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份都还没过去,双十一的各种促销短信已经纷至沓来,不胜其烦。双十一从2009年兴起,今年即将迎来第八个全民大型购物促销狂欢日,我猜大多数人的购物车的总额数会让自己都感觉唏嘘,各大电商运营平台必然又要刷新一波日交易额新高了吧。
而我随之到来的是焦躁,看着现在家里越发拥挤的空间,各类新添的物品和闲置的无用之物充斥着周身,而新家马上即将开始着手装修,我如何能抵抗不断膨胀的购物欲和商家诱人的折扣陷阱,不断买买买回家一些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而带来的负担?它不仅需要花时间挑选购买分割注意力,占据空间恐怕还得花不少的钱。
小的时候,因为没有多余的零花钱,就会偷偷省下吃早饭的钱,去买各种新奇好看的橡皮擦和有着漂亮封面的笔记本,堆满一整个储物箱;毕业后,上班拿工资,没有进行储蓄更不谈投资,而是不停得满足自己对物品的欲求,化成家里不断囤积着的各式物品,钱是有多少花多少,毫无节制。
毕业4年,终于我不愿再忍受这样的自己,我需要做出行动。我试着在《断舍离》一书中寻找答案。
“断舍离”是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2000年推出的概念。
“断”是指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指把堆放的无用之物全部清理掉;
“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这里的“离”,应当就是我所要追求的状态。摆脱对物质的迷恋,不被物质所奴役,让自己有一个更舒适的生存空间,更轻松愉快的生活。
想要达到“离”的状态,就要先有“断”和“舍”的行动,把之前一直不断买买买的“加法”生活,转变成能“断”能“舍”的“减法”生活,给自己和家做减法,不仅能得到更多的空间,更能得到多一份从容。那么该如何高效地做这个减法呢?
先理清楚断舍离的机制。断和舍,就是一个把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换成需要、合适、舒服的一个不断交替进行的新陈代谢的过程,从而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在购物时三思而后行,只买该类品中自己所能负担的最好的、不接受不需要的东西、只添置必需的物品,是为“断”。扔掉没用的破烂和一年内都没用过的东西、卖掉或赠送你自己不需要的物品、缩小自己的喜好范围,是为“舍”。从这两个要点审视自己,我真是一条一条的都没做到,接下来就要弄清楚该如何有效践行这断舍从而达到离的状态。
书中还提出了一个概念——从关系轴和时间轴看物品。
怎么理解呢,就是以自己做为主体进行判断,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而时间就是由不断发展着的若干个当下组成的,所以这些“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也是在时时更新着。不断的在这个更新的过程中思考,久而久之,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在把东西搬回家之前认真思考一番,考虑东西现在对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用,然后做出正确的选择。
断舍离并非提倡清简的生活,物品既是自身的投影,又棒又新鲜就是最重要的。
经过断舍离之后留下的东西,相互间能够做到功能互补,每一样都不可替代。只要能彻底地收拾,就根本不需要整理、收纳了。丢弃自己的物品,这是一个艰难的践行过程,比如会遇上需要舍弃掉一些东西却又不想扔的时候,有些东西虽然“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可却还扔不掉,一直留在家里,这主要还是我们的执念使然的。
前几天在看《小家,越住越大》,逯薇大大提到,“哺乳动物吃食物,转化为脂肪囤积在身体内,是为了抵抗未来食物不足带来饥荒的可能。所以减肥困难,是因与本能相悖。而人类积攒物品,潜意识里是为备不时之需。丢弃冗物令人感到惋惜,就是与先天占有欲对砍的自然反应而已。”
这份执念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这是需要克服的,我们需要明白,从实质上来讲,这些并不被需要的物品已经是垃圾了,应当被舍弃。在舍弃不需要的物品时,衷心说一句“谢谢你”或者“对不起”,用这样具有形式感方法,能帮助我们顺利地丢掉一些物品。
要相信:不论现在有多少东西,跟最轻松的生活状态相比,肯定还是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