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上次我也写过保护方言雅语的重要性,然而,毕竟那篇文字写得太过严肃,也就不免失之幽默风趣,自然就没了那种感同身受的亲切感。今天分享一位语文老师的视频内容,兼而讲一点点我们老黄家的山谷公黄庭坚的生平故事(或者叫部分人物传记)。今天,我要分享的这位老师名字叫范大山,其视频内容如下:
方言其实才是中国最高雅的语言,河南话把小雨叫“滴星”,哇,美不胜收。两万多首宋词,四万多首唐诗,有滴泪、滴露、滴水、滴雨,滴血、滴汗、滴沙,唯独没有一个诗人能够想到滴星两个字来,而把下雨和星辰这两个意象,结合到化境的,只有辛弃疾。
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辛弃疾,他既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也有《青玉案·元夕》,其曰:“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而四川话和重庆话,把雨伞叫作“撑花”,哇,妙不可言,你说雨伞,大家只能想到一件可以防水的标准化商品,你说“撑花”,脑海可能浮现的便是,北宋诗人晏几道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词曰:“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飞。”是不是很美,对吧?
客家话里,把彩虹叫做天弓,南宋诗人俞德邻写道:“谁如王刺史,殷勤遣庞通,怅望复怅望,云山挂天弓。”
潮州话里,把晒太阳叫做“借日”,北宋诗人徐积在《长春花》写到:“谁言造物无偏处,独遣春光住此中。夜里深藏云外碧,枝头常借日边红”。
山东话把昨天叫做“夜来”,哇,古意盎然,北宋诗人贺铸有一首《减字浣溪沙·楼角初销一缕霞》,写道:“楼角初销一缕霞,淡黄杨柳暗栖鸦。玉人和月摘梅花。笑捻粉香归洞户,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看到没?宋朝人就把昨天叫“夜来”。
闽南语把怕冷叫做“惊寒”,这就更厉害了, 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写道:“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陕西话里把心烦叫做“恓惶”,李白怎么写的?诗仙在《上安州李长史书》里面有诗,曰:“白孤剑谁托,悲歌自怜,迫于恓惶。”居然还有说陕西话土得掉渣,大唐雅音啊,同学们。
而在冀鲁官话区、中原官话区、淮语区、吴语区,都有大量的城市把勺子叫做“调羹”,把调羹这个动词当做名词用,这就有趣至极,比起刻板的勺子。调羹二字一下子就让人想起“自此长裙当垆笑,为君洗手做羹汤。”,唐代诗人王建在《新嫁娘词》也有:“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还有元代朱晞颜,一首《一萼红·盆梅》写道:“长恨年华婉晚,被柔情数曲,抵死牵萦。何事东君,解将芳思,巧缀一斛春冰。那得似、空山静夜,傍疏篱、清浅小溪横。莫问调羹心事,且论笛里平生。”调羹能算什么心事?其实这里的调羹指的是宰相,因为中国古人认为“治国若调羹”,需要讲究火候,五味合和,方能太平。你看,这意境又上一层。
在中国所有的方言里,普通话的表现力排名是倒数第一的,因为语言是有生命的。任何一种语言,她表达力的强弱,完全有赖于有多少人,说了多少年,一代又一代人的妙语连珠和口吐莲花,在日积月累当中,传承至今,像一锅熬煮了千年的老汤。最终,凝聚成了我们今天的四川话、广东话、河南话、山东话、江西话、东北话、闽南语和客家话等等。
白话文运动,高歌猛进,普通话推广席卷全国,我华夏的古言旧语,已无藏身之地,于是呢?就只好躲进了方言雅语里。
但是,方言的消亡,正变得无可挽回,方言成为了耳朵的乡愁。今天的中国青年,因为普通话里带了方言口音而自卑;三十年后的中国青年,我敢肯定,一定会因为父母教会了自己说方言而为此感念,因为那是华夏先祖遗留给我们的一个念想,像一条跨越星汉的长长脐带,细若游丝,却因此血脉相织。
