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是什么样子的?
早上迷离着双眼、咒骂着早课,下床,穿衣,拿起脸盆,径直走向楼层尽头的卫生间洗漱。回来时你的舍友也在此起彼伏的怨念声中折腾着下了床,你不用等他们,因为他们三个是标配,加你一个总是有点微妙的多余。你总是加快速度地比他们早走,或者故意磨蹭慢他们一步,这样就不用费劲地想怎么跟他们搭话,也不用忍受着“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寒冷的冬天戴上帽子,插上耳机,白色的耳机线随着你的步伐扑通扑通地摇摆。这样你便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世界,看上去似乎还散发着桀骜不驯的高贵和冷艳。不用操心舍友让你买的是菜包还是肉包,也不用操心路上遇到同班同学等红灯,是打招呼呢?还是不打招呼?
到了教室,你占着一排的四个座位。为了不显得过于空,或许可以把书包放在旁边。挨到中午,大家三三两两地涌向食堂。你觉得拥挤地抢位置实在不能理解,一个人在教室刷刷朋友圈、点点赞,半个小时后再去吃饭。内心对你一个人占着两两紧依的、更舒服的“情侣卡座“表示愧疚,于是默默打好饭菜坐在单独的、高高的木椅上。这样的位置大家心照不宣地把它叫做“单身区”。有时意外地,人还是很多,拼桌时对方总是客气地问:
“这有人吗?”
——“没人”。
今天正值跨年夜,但期末考也就在眼前。上了一年大学的你已经知道:考试成绩基本取决于考试前两周的挑灯夜战。所以便知趣地去图书馆自习。考试周的图书馆,人总是熙熙攘攘。即便人不在,桌上一堆堆的书也让你明白:这儿没位儿。在一个犄角旮旯勉强找到座位,走过去小心地搬开椅子。对面的同学抬头一瞥也便继续低头看书,你也直接坐下。每个人都明白:今天还在图书馆自习的,大家都是一个人。
做模做样地看5分钟书、看半小时手机。就这样,忍受着学习的自我逼迫和节日氛围下衬托出的落寞,熬了一个下午。终于还是放弃,回宿舍。在寒风和夜幕中穿过一个个同样形单影只的背影,楼下放着的外卖似乎也在诉说着我们共同的境遇,实在不知是喜是悲。习惯地在黑暗中打开了房间的开关。两个舍友回了家,一个舍友夜不归。
今晚,一人,我,饮酒醉?
——得了吧。
一个人就只是一个人。
我很喜欢《土拨鼠日记》里的一句话:“我有几个朋友,我很喜欢他们,但是不愿总是打扰彼此,只在心里安静地想念,然后微笑。”
我经常一个人,但那不是自以为是的傲慢或离群索居的孤僻,这只是一颗敏感的心与这个快变的世界相妥协的一种方式。
我喜欢我的朋友,但我也需要留给彼此在这个充满困惑、迷茫和焦虑的年纪下独立思考和肆意发展的空间。“君子之交淡如水“,涓涓细流,源远流长。我更爱我的家人,但我也希望他们能收回一些忘我的奉献而享受自己的生活。
一个人关乎选择,关乎性格,却并不必关乎孤独。即使今夜零点的钟声和情人陶醉的香吻,确实不免引来一身抖不掉的落寞,也请相信这是万千人通往成长的必经之路。
它意味着你或许失去了童稚时的天真烂漫,但拥有了脚踏实地的深思熟虑;它意味着你或许失去了少年时无微不至的关照,但获得了允许你自由驰骋的广袤疆野;它还意味着你或许失去了青春时的狂妄不羁,但生活给了你在矛盾的世俗中自我超越的机会。
那一年的18,我也是一个人。今年,是我一个人的20。且让我们举杯共饮,为这或许矫情、或许沉重的成长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