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孟子仁政在当时为何不被采用?
借题发挥。
除了谈谈我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顺便再扩展一下,
谈谈儒家文化,在当今时代的现实意义和普世价值。
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当饭都吃不饱的时候,谁还在乎仁义礼智信呢?
当生存都成为一种奢求的时候,谁还讲究温良恭俭让呢?
孟子所处的时代,
是礼崩乐坏、父子相残、战乱不息、大国争霸的战国时代。
当时的各国诸侯,最关心的是:
如何夺取政权?
如何巩固政权?
如何强国强军?
如何开疆扩土?
如何保家卫国?
大国关心的是:如何称霸诸侯,乃至一统天下?
小国关心的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
虽然说:马上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
然而,当时的战国,却是一个“马上得天下”的时代。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春秋战国,不懂仁义。
所以,当时的诸侯,崇尚的是:武力、权谋、法制、霸道。
所以,在那样的乱世,孟子的仁政与王道,当然就显得不合时宜,不合人君之需。
理想虽然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孟子的仁政,听起来固然很美好。
但远水救不了近火,
并不符合当时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和切身利益,
所以,当然不会被采用。
孟子,如是。
孔子,亦如是。
身处春秋战国之乱世,
孔子,一生惶惶如丧家犬。
孟子,一生郁郁不得志。
这是孔子和孟子的失败吗?
这是儒家思想的无能吗?
这是道德仁义的无用吗?
当然不是!
我认为:
这恰恰是那个时代的失败!
这恰恰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弱肉强食,物竞天择。
这固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和固然法则。
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
终究不能永远停留在这样的野蛮阶段。
人类的未来,
终究不能永远寄托于这样的丛林法则。
只能依靠“马上得天下”的乱世,
在得到天下之后,
如果依然采用“马上的法则”来治天下,
那结果,必然是:落马。
对于乱世,不合时宜的仁政王道。
对于治世,也许恰恰是切合时宜。
现在的中国,
经过无数革命先烈的牺牲,
经过无数志士仁人的努力,
我们洗刷了曾经被列强欺压的耻辱,
我们远离了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战乱。
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社会各界的艰苦奋斗,
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从往日的一穷二白,
变成了今日的繁荣富强。
然而,
我们的生活水平,虽然越来越好了。
但我们的心灵,却似乎越来越病了。
社会的道德水平,似乎也在每况愈下。
物质文明,高速发展。
精神文明,悄然滞后。
社会,越来越功利,越来越冷漠。
大众,越来越焦躁,越来越疲惫。
此时,此地,此情。
孔孟的儒家思想,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这些东西,
或许,
正是我们当下这个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时代,
所急需!
所必需!
对下:
道德礼义,
正是创建和谐社会的灵丹妙药。
因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对上:
道德礼义,
正是法制建设的黄金搭档。
因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对外:
仁政王道,
正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我们的政治思想,自古以来便是: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神武不杀,强而不霸,近悦远来。
春秋战国,河不出图,凤鸟不至,圣人已矣夫。
当今中国,河图凤鸟,或将出至,我期待着!
-------------------------
2020.3.5 更 新:
昨天,群里有学友看到我这篇拙I文,作了一点评论,我也回复了我的看法。这个对话,有一定代表性,选取部分内容发上来,作为存档和补充,以飨有缘。
学友的回复:
我的回复如下:
...........此处省略部分谈话内容...........
明白了,看来,G老师心中是有高下之分的——至少从“效用”的角度而言——西高东低。
看来,G老师的思想,倾向于“Mill”和“Bentham”的思想。
另外,您误会了,我没有在给您挖坑——连想都没想过。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哪还有时间挖坑呢!
我只是想确认一下,您那两段话的背后,对于东西方哲学的个人见解,是什么?
另外,关于您说到:
“我觉得复古那就是一条死路,也是最没用的文人在发春梦而已”。
对于您这段话,我既有赞同的部分,也有一点不同的看法。
诚然,传统文化,必须要与时俱进!
如果不能发扬光大,反而永远只会趴在老祖宗的坟堆里啃古尸,那就完了,那就真成不肖子孙了——既不孝于祖先,也无益于时代和个人!
但所谓的“发扬光大”,首先一定是建立在“妥善传承”的基础之上!
所谓的“复古”,究竟是对是错,是好是坏,这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因为,这里面,层次不同,阶段不同,范围不同!
那种“啃古尸”式的复古,当然不可取!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不可能回到那种男耕女织,贞节牌坊的时代。
但是,历史虽然在前进,然而,几千年的历史之下,依然是不变的人性!