下面,我再来说说赣语方言,我们把一种厕所里徘徊不去的鸟儿叫“东施姑娘”,金国的赵秉文有一首《题东坡眉子石砚诗真迹》写道:“东坡袖里平原手,忠义胸藏笔发之。世俗卧笔取妍媚,书意乃似东邻施。何曾梦见麒麟儿,天骨不似驽骀肥。倾囊倒轴精妙乃如此,世閒惟有眉子石砚吾家诗”。
清代的诗人金和,也有诗曰:“溪水溪花一样春,东施偏让入宫人。自家未必无颜色,错绝当年是效颦”。
这个“东施姑娘”,何以联系上一种鸟儿的呢?我一直搞不懂。要知道东施最早来源于庄周的《庄子·天运》,其曰:“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我们江西人,听到喊“东施姑娘”或者喊“东施”,必然想到“臭”这个字,而臭和丑太音似了。
因此,我有理由怀疑,可能是某位文化人,在厕所里说“丑东西东施”时,别人听不懂,以为他说的是“臭东西东施”。
结果以讹传讹,最终在赣语地区口耳相传之下,越传越远。而且,这种鸟儿又每天早晨在厕所附近徘徊不去,也就被大家安上了一个“东施姑娘”的名字,而久而久之,直接就把“东施”用来指代厕所。
我甚至猜测,可能这个文化老人是老黄家的黄庭坚——山谷公,毕竟也只有黄庭坚在赣语地区,拥有着若太文化魅力,毕竟在北宋时,他可是被人称“苏黄”之一的黄山谷。
我一直想编一个黄庭坚发明“东施”的经过故事,一直也没敢拿先人去杜撰,想来自己可能也太迂腐了些。黄庭坚山谷公,名满历史,早就不可撼动,他的名誉,也不会因为我给他编一个故事就毁了嘛?
最后,我决定还是大着胆子,来给山谷公编排一个不长不短的故事(算得上是大半个传记故事)。既然要编故事,那也不能瞎编乱造,我就要基于历史去改编。
1.
我大致给这个故事一个年份,大约是北宋景佑八年(1093年),我为何要把时间定在这一年呢?因为这一年黄庭坚儿子黄相亦有8岁,母亲李氏刚刚去世,悲恸之下,山谷公辞官丁忧,回到洪州双井村遵照祖制,替黄妈妈李氏守孝。
实际上,黄庭坚考中进士后,真正回乡的机会其实并不多。这个48岁时的守孝时光,它就格外重要,这也是我之所以把他作为发明”东施”,定在这里的主要原因。
此时,黄庭坚48岁,早已是名扬天下,是当时和苏东坡齐名的“苏黄”之一。不比苏东坡在考中进士以前没甚名气,山谷公黄庭坚在五六岁时,就已经名扬远近地区了。
幼年的黄庭坚,生活十分洒脱自然,在黄妈妈和黄爸爸无分别心的宠爱下,这种自由自在长大的孩子,从小就善于思考,异于常人。小小的黄庭坚,真可谓既有农村人的野性和灵性,还有读书人的钟灵毓秀之气和浩然磅礴正气。
5岁时,小黄读完五经后,非常不解,就跑到老师那里去问。小家伙一本正经奶声奶气地问道:“老师,我听大家都在说《六经》,为何我们学生,都只读其中五部啊,我要读那第六部经书。”
这里,我们再插一句,苏东坡小时候也是不喜欢读正统的经书,看了许多野史、天文地理、诗词歌赋等杂书。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不看教材,天天读课外书。两人同样在自由之风气家庭中长大,造就了后来的“苏黄”之美名。
黄庭坚的老师说:“你这小不点,倒是有几分敏捷的才思,《春秋》尽是讲些八卦趣闻的事,不用读了。”小小黄庭坚立刻反对老师,说道:“《春秋》既然也是六经之一,怎么能不读呢?我偏要读,明天我就找我爹要去。”老师也拿小黄没办法。
后来,五岁的黄庭坚把《春秋》拿来,仔仔细细地认真读了一遍。不但读,还花十天时间把它背来了。后来爸爸黄庶考察儿子向自己要的《春秋》内容时,这小家伙竟然一字不漏给背了下来,一句都没错。老爸惊为天人,从此把儿子当宝贝一样喜爱,任他自由发展,绝不干涉。
父亲黄庶惊觉自己得了一个神童儿子,自此到处去给儿子扬名,这里面大家仔细想想,当年的韩寒成名,是不是和这位黄爸爸一样的操作方式。
如今,我们想想都可怕,五岁就能把一部《左传》给背下来,关键是,小小的黄庭坚不是死记硬背,他还有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于是,五酒岁时,黄父已经把中学知识(科举制度下的所有一套学习内容,类似我们现在的一套中学教材,我们学完可以高考,人家古人学完去参加科举考试)全部教给了他,小黄同学一开始还歪着脑袋问爸爸道:“考科举有什么用呢?考刻举能不能得糖吃?”
