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上着衣,下穿裳,后世称服装为“衣裳”,便是源自于此。裳是一种短裙,屈身要跪行,坐的时候要跪在脚后跟上,不至于露出下体。其服饰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设计为紧窄的样式,长度齐膝,便于活动。古代华夏族上衣下裳,束发右衽的装束特点,就是在商代形成的。
据研究表明,商代高级权贵的服饰通常是上身穿短衣,交领右衽,衣长及臀,袖长及腕,袖口窄小,下身穿带褶短裙,腰间束有宽带,裹腿;脚上穿翘尖鞋。贵族妇女则上身穿长及足踝的大衣,交领,长袖,腰间束宽带和蔽膝。蔽膝围于衣服前面的大巾,用以蔽护膝盖,蔽膝呈上窄下宽状。脚上穿履,头戴圆箍形冠卷。
提及服饰文化,不光有服还有饰,服和饰通常是搭配出现的。从殷代的出土玉石人形象可见殷代男女贵族身上还有佩玉的习惯。也有佩戴贝类,蚌类,骨制品,石制品等,这些应该是普通女子的配饰。
春秋战国:这时深衣和胡服开始推广。深衣将过去上下不相连的衣裳连属在一起,所以叫深衣。
秦汉: 秦汉女子服饰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作为礼服的深衣,一是日用的襦裙。秦汉妇女以深衣为尚,衣襟层数比战国时的深衣有所增多,下摆部也有所增大。
深衣根据衣裾绕襟与否可分为直裾和曲裾。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形,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这一状况可能就是古籍资料提到的“续衽钩边”。“衽”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应该是形容绕襟的样式。
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绕襟的层数有所增加,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由深衣发展而来的“袿衣”为妇女的另一种常用服,其制与深衣大致相似,惟有服装底部由衣襟曲绕形成燕尾状的两个尖角,此外,妇女还有穿襦裙,上襦为斜领、窄袖,长仅及腰际,裙子是由四幅素绢连接拼合而成,上窄下宽,不施边缘,下垂至地,裙腰两端缝有绢条,以便系结。妇女的下裳还有袴,起初女大多只有两个裤管,上端以戴系住,后出现前后有裆的缚带袴,叫“穷袴”,它为宫廷妇女所穿。襦裙出现于战国时期,汉代因循不改,用作妇女的常服,它是中国妇女服饰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
魏晋南北朝:男子已不穿的深衣仍在妇女间流行,并有所发展,主要变化在下摆。通常将下摆裁制成数个三角形,上宽下尖,层层相叠,因形似旌旗而名之曰“髾(shao)”。围裳之中伸出两条或数条飘带,名为“襳”走起路来,随风飘起,如燕子轻舞,煞是迷人,故有“华带飞髾”的美妙形容。
魏晋时期的女子在深衣的下摆部分要接上重重叠叠的三角形装饰布,又在腰上系围裳,从围裳下面再伸出许多长长的飘带。由于使用了轻柔飘逸的丝绸材料,所以这两种装饰使女子在走动的时候,更加富有动感和韵律感。后来,这两种装饰逐渐合二为一,这就是杂裾垂髾服的造型。杂裾垂髾服使魏晋的女子充满灵动、飘逸的气质。
衫裙是魏晋女子的常服,上衣的衫紧身合体,袖子宽肥;下边的裙子多折裥,裙长拖地,宽松舒展。这种上俭下丰的造型,加上丰盛的配饰,能够展现出魏晋女子潇洒俊美的风度。这也是中国传统女装的经典造型。
帔(pei)始于晋代,而流行于以后各代的一种妇女衣物,形似围巾,披在颈肩部,交于领前,自然垂下。
隋唐:隋代时期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以上身着襦、袄、衫,下身束裙子。短襦长裙是最为基本形式。常见高腰襦裙、齐胸襦裙。它的一个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
