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的胃是有记忆功能的,我也深有同感。
离开家乡的日子,总是避免不了对某些食物的依恋,那是念念不忘的家乡美味,那是根植于心的记忆,一如我对糖油粑粑的执着。
糖油粑粑,又称糖油饼、糖饼,起源于我的家乡湖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小吃。
据资料记载,糖油粑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如今已成为街头巷尾最受欢迎的小吃之一。
2014年,糖油粑粑制作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的孩童时期,那还是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那时大人们平时基本上都要忙于田间地头的劳作,以赚取工分解决温饱。
分田到户后,生活水平有了一些提升,忙碌依然是大人们每天的主题,根本没有时间来满足口腹之欲,糖油粑粑是过年的时候才能尝到的美味。
每每过了小年,妈妈就会约上邻家的婶婶们一起,早早地泡好糯米,差不多两天后,再一起架上石磨,开始磨糯米粉。
大家分工合作,你推磨来我添米,累了就换换手,或者换个人,先磨谁家的没有关系,大家互帮互助,热热闹闹地为过年的吃食做准备。
那时候,大一些的孩子也会去帮忙,或推磨,或添米,这些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只有真正上手做的时候才明白,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真是应了那句“看事容易做事难”。
磨好后,用一个大盆装上,用一些办法吸干多余的水分,就可以做糖油粑粑了。
首先,将吸干了多余水分的糯米粉揉成面团,再将面团分成小块,搓成圆球,再按压成圆饼状。这是那时候最喜欢做的活计。
现在,石磨几乎已经找不到了,商场里有现成的糯米粉,买回来后加上适量水分,调成合适的浓度,再揉成面团,看起来是简单多了,却感觉少了很多儿时的乐趣。这是题外话。
在这个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控制火候。
灶里添上柴火,锅烧热后,淋上油,将搓好的糯米饼放入锅中,两面煎至金黄,再淋上一点水,盖上锅盖,焖一会。这时,妈妈会叮嘱我小火,她则负责将红糖熬制成糖浆,这是糖油粑粑的灵魂所在。
这个过程,在如今基本上都是直接用油锅炸,那样更加快捷,但我还是更喜欢慢慢煎至两面金黄的那个过程,似乎,有一种情绪,带给我一种别样的感受。
这时,再将熬制好的糖浆淋到熟了的糯米饼上,简单翻炒几下,使糯米饼表面均匀裹上一层糖浆。这时,糖油粑粑就制作完成了,金黄诱人,糖香四溢,让人垂涎欲滴。
妈妈会将锅底的那个颜色最是漂亮的糖油粑粑盛在一个小碗里,拿给我,这个锅底上的糖油粑粑,便是我们对于糖油粑粑最初的念想。
咬上一口,糖油粑粑外酥内软,糯米粉的软糯与红糖的香甜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口感丰富,让人回味无穷。
如今,糖油粑粑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见证了我国民间小吃的变迁,承载着无数人的乡愁记忆。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糖油粑粑是孩子们最期待的美味。如今,它已成为一种情感寄托,让人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回味那些逝去的时光。
2024年齐帆齐商学院年度特训营 第(316)篇 1142字,累计36530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