黄爸爸黄妈妈一脸无奈,对于儿子的一时老成,一时又天真烂漫很无奈,只能哄他道:“有有有,你好好学,糖果点心,我们给你备足。”
6岁时,黄庭坚在放牛之余创作了一首牧童诗,诗中写道:“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7岁的小黄庭坚,就已经知交遍天下,毕竟天才的黄庭坚五六岁就开始学习科举教材了啊。小小的黄庭坚在送好朋友去参加举人考试时,写诗赠别,诗曰:“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
所以,黄庭坚算得上早就少年成名,他的这些江西老乡,早就把他的天才事迹,散播得天下皆知。
好在黄庭坚也并没有被声名所累,始终坚持如一,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一生都爱诗歌,从未放弃诗歌一途的努力,这也就为他开创江西诗派,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家庭教育专家林巨老师说,如果一个人没有热爱驱动而去干一件事,他肯定是很煎熬和痛苦的。而我们的黄庭坚,打小就对诗歌一道深爱到骨子里,所以也就十倍百倍地努力学诗读诗。虽然在热爱驱动下,也难免影响了学业。黄庭坚第一次科举考试就名落孙山,这还不是由于文采不佳的原因,纯粹只是由于他平时读诗学诗去了,荒废了练字,把书法给拉了下来。
最厉害的一点就是,我们的黄爸爸和黄妈妈,明知道书法影响科举考试的成绩。可是,两人仍然没有强逼儿子,恶言相向说一些“儿子,你必须把字练好”的废话。
黄爸爸黄妈妈,仍然是任由儿子发挥自己的喜欢和爱好,想读诗就去读,练字不着急,以后有的是机会。
所以,黄爸爸和黄妈妈可不是一般的伟大父母,他们一早就抓住了教育的本质——放任孩子自由发展,引导热爱驱动,让孩子找寻自己的发展道路,永远热爱生活,永远激情四射,永远鲜活灵动。父母绝不干预,哪怕影响仕途,哪怕影响考试成绩,也绝不强迫儿子,去干他不愿意的事情。
2.
黄庭坚13岁时,黄妈妈李氏送儿子跟随舅舅李常,一起游学淮南。黄妈妈本来是远近闻名的美女和才女,送别儿子时,她还特意偷偷给儿子行囊,藏了一幅自作的诗词。
毕竟,知子莫若母,她也知道儿子最爱诗歌,当然要投其所好了。黄妈妈这首诗写道:
“无力蔷薇带雨低,多情蝴蝶趁花飞。流水飘香乳燕啼。南浦魂销春不管,东阳衣减镜仙知。小楼今夜月依依。”
古代可没有手机,哪怕就是写信,邮差也不一定送得到。加上黄庭坚此时是游学,到处游山玩水寄情诗文,更加不可能收到妈妈的书信。这首诗,就成为了小黄同学旅途中唯一的慰藉和念想。
在这三年的游学时,每当少年想妈妈时,时时就把妈妈的诗词,拿出来一遍遍摩挲朗诵,至于有没有思念悲恸之下,而泪如雨落,我就不知道了。
经过三年的行万里路和破万卷书,黄庭坚早就小有才气,开始崭露头角。十四五岁的少年,在舅舅李常的引荐下,认识了有名的北宋诗人孙觉,谨慎守己的少年,本要执弟子之礼节,孙觉没答应。但是,孙老师还是允许少年在孙府学习,同自己子侄辈在一起共同切磋琢磨学习诗歌。自此,少年也就自然而然,认识了孙觉的女儿孙兰溪,孙觉也非常欣赏少年的聪颖好学,遂暗中撮合一对小儿女,很快两人订了婚。
三年后,黄庭坚自认为学业大涨。这位17岁的少年,决定初战考场——乡试(相当于现代人的中考),此时携着如花美眷好不春风得意,正是人逢喜事精神爽。这一年,他获得乡试第一名的好成绩,也即是我们现在的“中考第一”。
19岁这年,对少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此时的少年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决定再战考场,这次他要奔赴京城。
