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去学坏,你可以不太乖。”
这是王菲给自己的女儿窦靖童做的歌曲《童》中的一句歌词。第一次听这首歌,是在网络视频中看王菲的演唱会时,窦靖童穿着朴素独特的牛仔衫,潇洒随性,而王菲一袭红衣的包裹下,听到女儿的歌声,整个人仿佛跳跃了起来。
那一刻,一个妈妈不要求女儿“乖”,在我心里注入了别样的感受。
学习应用心理学的路上,有幸遇到了我的恩师李中莹老师。他习惯在每次上课前用香港腔说:“这里不需要乖小孩,我希望你们随时跟我pk!”。李中莹老师不止一次地“敲打”我,“你太乖了,不要做乖小孩了吧!”
此刻都能够想到老师犀利又充满慈爱的眼神。
“你太乖了!”
“你太乖了!”
“不要太乖了!”
一声声挥之不去。
前几天,跟智慧的莉子姐姐吐槽自己的困惑,她云淡风轻地说了句:“你被乖化了。”
OH!
MY GOD!
“乖化”
这个词又一次在我脑海中盘旋,骚扰地我寝食难安,仿佛有什么东西狠狠刺痛了我。
参加报大人的写作营一周了, 报大人不断激励大家用真实的文字去和自己对话,放下固有的思维与规条,鼓励大家带着批判思维区重新看待周围的人事物。的确,这一启发,带给我很多新的写作体验和感受。
于是,我尝试好好地与自己的“乖”对话,好好探索一下“乖”这个东西。
我翻阅了辞海古书,找度娘搜寻许久,“乖”这个平时常用的字,让我愈发凌乱了。
“乖”古时本义指背离、违背、不和谐,如“乖气致戾,和气致祥”。现代汉语中常用于褒义,表示顺从、听话等意。
古贬今褒的词很多,可这个“乖”未免也太太太相悖了吧!
从“背离”到“听话”,从“违逆”到“顺从”,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慢慢想出点儿门道。
大概可能也许是:
骨子里深深的“叛逆”“背离”而外表则表现地“顺从”“听话”以令对方满意的感觉吧!
因为我做青少年的心理辅导工作,有机会接触很多青少年,他们大都愿意放下“面具”展现出自己真实的样子。
“老师,其实我变现得若无其事,心里却超级愤怒。”
“解决父母唠叨的方式之一就是’装乖’呗!”
“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听话’就好啦!”
……
和这帮孩子们的互动,总是不经意间让我陷入了沉思。
“乖化”也许我们从未提起,可是又有谁能会忘记?
放眼望去,我们的世界里,又何尝不处处可见“乖化”的影子?
1.乖化的常用武器:“听话!别惹事儿!”
且不说,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在为自己的孩子越长大越不听话而抓狂焦虑,
也不说,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渴望自己的课堂上学生们整齐划一,积极向上。
更不说,几乎所有的领导,都愿意提拔重用“听话”的下属。
让我们看看自己吧!
公司会议上,你有个新的想法,“算了吧,先看看领导的意思再说。”
在单位受到不公平待遇,心中怒火熊熊燃烧却强颜欢笑:“没事儿,真的没事儿!”然后用“息事宁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我催眠;
老公明明很严重的伤害了你,他的一句“乖乖的哦!别让别人饿看笑话”瞬间浇灭你你所有的愤怒,边掉眼泪边寻思:“为了孩子,我先不和他离婚了。”
……
也许,你会说我们长大了,的确要学会成熟的隐忍啊!要多多照顾他人的感受啊!要学会尊重领导啊!
没错,这些我完全赞同,可有谁敢说:
隐忍就是沉默?
尊重就是盲从?
照顾他人感受就是放弃自己的应有权益?
我们披着“平安”“和谐”的外衣,纵容自己的无力与盲从。仿佛自己是最有力量的不计较者,事实上我们仅仅是粉饰自己脆弱与恐惧而已。
2.“被乖化”的我们习惯带着“恐惧”去“讨好”他人。
记得有一次理发,我旁边的一对父母陪自己三岁多的女儿洗头发,小姑娘估计特别怕水,也许是第一次躺着,被陌生人用水浇头,那感觉还真不是滋味,只听的小姑娘刚要哇哇大哭,妈妈就说:“别哭,再哭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啊!”爸爸在旁边迎合:“别哭,乖!不哭爸爸给你拿酸奶!”
我看着小姑大大的眼睛,满满含着泪水,胖嘟嘟的小脸儿被恐惧憋得涨涨的,红红的。
是啊,不敢哭,妈妈不喜欢我可怎么办呢?不哭,妈妈就会喜欢我,不哭还有酸奶喝。
小小生命里,在世界上最爱的两个人的“威逼利诱”下,就学会了“乖”“听话”,同时也学会了“委屈”“抱怨”与“讨好”。
对陌生人粗暴地用水冲我的头发这种恐惧来说,我宁愿忍受。因为,我千万不能没有妈妈的喜欢和爱!
这怪不得我们,那时候我们太小了,太没有力量了,所以我们会带着“患得患失”的恐惧讨好别人,恨不得成为“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万人迷。
每个人都在内心深处呼唤“爱我吧!爱我吧,接受我吧!”为此,我愿意忘掉我自己。
殊不知,我们不再渺小,我们早已长大。一个大人的世界当然也会主动对他人示好,也会积极为别人做些什么。只不过,这不是背负者恐惧和期待“你高我低”的讨好,而是带着感恩与尊重“你我平等彼此成就”的“友好”。
3.“被乖化”的我们习惯“察言观色”而忘了“和自己在一起”
“我妈想让我……”
“如果我老公能支持我,我就肯定去报这个课程......”
“儿子不吭气了,我不知所措,不知道是不是说错话了......”
“我没什么想法,大家说怎样都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习惯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仿佛我们所有行为的航标就是“看情况……”
我们在做重要决定的时候,习惯于分析现实情况,揣摩领导的用意,看看对方的期待,唯独忘了问问自己:“你是谁?你要的究竟是什么?”
4.表面上的“乖”永远无法掩藏我们“叛逆”的内心
“烦恼即菩提”,当困境出现的时候也许就是事情开始变化转机的时候。
谁痛苦,谁改变!
人到中年,当我们被职业的倦怠与无力感侵吞、被日常琐事带来的焦躁与不安笼罩的时候。某个深夜,我们开始回看自己一路走来“乖乖长大”“按部就班”的路。
若有所失,若有所思!
原来自己太乖了!
就算你费尽浑身解数,也无法让每个人都爱你么么哒!就算你事无巨细,瞻前顾后,也无法确保事事如意。
于是你开始后悔自己怎么不早点多一些冒险和尝试,于是你开始想要拿起青春时叛逆的勇气!
去他吗的,老子长大了,不能太乖了!豁出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