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花
聰明花開何處發,春風吹到讀書窗。關於讀書,莆田流傳著聰明花的故事。格調今猶在,挑燈讀父書。莆田人,世世代代愛讀書,只要有條件,莆田的男孩子的第一選擇,自然是讀書。現代人不必對這種觀念的一致性感到奇怪,在莆田,家貧子讀書不僅是一種傳統,也是平民子弟通向政府給予榮譽、官職與金錢的正統的光明大道。讀書,也是青年人夢想得以最後實現的一種方式。細讀新詩消息好,聰明見花更無疑。讀書,裡頭有夢想所要實現的一切東西。壺公山下,稱作私塾的學校,比如黃石書院,有夢想,那就是有一天,那個被寄予重托的男孩子的頭腦,聰明花開了。
一人聰明花開,全家人肺花開。古代的莆田,男孩子除了上學以外,其餘道路也都敞開著。他可以經商掙錢,也可以購置田地成為地主,以財富出人頭地。可他這樣做,所能得到的尊敬有限。放棄讀書意味著,永遠也不能踏進充滿魅力的開放著聰明花的園地。還可以說,一個讀書人即使才能平庸,無所作為,但面對眾人的評頭論足,他依然比有錢人多顯出幾分自負。莆田的老百姓一致覺得,讀書人有本事,至少也更加通情達理。如果他不曾做官,只是因為他運氣不好。逢人不喜談時事,養性惟讀聰明書。開著聰明花的腦袋上有光環,光環是老百姓無償贈送的。
古代私塾校舍的要求不拘一格,只要符合傳統觀念,就允許存在下去。桌椅擺放整齊,牆壁懸掛著孔夫子慈眉善目的畫像。帝德乾坤大,天聰日月光。在令人精神振奮的屋子里,孩子們充滿信心地開始學習。青雲直上路初通,白鳳新詞入聖聰。輝煌的前程,在前方等待著他們。讀書是艱苦的,不過孩子們可以享受真誠的關注。孩子的母親們以莆田女性特有的柔情,關心著她們的下一代。她們以無私的熾熱的期望,等待著孩子們的身心通過讀書得到昇華,等待著聰明花在自己孩子的腦袋中,美麗的開放著。這種等待的漫長過程,對大多數的母親來說,是甜蜜的。
私塾的窗戶上,釘了許多筆直的細木條,既可通風,又可透氣。透過窗戶,孩子們可以感受到夏日里習習的微風,冬日里溫暖的陽光。在黃石書院中,還可以看到水池和池中流動的小魚。即使就今天看來,古代的私塾也是很幽雅的。美,常常是簡樸的。塾院的周圍也別有一番風景,從打開的屋門或窄小的窗戶向外望去,映入眼簾的是一些枝葉繁茂的樹葉,那些數不清的枝丫,永不褪色的深綠色的樹葉,佔據了院子的一部分空間。對那些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孩子來說,樹木應該是他們永久的快樂源泉。春風秋月,夏日冬雨,樹木永遠是孩子們忠實的夥伴。塾院的生涯,是他們永恆的記憶。
不同村子的男孩子,有的大,有的小。小傢伙們,這些未來的謙謙君子,眼睛因為夢想而放著光彩。大孩子則精神十足,情緒高昂。在莆田,讀書是被認可為一種最神聖的活動的。天涯懷友月千里,燈下讀書雞一鳴。有了神聖感,寒窗清苦,就不是那麼難以忍受了。這些孩子中的一、二個,如果有朝一日功成名就,那他平常的舉動,就會被老百姓津津樂道,添枝加葉傳下來。其中,明代柯潛的故事有代表性。讀書的功課,既簡單,又深奧。四書五經放到了孩子的手中,對孩子來說,治理國家的問題,太複雜了。可既然想出人頭地,或者想光宗耀祖,就要讀。
書中滿是抽象細緻的論述,深奧的倫理辯論,還有一些更適合於成年人思考的東西。腳力窮時眼力通,層梯倚石上天聰。事實上,這些東西,專門的學者們花費畢生精力去研究,也有困難。孩子們正襟危坐,嚴肅而鎮定,為周圍的空氣傳達出琅琅的書聲。讀書是漫長寂寞的。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然後搖頭晃腦,翻來覆去的誦讀,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持續到夜幕降臨。即使是這麼艱苦,也並不是每一個男孩子都會開出聰明花的。書本第一次出現時,是一系列一筆一划拼成的圖案。每個漢字獨立,沒有任何紐帶將它們聯繫在一起,也不能對字義給出最基本的解釋。
老師最初是教字的讀音,識字發音,把字寫得端正的練習,要延續四五年。一心苟有蔽,耳目絕聰明。識字、正字,就是正心。講解課文的意思,十分嚴肅。照塾師們看來,課文的意思,也就是老天爺的意思,只有聖人才會給出最精確的解釋。舉手疾聲呼先生,為我心孔開聰明。老師德才兼備,對於經書的各種解釋,可如數家珍。有了講解,書本就充滿活力,讀書聲也變得更加莊重。經書中生動而鏗鏘的感性,也略有所現。孩子的理想,開始同那些古人的政治思想發生關係,就好像小樹在成長,在陽光雨露的哺育下開出花蕾。輾然一笑若相語,乞得聰明不如魯。這時人變了,言語遲鈍,舉止穩重,聰明花開了。
聰哲從來簡帝心,萬方臣子合君臨。聰明花的開放,過程是漫長的,浪漫的東西,是不可獨立存在的。在那些讀書的歲月中,孩子貪玩的天性,時常會與枯燥的生活發生衝突。每一個衝突,既短暫又不和諧,因而,所有那些聲名顯赫的大人物的童年時光,都伴隨著枯躁辛苦的回憶。沒有人,可以隨隨便便成功的。君方執筆掌綸誥,願以此言聞帝聰。至於聰明花的故事,大概也只是傳說而已。如果聰明花是真的,那也一定要通過艱辛歷程,吃苦耐勞,反復詠吟,潛心體會,千錘百鍊,才可以綻放出來的。乾坤一蘇醒,耳目兩聰明。至於那個柯潛與壺公山的故事,不少人估計,還會繼續傳說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