黄庭坚早就听说苏子瞻同学的才气非凡,一开始,很不服气苏轼。毕竟苏轼也是这个年龄进京考试,一考就中,并且名扬天下。
然而,我们的黄庭坚虽想扬名京师,奈何高人太多,也有可能这次他手抖没发挥好。总之,少年通过小道消息得知,原来是自己字太丑,被刷了下来。
正所谓“字是门楼,书是屋”,小黄同学痛定思痛,决定回家复读,并且有了努力方向——苦练碑帖。他学习唐人刻苦钻研书法的狠劲,经过两年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小黄同学再战考场。
22岁的小黄同学,终于一举考中进士第31名,虽然也有个三甲榜首的美名,终不及苏子瞻老师(此时他心里已经认可了这个老师)的榜眼(第二名)来得痛快淋漓。
从此,小黄同学,对着苏轼更加深感佩服,早就服气在心,心想一辈子要把这个大哥当老师一样去追逐,去学习。所以,苏东坡厉害就在于,当时的诗坛大佬黄庭坚也是他的铁杆粉丝。然而,今天,我们不是说苏东坡,而是讲这位书法家诗坛宗师——黄同学。
后来,苏黄二人虽也有相聚三年多的短暂时光,并且苏轼一直也没同意收小黄为弟子,但小黄同学却是一直遵守着自己当初的心愿,终生都是对苏东坡执弟子之礼节。哪怕江湖上盛传着苏黄齐名的传说,黄庭坚也一直谦称,自己根本不配,不配和苏老师排名在一起。
人们常常把“苏黄”并排一起说,一来黄庭坚诗文书法确实很棒,几乎也是和苏东坡的诗文有得一拼。二来,两人都是一方首创的开创者。苏东坡开创豪迈诗风的一代先河,同样的,黄庭坚开创了著名的江西诗派,被大家公认为创派宗师和开山之祖,影响深远,几乎影响了后世一千多年。至今,黄庭坚的诗歌,仍是被诗歌届,津津乐道和研究的原始资料。
大学毕业后的小黄,走上了工作岗位。第一份工作是叶县县尉,这位黄副县长携着妻子孙兰溪来到任上,开始了他的五年的最初宦海生涯。这也是古今之大不同,如今哪怕你清北毕业,也不可能毕业就有副县长这样高的职位,等着分配给你。
然而,我喜欢把古代的参加科举考试,比喻成了大学毕业,而不是简单的“高考”。科举参加完成后,那是要参加工作的。对于大家的批判科举制度,我却是提出我自己的一点点意见。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在古代,县尉可能也就是维护治安、巡视县城区域、监察老百姓以及官吏的行为,同时还有可能处理一些一把手县令交代的小事务,相当于我们如今的副县长。我们的小黄同学在此矜矜业业干了四五年,本想大干一场,偏偏遇到人生之一大不幸——爱妻孙兰溪病逝。
原来,在扬州住惯了的少女孙兰溪,因水土不服一直生病,古代那种条件,怎么医治也治不好。再加上二十来岁的少女思念父母,在人生地不熟的河南平顶山叶县,那真是一个叫天不应和叫地地不灵啊!虽然有丈夫的宽慰,终究还是没能逃脱阎王爷的催命符。
同初初到达叶县的黄庭坚时的意气风发,并写下《初至叶县》曰:“白鹤去寻王子晋,真龙得慕沈诸梁。千年往事如飞鸟,一日倾愁对夕阳。遗老能名唐郡邑,断碑犹是晋文章。浮云不作苞桑计,只有荒山意绪长”相比较,黄县长在妻子去世后,有了很大改变。他收拾起丧妻之痛,开始更多地关注民生,抚恤百姓。
在这里,我就不得不提到一首创作于这段时间的《流民叹》,其诗曰:
“朔方频年无好雨,五种不入虚春秋。迩来后土中夜震,有似巨鳌复戴三山游。倾墙摧栋压老弱,冤声未定随洪流。地文划劙水觱沸,十户八九生鱼头。稍闻澶渊渡河日数万,河北不知虚几州。累累襁负襄叶间,问舍无所耕无牛……”
这里我只是摘录其中一段,诗歌如实记录了灾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图景,读来字字珠玑,感人肺腑。这也能体现出青少年时的黄庭坚,已经具备有那种忧国忧民的气质,和诗圣杜甫可谓一脉相承,也难怪江西诗派把杜甫当做是创派祖师之一了。
3.
