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母子俩的对话,我突然想到前不久看到过的一些话,大意是:一个自己碌碌无为却要求孩子大有作为的人,实质是自己的无能和不得志;一个自己努力奋斗却放纵孩子自由生长的人,他的拼命其实多少出于无奈。而这两类人大多是想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未遂的愿望。相较而言,我属于前者。
毋庸讳言,曾经我也有闪光的青春,有大多数人羡慕的傲人资本,只是因为自己的桀骜不逊和幼稚鲁莽,才断送了美好的前程。当然,还有很多社会因素的制约。但不管如何,结果是成了一个平庸的俗人,整天笼罩在名利的枷锁桎梏中,左右冲突,疲于奔命。
于是,心灵不再纯澈,精神的家园渐渐失守,性格变得执拗,神态越发拘谨,情绪更是焦虑。这样一个父亲,早已与潇洒自信大相径庭,却仍要求儿子从容应对人生的诸多挑战,岂不贻笑大方?
随着儿子年岁的增长,我虽然及时调整心态,但我不良个性的种种烙印不可避免地镶嵌进了儿子成长的岁月里。幸好夫人乐观豁达,简单随性,多多少少弥补了我的不足,在儿子的性格形成中添加了积极旷达的因子。
简单才是快乐的源泉,复杂则无一例外会走向痛苦。人活得越复杂,快乐就越早与我们决绝。人生未必一定要完美。事实上,名利、财富,甚至知识都是身外之物,惟有“自我”,亦即内在的精神和高尚的灵魂,如果有灵魂的话,才会万古不休,与时光同存。
作为一个凡人,既然上帝眷顾我们来世间走一遭,那就一定要对得起独一无二的自己,一定要好好感受人生。而我们的人生是否真正有意义,衡量的标杆不只是外在的名声和利益,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人生意义独特的感悟和对一切美好的坚守,如此,我们的人性之光才能得到升华,幸福也随之一定会敲响我们的命运之门。
曾国藩言“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怀浩大真实受用。”可惜,以上只是我近几年才慢慢体味出来的生活目的或者说生命的本质。即便如此,在当今这样的物欲肆虐面前,我还常常会摇摆执迷,内心追崇的充实和平静也时常为各种欲望打扰蒙蔽。
说到底,我终究凡身肉胎,内在的道行实在太浅,有关生命的终极意义,大多停留在管中窥豹的境地。不过,我很认同基督耶稣的那句名言“一个人即便得到了整个世界,却失去了自我,又有何益?”。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大可不必耿耿于怀曾经所谓的失意和挫折。我所经历的表面形式是痛苦和失败,但没有人能替代我去承受,去领悟那种独特的滋味以及难言的孤独。
我承认我因此自卑、困顿,甚至一度失去生活的勇气。但强烈的责任感和天性中永不服输的精神一直督促着我,激励着我继续向前。
我承认考虑自己的享受少了些,大多时候都是为了别人而活着,甚至为了别人的看法而左右自己的主见和判断。但我并不后悔,因为这个“别人”正是我深爱着的一个个亲人。为他们做出一点牺牲,不仅是心甘情愿,也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反过来能温暖我自己。
当然,任何事都有一个度,太过可能适得其反。付出和奉献的体量太大,很可能会给他人带去压力,造成不必要的心里负担。我很愿意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儿子上文中的某些话语。因此,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得再次调整自己:尽量活出自我,不负上天在偶尔的时刻造就的自己。
当然,我仍将时时关注儿子的成长,并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同时,我将更加尊重孩子独立自主的思想,接受他善意的批评和提醒,让自己的心灵在亲情的河床上继续欢腾跳跃,在博爱和善良的引领中不断成长。
在人生的长河中,难免激流险滩,难免风高浪大,我们既要有中流击水搏击风浪的勇气和豪情,也得随时接受跌入水中甚至卷入旋涡的思想准备。挫折和失利乃人间最寻常的遭遇,失败更是司空见惯。但老子几千年前就宣扬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早就给了我们辩证的答案。
苦难,有时何尝不是一种美丽,一种磨砺人性的精神财富?但如果我们能早一点看淡名利,看轻失去,那么所谓的苦难便不会再轻易折磨我们了,我们的心灵会变得宁静,灵魂得以安放妥帖。
唯如此,我们才能缩短此岸和彼岸的距离,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人生。为此,我愿和儿子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