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这是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花钗大袖”。
宋朝:宋时不论权贵的皇亲国戚,还是一般的百姓,都流行着直领, 对襟的一种服饰。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衫。
元朝: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明朝:明代开始,扣子大量运用,材质有金属、玉石等。有扣的对襟长衫,是明代妇女的常服。
另一女子常服,上着大襟短袄,下穿马面裙,裙身中间有一宽条,类似“蔽膝”的演变,腰部多加细褶,后来褶子越来越多。
明代女服,与唐代相比,衣裙比例明显倒置,。由于明代中后期,气候变冷,一年中寒冷的时间比较长,于是上衣逐渐变长至膝盖,裙子也不可能再束于上衣之外,而是被上衣遮盖,此即“袄裙”。
褶纹装饰十分讲究,有一种“彩条裙”,选各种颜色的绸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不同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名“凤尾裙”。有的还将整块缎料,用手工做成细褶纹,名“百褶裙”。
凤冠霞帔,旧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以示荣耀;也指官员夫人的礼服。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凤冠霞帔本是宫廷命妇(泛称受有封号的妇女。命妇享有各种仪节上的待遇,一般多指官员的母、妻而言俗称为“诰命夫人”)的着装,平民女子只有出嫁时才可以穿着,因为按照礼俗,大礼可摄胜。
清朝:氅(chang)衣,是清代内廷后妃穿在衬衣外面的日常服饰之一,也是后妃服饰中花纹最为华丽,做工最为繁缛,穿用最为频繁的服饰之一。清代氅衣的形制为:直身,身长至掩足,只露出旗鞋的高底。圆领,捻襟右衽。左右开裾至腋下。双挽舒袖,袖端日常穿用时呈折叠状,袖长及肘,也可以拆下钉线穿用。袖口内加饰绣工精美的可替换袖头,既方便拆换,又像是穿着多层讲究的内衣。四季穿用棉、夹、缎、纱随所欲。与其他服饰不同的是,氅衣在两侧腋下的开裾顶端都有用绦带、绣边盘饰的如意云头,形成左右对称的形式。衣边、袖端则装饰多重各色华美的绣边、绦边、滚边、狗牙边等,尤其是清代同治、光绪以后,这种繁缛的镶边装饰更是多达数层。
氅衣与衬衣的不同:由于衬衣开衩只在一边,所以穿着时候是不用担心会露出腿部的,所以衬衣是可以单独穿着(氅衣不可以,氅衣必须搭配衬衣穿着)。衬衣穿着也更加自由,可以在外面加各种衣服。而氅衣由于只能当外衣穿着,所以装饰也最为繁复华丽。
清代粉红色纱绣海棠花纹单氅衣:是年轻的后妃夏日穿用的便服。
清朝霞帔:清代霞帔演变为阔如背心,霞帔下施彩色旒苏,是诰命夫人专用的服饰。中间缀以补子,补子所绣样案图纹,一般都根据其丈夫或儿子的品级而定,唯独武官的母、妻不用兽纹而用鸟纹。
晚清云肩:云肩,也叫披肩,云肩是从隋朝以后发展而成的一种衣饰,常用四方四合云纹装饰,并多以彩锦绣制而成,晔如雨后云霞映日,晴空散彩虹。云肩,在汉民族服饰文化中,是一种独特的服饰款式,装饰图案内涵丰富,符号的艺术语言,数字的喻意,文化底蕴哲理深邃;清末江南妇女梳低垂的发髻,恐怕衣服肩部被发髻油腻沾污,故多在肩部戴云肩。贵族妇女所用云肩,制作精美,有的剪裁为莲花形,或结线为缨珞形,周围垂有排须。
旗服,又叫旗装。旗服是中国满族的传统服饰。满女不缠足不着裙,衣外坎肩与衫齐平,长衫之内有小衣,相当于汉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称“乌龙”。旗装在清代,除具有上述共同特点外,不同时期的组合特征仍比较鲜明。
声明:本文中所有图片皆为网上来源,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