在叶县的最后这年,正是黄庭坚27岁时。他迎来了一个人生转机。毕竟我们热爱读书的黄庭坚,从来不曾荒废学业,在完成县尉职务之余,他仍然孜孜以求吸收着优秀的文化知识。这一年,他参加了首都汴京的选调生考试,并一举夺得文章最优秀奖,得到了老宰相文彦博的看中。
于是,从27岁到35岁,整整八年时间,黄庭坚一直在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当教授。这时,他就从地方副县长直接升到中央去了。5年的地方锻炼(22岁至27岁),磨砺了黄庭坚,使他具备了坚强的意志和高洁的人格品质。然而这八年的治学教授生涯,对黄庭坚开创诗派先河,起到了关键作用。因为没有哪一个时期,有这一段时间过得悠闲和快乐。所以,他有更多时间用来学诗和写诗。
在国子监大学,我们的黄教授邂逅了第二任妻子谢介休。你看,黄庭坚这一辈子目标很明确,妻子大多出自诗歌之家。谢介休的父亲,也是当时的著名诗人谢景初之女,这又给他向岳父请教诗词学问搭了很好的阶梯,前妻的爸爸也是大诗人。
所以,我们发现,黄庭坚这一生钟爱诗歌,初心不改,矢志不忘。要知道,诗歌一道历来是被正统的儒家文人们所鄙弃和打压的。这就好比明代的徐霞客,一辈子游山玩水写下《徐霞客游记》,而这个地理水文等等学问,同样是被主流价值观所抛弃和鄙视的。
此时,黄庭坚生育了可爱的女儿黄睦,待之如掌上明珠。所谓的“睦”,那可不就是寄喻了我们黄庭坚对女儿的美好愿望——一生和睦幸福。
不同于一般家庭重男轻女,我们的黄庭坚向来男女平等。而两宋一朝,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在中国大地悄然萌发,女孩子也多受到良好的教育,更何况我们的黄教授,还是当时北宋最高学府的教授,有经济实力,宠爱这个唯一的掌上明珠。
在黄庭坚34岁这一年,他终于还是没忍住,给当时正在风火浪尖的苏轼,写了仰慕已久的诗歌。
所以,这一年是我们大黄同学的人生转折点。从此,他就海阔天空,再也没有压抑自己的个性。也许正是这安静的教授研究生涯,让我们的黄庭坚豁然开朗,不再掩藏个性。
尽管黄爸爸黄妈妈,从小对儿子放养和宠爱,对黄庭坚无限支持,无分别的爱,让黄庭坚热爱灵动。
然而,终究也还有爷爷辈叔伯辈的限制和“关心”。实际上,我们的黄庭坚,也有不得释放个性的社会理由。毕竟,尽管爸妈支持,奈何整个社会还是趋于保守和压抑人性的。而且,这时候张载等理学名家也开始崭露头角,张载中进士比黄庭坚早了十年。
为什么在这样一个理学即将登上历史舞台的当口,偏偏出现了两位不太主流的诗人文学家——苏黄,我想这也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倘若理学大行其道再早一点点,可能我们的“苏黄”就被压制了,历史都要改写。
就是在这种人心思变的时刻,不管张载这样的思想家也好,苏东坡这样的文学家也好,黄庭坚这样的诗人书法家也好,通通登上了历史舞台。而且,不论是王安石这样的政治家也罢,又或者是司马光这样的史学大儒,大家都能各自热爱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张子热爱思考和系统整理,他就发明了他自己的一套哲学体系;苏东坡热爱杂学,那他就书法诗词散文美食等等各个方面,都有不俗的成就;黄庭坚热爱诗词,他就能开创一派诗风;王安石关心政治,他就能在变法和经营政治话语权上,无人能及,司马光从小热爱思考和读书,关心历史,他就能主编出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4.
