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年半以前,出于健康原因我开始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限定每天的热量摄入,多吃蛋白类、纤维类的食物。道理大家都明白,但初期真的挺难熬。肚子的匮乏感让人时常感慨“这是又何苦”,经常性地在深更半夜涌起煮上N包泡面连汤喝干净的冲动。因此,没在深夜饿过自己的人,不足以谈人生也。
但过了最初饥寒交迫的阶段,便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不再被饥饿感困扰,而且开始站在一个新的角度看待“吃饭”这件事,生出了很多有意思的感悟。因为减少了吃的需求,所以看到周围的人为吃什么、哪里吃的问题每天周而复始、无限循环的死了无数脑细胞,便有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同情感。怪不得在宗教的教义里,“贪吃”也是一种罪,不为吃所累,着实轻松不少,而且又多出了很多时间去思考生活中更重要、更值得的事情。后来才看到这种做法叫“轻断食”,有不少人推崇,也有不少人从医学的角度诟病。且不论它是好是坏,至少它让我体验了抽离看问题的新奇与有趣。
不止吃饭,看待很多问题其实都需要抽离一点。过于在意一件事,只会为其所累。比如,看待你的工作。相信每个人都体会过为了工作中的问题而焦虑、彷徨的时刻。“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局实际上是你自己的得失心织的一张网,绑缚了你的思想和情绪。何妨抽离一点,事业的发展看的不是一时,而在于长远,反正你要65岁才能退休,有多少的“壮志未酬”都能逐一实现,何必自苦于当下。放下后,内心平静了,过去的“无解”才能变成“有解”。
又如,看待你的另一半。婚姻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会放大人的所有缺点。过去的外向活泼变成了絮絮叨叨,老实坚韧变成了执拗和死心眼,如此种种。因为在某些方面看不惯对方,便执着地想要改造,改造不成就要抱怨。因此,很多夫妻变成了对方的“职业差评师”,彼此攻击杀伐,身心俱疲。其实在评价另一半的时候,不如抽离一点,站在尽量客观的角度想想他(她)是否真如你认为的那么糟?是他(她)的缺点真的人神共愤还是你的念念不忘、没完没了放大了这一切?否定他(她),其实最终否定的是你看人的眼光。他(她)被差评,你亦免不了被负分的命运。人云,莫忘初心,即是如此道理。
再如,看待你的孩子。我们在看到网络上很多小孩搞怪、恶作剧视频的时候,往往会哈哈一笑,大呼“好可爱”。但如果自己的孩子做出同样的事情,你会作何反应呢?是不是要怒发冲冠、河东狮吼?你过于紧张、想把控孩子的一举一动,结果每天声嘶力竭的在上演“虎妈育儿记”。在教育问题上,何不抽离一点,欣赏孩子的每一个古灵精怪,参与他的每一次奇思妙想,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的探索权和独立思考权。我觉得最快乐的事情是看孩子们成为“他们自己”而不是“你的翻版”。在我的手机里有一段儿子2岁时的视频,那是我
“姑息纵容”他尽情玩水最后全身湿透的“成果”,他在视频里一直咯咯的笑着,我每次点开重温的时候都能会心的笑出来。放松地陪伴,是我们能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
这个世界值得我们抽离地看一看,别总是密切的参与,抽离过后你一定会产生不同观感。亲爱的你,该离开一下,喘一口气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