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对商业\科技\金融感兴趣,一定不能错过【物联网商业评论】公众号,以独特的前瞻性视角为你带来满满“干货”!
作者 | 程俊芳
自从创新理论被提出以来,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创新能力被视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力的标志。然而,近年来一些企业却在追求创新的路上走向没落,曾经被视为某个领域引领者的夏普、摩托罗拉、柯达等跨国公司在创新之旅中却面临困局。这些企业为什么会在创新之路上会迷失了方向?他们是否落入了某种陷阱呢?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美国组织管理大师马奇提出,组织在成长过程中,一定要防止两类陷阱,即创新陷阱和能力陷阱。 创新陷阱是指组织有可能致力于各种各样的创新活动,有很多的创意和创新成果,但都未能充分利用。在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创新活动后,短期内不盈利,就掉入所谓的创新陷阱。他同时强调,组织还有可能掉入另外一种陷阱――能力陷阱。也就是组织会过度专注于已有的产品和能力,为当下的顾客服务,但是忽视了对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能力的探索,这会导致组织没有办法应对未来竞争的挑战,容易使组织产生内核的僵化,掉入所谓能力陷阱或者成功陷阱。通俗来说,动不动就创新的企业是在找死,而从不创新的企业是在等死。“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不仅是自然界的物种生存规律,在其他领域同样适用。若想穿越“达尔文之海”,则需要持续创新、保持进化。
别让成功变成失败之母
有种说法是,创新的本质就是穿越“达尔文之海”。从基础性的研究、发明,到初建创新企业,再到大规模产业化之间,存在众多的鸿沟,限制了知识创新、技术发明以及产业创新的有效联结。传统的创新理论更重视基于研发到市场价值实现的过程描述,指导全球众多企业穿越了创造到实现第一次商业价值的鸿沟,部分地穿越了“达尔文之海”。然而,企业必须在后续的商业进程中不断地创新,才能在企业的持续进化中获得永续的生存与发展。
从柯达的发展历史能够看出,柯达在百年发展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胶片摄影技术创新成果,是创新型企业的成功代表,但进入21世纪后,随着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消费市场对数字摄影的需求出现了井喷式增长,柯达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惯性障碍”继续投入大量资源发展胶片摄影创新,陷入创新陷阱,贻误了战略调整时机,被后来者超越。柯达是一个依靠创新发展的科技型企业,自创立开始,从未停止过创新,甚至在申请破产保护后,柯达依然拥有近万项技术专利,其中包括超过一千项的数字摄影技术,但柯达恰恰迷失在自己开创的数字摄影时代。通过大量创新研发,柯达积累了数以万计的技术专利,但如此多的创新积累并没有帮助柯达实现新产品突破,直至柯达申请破产保护,千余项数字图像相关技术专利依然停留在技术创新阶段,没能实现技术创新产业化和商业化,将柯达拖入了“死亡之谷”。分析柯达的技术创新现状和企业发展困境不难发现,柯达虽然是一个典型的创新型企业,但却长期深陷创新陷阱,导致企业近年来快速衰退。面对佳能、尼康等竞争对手逐渐形成的数字摄影技术优势,胶片摄影很快成为历史,柯达无法在短时间内跨越巨大的“技术间隔”,最终被挡在了数字时代之外。
另外,以诺基亚为例,其在2007年手机市场份额就已经占到全球的4%,并且在模拟机转2G手机的破坏性技术创新中超越了摩托罗拉,然而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进入3G智能机时代,消费者不仅需要功能手机,更需要娱乐和互联网应用的智能手机,正值鼎盛的诺基亚却未能及时的进行产品开发与市场推进,忽视了破坏者和颠覆者的创新,尤其是忽视了苹果所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革新,从行业的领袖沦为市场布局中的附属者。