1079年,这一年的黄庭坚35岁(虚岁),苏轼43岁,王安石已经58岁了,司马光更是已60岁,而张载已经去世了2年(如果没去世也就59岁)。
张子中进士比较晚,一直到37岁才高中进士(和苏轼同年进士科)。而我们的苏东坡和黄庭坚中中进士比较早,大概也就二十岁左右就高中了进士。
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个张子相当于我们的“高考钉子户”唐尚珺那个年龄,才去高考并且高中进士。这里面,我们就要搞清楚其中的关键。
黄庭坚35岁这年,对于苏黄两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可以说深深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轨迹。因为这一年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被压入大牢里蹲了103天的大狱,甚至有被问斩的可能。
而我们的黄教授,也是牵涉到此案件的其中之一。原来一年前,黄教授主动给远方的苏轼寄过去很多诗歌,好比现在的粉丝给喜爱的明星寄明信片,附赠很多爱慕的首诗,来表达仰慕之情和喜爱之心。譬如说这首《次韵子瞻春菜》,如下:
北方春蔬嚼冰雪,妍暖思采南山蕨。
韭苗水饼姑置之,苦菜黄鸡羹糁滑。
蓴丝色紫菰首白,蒌蒿芽甜蔊头辣。
生葅入汤翻手成,芼以姜橙夸缕抹。
惊雷菌子出万钉,白鹅截掌鳖解甲。
琅玕森深未飘箨,软炊香秔煨短茁。
万钱自是宰相事,一饭且从吾党说。
公如端为苦笋归,明日青衫诚可脱。
这里面虽然有些话,查案的人会拿来质问他,比如这两句“万钱自是宰相事,一饭且从吾党说”,王安石的那些狗腿子们,完全可以诬陷质问他;“你这是不是讽刺当朝宰相和老宰相,又是吾党的,你岂不是和苏轼那厮结党谋害相爷?”
要知道,王安石的簇拥太多了,此时虽然被废除了宰相,实际上皇帝任然坚持变法,王安石的一干门生故吏们,仍然把持着朝廷各个重要岗位。
我们倒不能说王安石是个奸臣,只是为了达成他变法图强的目的,王安石确实提拔任用了一批钻营和溜须拍马之辈,甚至某些人还得到了重用,担任重要职务。这就给国家的吏治带来极大的破坏。比方说,搞出来这么一个乌台诗案(或者叫乌台学案),典型的就是莫须有的罪名。
这时候的朝廷一片欣欣向荣同时,也有几分“乌烟瘴气”,风气不甚明朗,有人攻击苏轼,有人力挺苏轼。倘若我们的黄庭坚明哲保身,完全可以撇清关系,只要辩解称:“我和苏轼见都没见过面,我和苏轼不是同党”,他就可以置身事外。
但是,黄庭坚偏偏秉着一颗赤子之心,很忠诚地说了实话:“苏轼是我最佩服的文人,他是我最敬爱的偶像老师,他一向忠君爱国,你们抓他是没有道理的。”
说这话,那不就是和王安石变法的一干人等对着干嘛!最后,黄庭坚被重重罚款,责令他改过自新。从此,黄庭坚被激进派盯住了,把他进行狠狠地收拾,一再打压和贬官外地。
果不然,一年后,黄庭坚被贬出京城,去到了江西山区的吉安泰和主政。不能比现如今,当时的这个地方,那可还仍是穷乡僻壤。
如果我说泰和,大家可能没什么印象,哪怕吉安市也不是特别有概念,毕竟我们也不是地理小能手。然而,泰和西边紧邻井冈山,这样大家可能就好理解了。想想井冈山是什么地方,那可是曾经的土匪“摇篮”。那想想泰和,自然不是什么富贵温柔之乡。
从此,黄庭坚跟随苏东坡一样,开始了流浪中国,开始了游遍天下,这一年正是黄庭坚的本命年36岁。
而离我所要讲的48岁,中间尚且还差了12年,这十二年就比较重要了。十二年,他要颠沛流离,也曾辉煌一刻。他终要浴火重生,他要开创江西诗派,还要形成自己一套书法风格,一直到48岁这年,黄妈妈李氏去世。
5.