而文化,正是对于人性的总结、凝练、渲染、教化、升华。
物质文明,虽然不断在飞速发展。
但人类的精神文明,却未必如此。
无论东西方,文化思想的高层建筑者,大多依然是古人!
隔了几千年,到如今:
东方哲学,依然跳不出儒释道吠陀等派的核心框架,
西方哲学,大多也只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人的注解和发挥。
从这个层面而言,在这个范围之内,复古,未必是坏事,未必不应该!
孔子曰:吾其为东周乎!
老子云: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如果按您刚才的说法,那么,这两位老爷子,便是“无用文人发春梦”的典型代表了!
个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仅供交流,仅供参考。如有冒昧之处,还望海涵。
另外,鄙姓L,非姓张!
-------------------------
2020.3.5 更新2:
刚才,看到有网友对于我这篇文章的评论,我觉得很有意思,发上来,以作存档,以飨有缘。
某网友:
春秋战国时代都不需要的思想 现在会需要吗 答主先想清楚再说吧。
你三岁时候穿的鞋 5岁的时候就穿不进去了 到你25岁的时候在回头去穿吗?
HiLL:
首先:
嗯,按您的逻辑:春秋战国时代不讲道德,所以,现在21世纪了,我们更加不需要讲道德了!
原始人都不需要穿衣服,所以,现在21世纪了,我们更加不需要穿衣服了!
你3岁时穿的鞋,5岁时就穿不进去了。所以,到了25岁,你就不用穿鞋了!
其次:
1:
您对历史的无知,对现实的无视,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孔孟的儒家思想,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吃香。
但在其后两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在政治舞台上,乃至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底蕴中,
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哪家的思想?
这个答案,我想,就算是没读过书的农村老太太,都应该会知道吧!
您竟然视而不见?!
2: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是什么光景?
那是群雄割据、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乱世。
现在的中国,是什么光景?
这是民族统一、天下太平、安居乐业的治世。
这两者,是同样的历史背景吗?
乱世不需要的思想,治世便不需要?!
您拉屎的时候,用马桶,不用碗筷。
难道您吃饭的时候,也用马桶,不用碗筷?
马上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
这句话,您没听过?
这个道理,您不懂?
某网友:
你是不是只有儒家的道德才叫道德?
HiLL:
原来,道德,是儒家的专利???!!!
我还以为这是一个普世的概念呢——虽然不同阶段,不同社会,不同的人,对道德会有不同的定义,但至少核心精神是共通的!
某网友:
原始社会 人吃人是常态 并不算不道德 现在还是吗?
儒家的道德体系在春秋战国就过时 更别说现在了。
儒家思想最大的问题就是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上 来阐述世界观 我就是道德化身的 你们不听我的 就是不道德的 所谓仁者无敌就是如此。
HiLL:
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来批判他人,似乎不是儒家的专利吧?
哪家没有这样的人?哪里没有这样的人?
把个体行为,以偏概全地扩大到对于学术思想的代表,并以此作为学术攻击的手段。
这只能证明您缺乏起码的学术修养、历史知识、逻辑思维和科学态度。
您就是这么解释“仁者无敌”的?
难怪现在那么多人骂儒家!!!
原来都是因为像您这样的人,把“仁者无敌”,当成“忍者无敌”来解释!
您是“忍者神龟”看多了吧?
某网友:
那我问你所谓道德核心精神是什么 你说说吧。
HiLL: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我认为,是对于“道德”非常好的一个基本定义。
虽然出自儒家。
但其精神,却适合随便哪一家。
也适合任何时代,任何社会。
当然,以上言辞,仅仅只是我的个人观点,不代表绝对真理。
我无意和您继续争论下去,更无意要强求您的认同。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每个人都有权持有自己的观点,只要不勉强、不伤害他人就好。
志同道合,就不妨多聊两句。
志不同道不合,那就求同存异,乃至相忘于江湖吧。
祝安好!
哦,最后,顺便说明一下:
“忍者无敌”和“仁者无敌”,完全是两码事。
忍者无敌,是说:忍者练了葵花宝典之后,打遍天下无敌手,成了东方不败,故无敌。
仁者无敌,是说:仁者爱人,以直报怨,以恕待人,以德服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故无敌。
一个是把敌人都杀光了,所以找不到敌人,这是功夫高。
一个是与人为善,所以没有敌人,这是德性高。
所以,
忍者和仁者,不是一回事!
两者的无敌方式,也是两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