用《易经》中朴素的哲学思想就可以解释上述现象,“损益盈虚,与时偕行”,企业一定是在变革中前进的,而且制度与文化也要不断的改进,必须保持持续的创新力。特别是要跟紧时代发展的步伐,否则就会被淘汰,比如现在是物联网和工业4.0时代,那必须要有互联网思维,否则就会掉队。
发起对自己的进攻
伍迪艾伦说,“如果你不是经常遇到挫折,这说明你做的事情没有很大的创新性。”很多组织把衰退归因于外部因素,如竞争的加剧等。事实上,关键因素存在于组织自身。过去的成功经历中积淀的惰性、自大和思维定式,才是组织步入衰退的症结所在。真正的敌人往往不是对手,而是自身。
对大部分人来说,创新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创造力和天赋,是无法管理和预测的,只能寄之于希望,最多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它。不过,对于《创新——进攻者的优势》一书的作者理查德·福斯特而言,创新却不完全是这样的,他认为,创新就是进攻者和防守者之间一场竞争激烈的争斗,为了保持基业长青,即使是最成功的企业也需要对自己发起“创新”进攻。
斯坦福大学讲师威廉·马利克曾在个人领英上分享了《为什么每个大型组织都应分散创新》一文。文章主要阐述了大型组织唯一的优势是创新的步伐,而可持续竞争在创新过程中则需要去中心化。威廉·马利克表示,当看到海尔的实际表现时,就能理解这个建议,持续变革和情境创新是组织工程的基础。海尔已经成为一个权力下放的组织。没有中层管理部门和管理者,人单合一模式下,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自我经营、自我组织、自我驱动。以海尔人单合一模式为例,为了促进创新,其做法是将每个员工都视为一个特殊的个体,放开员工的集体创造力,并从下至上为公司注入无尽的力量。海尔从2005年提出的人单合一,到现在探索了十几年,如今最大的难题就是怎样创造一种新的企业的模式,来颠覆传统的管理模式。
海尔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企业颠覆式创新的教科书,无论海尔如何创新,“人的价值第一”和“自以为非”是始终不变的理念。用张瑞敏自己的话来说:“自以为非已经是海尔的文化基因,只有跟随着时代的节拍,在不断的变革试错中才能登上下一个山峰。”链群组织则是对传统管理组织的一次创造性破坏,破坏之后又进行重组。历经十几年的自我“进攻”式的探索,可以看到海尔正在不断地迭代与变革之中进化,在辩证思考中,不断创新的管理模式。
颠覆之后又重组,这种自我毁灭又自我重生的精神正如尼采哲学体系中“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体现的那样,尼采认为:大自然本身不断地创造出个体生命,又不断地毁灭掉个体生命,前者是一种肯定个体生命的冲动,用日神阿波罗的名字来命名,称之为日神冲动,而后者是一种否定个体生命而复归宇宙本体的冲动,用酒神狄奥尼苏斯的名字来命名,称之为酒神冲动。在他的著作《悲剧的诞生》中,用日神和酒神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二者综合起来,便是尼采所提倡的审美人生态度。毁灭而又生生不息,创新就在这种颠覆中实现。再以海尔为例,曾经其拥有引以为傲的两大“杀器”——8.2万名工人以及超过1万家的直营店。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利润、人员、生产线、研发、物流、品牌、管理全部面临危机,这两大“杀器”也变成了两大包袱。于是海尔解构,打散变成了N多家的小微企业。过去的一个冰箱是家用电器,未来的冰箱变成了家庭膳食的管理工具——通过传感器和物联网,它可以知道你的每一件食品是否过期,提醒你是否需要补充,以及根据存储的菜品推送对应菜单做法,不仅如此,整个商业模式也都发生了变化。张瑞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叫“自杀重生、他杀淘汰”。如果没有自我毁灭的勇气,就罔论涅槃重生的可能,就会一成不变,甚至走向消亡。
总而言之,创新是未知的东西,是一个永不停步的过程,企业必须在后续的商业进程中不断地创新,才能在企业的持续进化中获得永续的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