还未到泰和,36岁的黄庭坚正在汴京郊区,将要登船而去,这时的他仍然是积极乐观的。黄教授望着马上要离开的京城,一时感慨万千,诗如泉涌,写了一首诗《晓放汴舟》,诗曰:
“秋声满山河,行李在梁宋。川涂事鸡鸣,身亦逐群动。霜清鱼下流,橘柚入包贡。又持三十口,去作江南梦”。
泰和这个地方是黄庭坚的故乡之一,毕竟离出生地洪州双井村也不太远,只是古代山高路远,他虽然是一方县域的一把手,也不能偷摸回乡。因为,一帮子暗探就盯着他,巴不得他犯错,可以给他按上罪名,继续贬谪。
此时,我们的黄县令遵照妈妈指示,矜矜业业工作,与民同乐,休戚与共,渐渐地竟然得了一个“黄青天”的赞誉。想一想古往今来,能得这个名号的,都是十分受到老百姓爱戴才行!
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每一次的颠沛流离,最惨的还是做妻子的。黄庭坚拖家带口三十多人,由京城去往遥远的江西泰和,古代又没有高铁飞机汽车,全靠两双腿。再加上因为帮助苏轼说话,罚没了一大笔钱财,这个赶路的车夫,他都请不起好的。很多时候,自己和家人承担了一切。
等一家三十余口,还在赶往泰和路上,第二任妻子谢介休又已经熬到了油灯枯尽。黄教授和黄妈妈陪着临终的谢介休,泪流满面地说:“娘子,真对不住你,对不住岳父大人啊!”黄妈妈也在一旁,默默抹着眼泪。
然而,谢介休却不是抱怨和失落,反而很高兴地安慰丈夫道:“夫君,快别伤心了!你要开心起来,我才好去给孙姐姐交代去啊!我只是担心到了泰和,没有人照顾你。等到了泰和,你一定要再找个好女人照顾你。不用找家境优渥的,平民百姓也许更能陪你久一点。我是没有福气,再跟随夫君了。而且,等到了那边,我会向兰溪姐姐详细汇报你的一切,只是可怜了夫君,还要费力照顾好我们的睦儿和妈妈。”
此时,只有几岁的黄睦,正围在妈妈身边,一脸天真无邪,问东问西,丝毫意识不到妈妈即将永远离开了自己,不知道死亡为何物。小女孩只是希望妈妈生病快点好起来,然后就可以陪自己玩了。
从36岁到40岁,我们的黄县长,再次经历人生无言的伤痛,第二任妻子永远离开了自己,留下父女俩相依为命。很奇怪,我竟然想到了林黛玉和林如海两个人。还好我们的黄县长并不是和林如海一样的命运人物,并且黄县长还很年轻,只有36岁,仍然可以继续娶妻子,再续爱情故事。而林如海丧妻时,已经五十多了。
这一次,黄庭坚续娶的是当地小姑娘石宜人。主政泰和久了,大家也就都知道这位县令大人随和好说话,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为民办实事。就是在为民做主的过程中,我们的小姑娘,深深喜欢上了这样一位主政的黄县令。
虽然后来的黄夫人,也就是我们的小姑娘石宜人,没有显赫的家世,然而一颗赤之子心,可昭日月。小姑娘和黄妈妈混熟之后,就羞答答和黄妈妈表达了对黄县长的一颗爱慕之心。在老母亲的撮合下,这场婚姻也就顺理成章。
毕竟是第三次婚姻了,为泰和老百姓计,也不能过于铺张浪费,他只是简单地请了几桌饭,办了最简谱地一次婚礼。
日子就这么平安又紧张中度过,虽然暗处一定有京城的密探盯着自己,但是只要自己谨小慎微一点,想来也不至于再生事端。
黄县令主政下的泰和,真可谓一片太平祥和。黄庭坚素来又是平易近人惯了的,下了班经常就跑到各处去游玩,留下了很多墨宝字迹。渐渐地,全县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位温厚亲和的长官,他也就和老百姓慢慢地打成一片。
这就让暗处的密探很不爽,但也无可奈何,总不能告人家与民同乐吧?也就只能听之任之。
有一次,州府颁布下来新政策,是有关收取盐稅的政策,其他县个个争先,想要争个大多数,唯有泰和县不去占那个大多数,非要占这个少数。你交的税务少了,老百姓肯定高兴。可是长官可就不高兴了,同僚也不高兴了,这不是影响同僚升官发财吗?
