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带彤去朋友家,进门与他家里人寒暄几句后,彤看到玩具垫上的积木,从我怀里挣脱,爬到垫子上自己玩去了。
这时朋友走过来想逗彤,他拿掉彤手上的积木,彤一愣,看到他递过玩具的手,又咧嘴一笑,正伸手去接,朋友把手收回去,藏起玩具。
对,这就是大人常跟小孩玩的游戏——你想要?我不给你,看你能拿我怎样。
反反复复四五次后,彤的脸色变了,警惕地看着对面的叔叔,也有些恼怒,抢玩具的动作越来越急,急也抢不到,干脆扭头不理了。
看到彤生气,朋友笑得前仰后合,说彤小气。我在一旁解围,说叔叔跟你闹着玩的,他会把玩具送你的。朋友再次把玩具递过来,彤接过后甩在地上,去找其他的玩具……
很明显,彤真的生气了。
而我作为彤的妈妈,在旁边目睹了一切,明知朋友逗她的方式不对,但因为别人没有恶意,我抹不下面子在游戏最开始的时候叫停。
这样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件事。四五岁时的春季去姨妈家玩,当时农村很流行一种玻璃玩具,叫“玻璃不得”(我们那叫笛哆,问度大娘才知道网名叫玻璃不得),对着长嘴轻轻吸气吹气,会发出"卟-噔-卟-噔"的声响,清脆悦耳。姨妈给我买了一个,我高兴得满院子跑,舍不得多吹,怕一用力就震碎了底儿。
一群大人坐在院子里聊天,突然一位远房叔叔抓住我,夺过我手上的玻璃不得,高高举起,说要摔碎。我急得抓住他,跳着想要抢过来,他不给我还哈哈大笑。很明显小小的我抢不过他,也没人帮我,爸爸只是在旁边笑着看我。气急败坏之下,我坐在地上放声大哭,那位叔叔才把玻璃不得还给我,我拿起就使劲朝他砸去,可惜他躲开了,我心爱的玻璃不得撞在墙上,碎得稀巴烂……
这事过去20多年,偶尔想起,还是觉得委屈,对那位我已经忘记名字和长相的叔叔充满怨气。而玻璃不得,我即使再次把玩,也很难有最初的喜悦。
肯定有人会说,大家都是这么逗孩子的,没关系。那是因为很多人只把孩子当成一个弱小的“宠物”,或者没有意识的物体,以“欺负”孩子为乐,他们的意识里不觉得这种行为有什么不妥。而往往是这种无意识的行为,会给小孩造成了伤害,被“欺负”的憋屈会让他们伤心,愤怒的情绪让他们不信任大人。
孩子不是大人以为的“无知无意识”,他们面对这个新奇的世界,从出生第一天开始就无意识地接受着外界的刺激,他们在这种不断被刺激中感受身边的事物,建立自己的认知和有意识,包括内心的安全感。
如果外界对他们的刺激是负面的,在他们心里会留下不安的影子。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家长说,孩子在家里很活泼,爱闹爱笑,可是一到外面就不吭声,也不愿意跟别人交流。对孩子来说,外面的一切是新鲜的,也是陌生的,他们对陌生的环境缺乏信任和安全感,再加上大人不怀恶意的逗乐,造成孩子在面对陌生环境时有不安,无法释放自己,只得沉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跟孩子玩的时候,请大人们换位思考下,你是否愿意被别人耍,被人骗,如果自己不愿意,也请不要以这种方式跟孩子玩,你这是以大欺小。孩子的心就像一枚玻璃不得,剔透,干净,也易碎。很多时候,大人以为是在逗乐孩子,一不小心就打碎了孩子心爱的玻璃不得。
做父母的,也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谨以此文提醒自己,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作为父母,要帮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