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我时常会有一个困惑, 我们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年轻人都会被贴上一些标签: 满嘴互联网思维、 听罗辑思维、 言必及小米、 津津乐道流量、 需求 、体验、大数据这些东西 ,动不动总有一种力量泪流满面。
自省一番,我们发现这个标签中涉及的内容,总有一些也让我们中箭,但是上述这些标签内容本身并非伪概念,但是为什么我们被打上这些标签后就会给人很滑稽很浅薄的感觉?
一、因为你根本没有拥有这些“标签”。
我有一个朋友知乎先生,经常和我探讨互联网的各种新闻,每每见解深刻、独辟蹊径。后来我渐渐发现,他的很多观点好像都是知乎上看来的,一模一样的表述。
我还有一个朋友无非先生,对任何互联网公司的业务新闻,每次的点评都是一两句,这个无非是流量为王,这个无非是资本为王,这个无非是定位理论,这个无非是生态帝国。但往深里问了,那为什么这个是流量为王,那个却是资本为王?到底哪个为王?或者在什么条件下谁为王? 定位理论说明企业要占领消费者心智资源,但是乐视却又是生态帝国,这个怎么解释?无非先生就语焉不详了。
我想,那些被标签嘲讽的互联网青年,就是他们吧。
我们很多人其实是思考的懒惰者。我们只是用词汇量来掩盖思考的匮乏,可能你根本只是知道了一些时髦的词汇,就像阿Q一样 ,只知道革命这个词,就也认为自己是革命人士了,哪怕他自己也搞不清楚革命与造反的区别。
你听罗辑思维,脑袋一热!下单买了很多书,可能这些书到现在也只翻了前面几页。言必及小米,但你是否想过为什么华为、联想当初为什么不能做高性价比互联网直销到手机?(因为这会损害他们原有自己的渠道商,引起重大反弹,但小米没这个包袱)。
所以, 让你显得浅薄的原因是因为你没有自己的深度思考,你没有自己的观点,哪怕这个观点是离谱的。
现在资讯那么发达,大家都见多识广,你那些小观点,谁不知道啊。,你把这些别人的东西挂在嘴上,硬贴上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自然被人看上去浅薄廉价。
所以,让你不显得那么滑稽浅薄就需要有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做个传声筒。但是有的人哪怕有自己的思考,能够将标签内容消化并形成自己的观点,感觉还是不够?经常还被人讥笑,你呀说来说去就这些老三样。
是的,我们容易就被既定的思维多框死,就拿互联网思维讲吧,这是个好东西,但是这个真的是你解释你周围世界的唯一工具吗?
我们要让标签内容成为你的工具,但是工具该怎么用呢?
二、你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
这个世界太过复杂,所以我们需要理论来简化这个复杂的世界。
理论只是一个工具,既然是工具,那这个工具只是用来自检(自己检查自己的观点是否完备,是否有思维盲区)而不是自证的(用于捍卫自己的观点)。
比如,经济学就是一个上手起来简单的工具。因为经济学相比较数学、物理学这些纯理科的学问来说,门槛更低,稍看过一些经济学教材和概念,也可以分析经济学问题。但是我们时常容易把什么问题都用经济学来解释。经济学研究的是如何在有限资源内,把效用最大化。我们也渐渐发现,有很多以前看似不是钱的事,如果能用经济学解释,能用经济学指导,竟然也是独辟蹊径,柳暗花明。
可是,现实世界太复杂,现实问题不仅仅涉及有限的资源分配,也涉及到伦理、涉及到政治。
你看问题永远拿着那把锤子,自然有时候会给人一种生拉硬扯的窘迫。当然如果这把锤子是一把久经时间考验的锤子,那倒是也可以。但我们很多时髦的锤子可不是这样。
三、追寻概念热点使你浅薄
互联网思维有时候是这样,很多概念是新瓶装旧酒,你得意洋洋以为掌握了新真理,岂不让人觉得可笑浅薄。
比如雷军的简单、极致、快,难道就不能用市场营销学的理论解释了吗?
羊毛出在猪身上,又怎么能跳得出经济学的一些有关于价格补贴的理论?
在这里我又要讲个故事,150年前,成都有个姓陈的婆子,脸上都是麻子。人送外号陈麻婆。
陈麻婆老公死的早,自己开了个饭店维持生计。为了强调[轻资产],陈麻婆把店开在城外万福桥边,那里是个运输枢纽。
陈麻婆看着来往的运输挑夫,决定以他们作为[主要客群]。
在和挑夫聊天的过程中,陈麻婆分析了挑夫的[用户需求],重油重辣。基于[长尾理论],陈麻婆决定以辣味下饭菜作为[窄众产品]希望能让挑夫们得到[极致体验.]
在选定了一些挑夫作为[种子用户]的过程中,陈麻婆发现下饭菜需要很多肉,成本太高。
于是陈麻婆紧急与厨师展开了[迭代开发],终于确定了主打产品[麻婆豆腐V1.0]。
陈麻婆平时亲切在饭店里与挑夫互动,一批挑夫成为了[麻粉]。
同时挑夫本身有极强的[流动社群属性],走南闯北,对麻婆豆腐进行了二次宣传。
陈麻婆被邀请参加自媒体大会,陈麻婆问:你们说说,我这是不是互联网思维?
其实,回到问题的原点,要让自己不显得那么浅薄可笑,关键还是是要有自己的思考,这些思考不光只是服务于维护观点的自证,也需要用来拓宽自己的认知,更是要时常做为自我思考是否完备的检查,同时不要被热点盲目冲昏。阳光之下,有时候无新事,有时候有新事,关键是要自己学会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