用是免费的,而由此造成的对土地的破坏却要由所有人承担。过度的数量最终导致了土地的荒芜,所有的牛都饿死了。曾经的繁荣一去不返。
假使为这个故事开出一个解决方法,即一个每个人都要根据养牛的数量付出一定的费用,或者规定养护草地的面积,公地的结果会好很多。
03好心不一定办好事,另行其道反而管用
405公路和公地悲剧的故事有相似的地方,都是事与愿违的典型案例。
每个人都知道车辆越多公路将会越拥堵,可是每个人都开车,为什么自己要放弃便利便宜他人呢?
每个人都知道不控制养牛的数量,土地会最终荒芜,可是谁又能停下脚步呢?自己不养别人会养,吃亏的还是自己。于是愈演愈烈,最终导致灭亡。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罗老师在405公路这个故事里讲了很多例子,比如韩国首尔的清溪川,现在是一条河一个公园,以前这个位置可是一条高速公路,而公路变为公园后并没有造成拥堵。再比如西班牙马德里也曾经捣毁公路改建公园;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通过拍照对高峰时段使用道路的车辆收费,都取得了改善交通的效果。
扩建道路,免费用地,都是发自好心,但好心真不一定能办好事。反而减少供给,增加费用能够达到目的。
我还听过徐静波老师讲日本东京关于停车的故事。
东京,是著名的现代化大都市,面积只有219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300万,机动车保有量超过800万。与北京相比,人口密度是北京的四倍,人均汽车保有量是北京的两倍。
但是在东京,却没有堵车的现象,路上几乎看不到违章停放的车辆。
东京有几点做法:
一是先解决停车问题,再鼓励市民买车。1962年,日本出台《车库法》,规定买车之前必须提供停车证明,并由警方实地确认;不准将道路作为停车地,违者将受到重罚。
二是小区内乱停车,也要受到惩罚。东京警视厅聘请退休老人作为“驻车监视员”,管理违法停车,发现违章车辆就拍照贴条,且立即生效。在小区道路违章较长时间,居民可以直接报警。
三是建立地下停车场。利用公园、楼宇等的地下资源,建地下智能停车场;
四是发展公共交通。
东京停车场的费用也不便宜,从每月两三万日元(约1500元人民币)到六七万日元(约4000人民币)不等,按时计算的有的一小时1200日元(约70元人民币),有的每小时200日元(约10几元人民币)。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东京的街道持续半个多世纪的井然有序,就不难理解。
总结一下这几个故事:
第一, 免费的不一定是好的。道路免费、公地免费,只会因过度使用造成拥堵和荒芜;
第二,减少道路、增加收费这些开始不得好评的措施,却能够改善交通;适当的增加障碍,反而能取得好的效果;
第三,薛兆丰老师说过,经济学研究的是“事与愿违”的规律;尤其关心那些出于良好愿望而制定的经济政策,会产生哪些有害的后果。
上例均得到论证,致敬罗老师、熊老师、薛老师、徐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