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前有个网络流行语言叫人艰不拆,意思是人生已经非常艰难了,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了。但我想说的是,人生已经有足够多的苦难在等着磨练我们,就没必要再自找苦吃了。尤其是对待孩子。
这里声明一下,我讲的是不要自找苦吃,而不是好逸恶劳。现在很多成人喜欢带着孩子忆苦,然后引导孩子思甜,希望孩子能够体会父母的艰辛,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不挑吃、不比穿、不给父母找麻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此,有些父母就有给孩子找点苦吃吃的冲动,表面是让孩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实则是让你小子瞧瞧老子当年多不容易,你现在如此幸福,还不乖乖听老子的话。当然,可能我有小人之心之嫌,有些父母可能真的就是想让孩子吃得苦中苦,方成人上人。那我也只能说,你天真了。如果真的吃苦就能成为人上人,我们全面脱贫用得了这么难吗?哪个贫困户不苦啊?
再来,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和成年人是有区别的,我们成年人只因为愿意承受苦难或压力,是我们有目标感,有评估苦难和压力价值的能力。我们现在愿意辛苦一点,是为了将来好一点。我们累死累活加班,可能考虑到身肩的责任,可能考虑到上升空间,也可能考虑到将来的安逸。而孩子体会不到这些,他无法将现在好好写作业,与将来上大学出人头地联系起来,他能体会到的就是写作太没意思了。
所以,成年人取舍不会那么苦,因为我们懂得道理;但孩子是真苦。
当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有些苦是必须要吃的。以前,是物资匮乏,没吃没穿,吃物质的苦。现在,是知识爆炸,不断学习,吃精神上的苦。该吃的苦要吃,但也不要硬让孩子吃苦,不仅没效果,还可能打击孩子积极性。就说最常见的写作业,你掌握科学方法,尽量避免让孩子走弯路,吃不必要的苦。比如,你要知道注意力也是需要训练的,不是天生就有的,不要孩子刚上小学,你就要求他认真学习一个小时,他做不到,你就给他点苦头吃吃,这就好像你非让孩子跳半米高,孩子做不到吗?这苦吃得有必要吗?再如,有些家长为了自己的虚荣心或无知,喜欢拔苗助长,一年级让学二年级的知识,二年级就让学英语,这叫超纲,你懂吗?超越教学大纲。你真当教育部那些编写教材的专家是吃干饭的?水平没还有你高?一年级该学习什么知识,孩子的智力水平是否能够适应,都是有科学依据和长期实践数据支撑的。就像孩子三月翻身、六月坐、八月爬一样,是有规律的,是有科学依据的。孩子和成人不一样,成人差个三岁五岁无所谓,水平高低靠得不是年龄。小孩子就不行,差一年智力水平就有很大差距,有些知识你提前学,就是学不会或学得慢、学得累,等上一年以后,就可以很轻松的学会。而你提前学习积累的优势,随着孩子的成长基本体现不出来。苦,孩子是吃了,吃了也是白吃,还可能造成孩子的厌学和心理负担。
还有些家以吃苦为名,让孩子做一些成人的事情,比如,让孩子照顾病人,让孩子做饭 ,让孩子打扫卫生等等。我们成年人能在做一件明明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可以找到意义。你明明在航天局打扫卫生,你可能说服自己为了探索太空文明。可是孩子没有这能力,如果孩子不喜欢这个病人,不想做饭,不愿意打扫卫生,这事儿不快乐就是不快乐。那么这件事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单纯的打击。成年人面对打击可以调节情绪,孩子不会,他们的心理就那么大,负面情绪多了,正面情绪就少,他的身心就会受到影响。当然,我们中国人讲究懂事的孩子早当家,孩子为什么不能帮助大人分担家务?能,当然能,我只是想说在合适的年龄做一些合适孩子做的事,而不是提前让孩子做成年的事儿。如果,你确实没有办法,需要孩子帮助你,那也行。人生中本来就有很多不得已,也没有哪个孩子有权利必须健康长大。
但是,不得已就是不得已,没办法就是没办法,你不应该说什么这对孩子成长有好处。“苦”不是将来能换来“乐”的票据,不是成长的修行,不是好东西,最起码对心智不成熟的孩子就不是好东西。我们尽可能别让孩子吃苦,我们更不能一边让孩子吃苦,还让孩子感谢我们,还美其名曰为了锻炼孩子,世上没有这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