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探讨了人类语言能力的起源 ,讨论了语言的用途,以及更基本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拥有语言,它从哪来,何时产生。它将伴你走进奇妙的旅程,让我们一起与意想不到的各种生物学理论不期而遇,从历史到生理,从猴子猩猩的公众行为到人类的亲密表现,一起漫步遨游其中。带领我们重回历史,回到我们还只是普通的猿猴,并无任何特别之处的时候。最早的语言听起来是怎样的?是哪些人使用这些语言交谈?为什么语言从其早期阶段发展演变到今天大概 5000 种无法相互理解的语言?这些问题都将在《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得到解答。
所以说,在梳毛圈子的规模上,现代人和原始人并没有本质的差别。远古时期,任何一个村落最多只有 150 人左右,一旦超过 150 人,群体的稳定就会被打破;现代人的有效社交圈人数也不会超过150人,这是什么原因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得说说人的脑容量了。人类大脑里有个负责思考的区域,叫新皮层,新皮层决定了人类的认知力,这个认知力也是人类社交必不可少的能力。虽然群体规模扩大了,但是人类的大脑并没有无限进化和扩大,也就是说,这个认知力并没有显著发展,所以就导致人类的社交能力是有限的。
尽管我们拥有了更高效的梳毛工具语言,借助语言成就了更卓越的事情,但是社交圈的规模并不会因此无限扩大。150人的“邓巴数”是由人类大脑的局限性决定的。大脑先天的认知能力决定了我们只能应对小规模社会,所以面对社交无须恐惧,也不必在拓展社交这件事上,给自己施加无谓的压力,我们要做的是认识到先天的局限性,然后灵活调整。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现代社会也会变得更有人情味儿,更温和友好。
总结
以上,就是《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这本书里,我们认识到了梳毛、八卦和语言这三件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之间的联系。首先,语言出现以前,梳毛在灵长类动物群体中是一种有效的社交手段,群体靠梳毛来结盟。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就需要更有效率的社交工具,于是语言就出现了。人类的语言,就像黑猩猩之间的梳毛一样,有建立联盟、取得信任的作用。
其次,语言是用来聊八卦的,聊八卦能更有效率地了解社交圈里的其他人,还能宣传自己,从而建立更亲密的社会关系。从日常生活到团队管理,都不可能缺少八卦,闲聊其实并不闲,闲聊就像线,有它才能织出更有凝聚力的社交网络,这才是语言进化的目的。
最后,我们说到了邓巴数,虽然人类的语言在社交上比梳毛更高效,社交圈也由此变得更大了。但是,由于人类大脑的局限性,社交圈不可能无限扩大,而是维持在150人左右,从公司到军队,人类的各种组织基本都是遵循邓巴数规则。
作者邓巴说:“缺乏社交和社区归属感,是新世纪最迫切的问题。”或许,我们需要回归人性的本质,先抛开目的性的社交杂念,像第一个梳毛的祖先一样,痛痛快快地聊聊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