因此,渐渐地,黄县令受到同僚的挤兑。虽然黄县令很得民心,但是就得不到官僚的心啊,这样肯定又有人去汴京告状了。密探虽然看不出什么问题,然而这些钻营跑官的家伙,莫须有的大小罪名,一诬赖就是一个准。
宋神宗元丰五年,38岁的黄庭坚在公务之余写下一首《登快阁》,也是非常地脍炙人口,让人难忘。其诗如下:
登快阁【宋】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翻译为现代文意思是说:“我并非大志之辈,只会敷衍了却官事,忙碌了一天了,趁着傍晚雨后初晴,我决定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佳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想想人生羁绊、为官蹉跎,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作伴,逍遥自在难道不是更好的归宿吗?”
完犊子了,这首诗又被钻营的同僚,抄了上京城告状去了。这不就是典型地怠政和懒政吗?关键是自己还明目张胆写出来。这可把黄庭坚的一帮政敌给高兴坏了,把诗抄了就往京城赶去。
6.
你告这种小状吧,不一定就当时见效。然而会在长官那里留下坏印象,经年日久,它就会演变成真正的惩罚。
40岁这年,黄庭坚莫名其妙被贬官为镇监,从一个县令一把手,贬为山东德州临邑县的德平镇当局长。这里面,最狠的不是贬官,最厉害的是你要折腾数千里路,从江西的吉安去到山东德州,这个贬官的旅途才是最惨的。
要知道,古代交通不便,车马颠簸,水路也很危险,保不准就遇到大风大浪,保不准就会翻船人亡,要知道直到现代都会发生翻船事件,何况是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啊!很多官员在这个贬官路上,不明不白地死掉了。
我们从他被安排的官职任务也能猜测一二,当年黄庭坚主政泰和,收盐稅不给力。这时候给他弄到山东德平镇,管理的就是监督税收与治安,管理商场集市。这显然就是收拾他的人,故意为之,黄县长也没办法,只能接受。
虽然仕途完犊子了,官越做越小,最后做了一个镇上的市场管理监督局局长,可谓是得罪人的活,关键是他还真为了老百姓,跑去得罪上司。
当时主政德州的通判,名叫赵挺之,很会迎合上级主体思想。赵州长决定在德平镇推行“市易法”,就把这个德平镇的市场监督局黄局长喊来,一起商量对策。结果,黄局长很不给面子,直接说这条法律在德平行不通,黄局长据理力争地说:
“我们德平不是德州市啊,我们德平土地就那么点,老百姓还有很多吃不起饭,穿不上衣服的,我们穷啊,赵州长,你就放过我们吧!我这这块巴掌大的地方,集市太小了,如果实行上头的“市易法”,好不容易在集市聚集起来的民众,一定会全部跑光了。请州长大人三思啊。。”
赵州长一想也是这个道理,可别马屁没拍上,把好不容易聚集的那点市场人气,也搞没了,那就得不偿失了。但是心里面,他却非常不痛快,一并又把黄庭坚恨上了,简直莫名其妙。
7.
然而,人生总是这么有趣,“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又或者说“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毕竟我们的黄局长起码还是一个小官嘛!这一段当监督管理局局长生涯,仅仅只有五个月,但却是黄局长创作最为辉煌的阶段。
大概这就是所谓的“仕途受挫,自拓文途”。这一段时间,他创作了有名的《送王郎》《寄黄几复》,让我们的王郎和黄几复同志也跟随着一起,在历史上留下了“鼎鼎大名”。
《送王郎》诗曰:
酌君以蒲城桑落之酒,
泛君以湘累秋菊之英。
赠君以黟川点漆之墨,
送君以阳关堕泪之声。
酒浇胸次之磊块,菊制短世之颓龄。
墨以传万古文章之印,
歌以写一家兄弟之情。
江山千里俱头白,骨肉十年终眼青。
连床夜语鸡戒晓,书囊无底谈未了。
有功翰墨乃如此,何恨远别音书少。
炒沙作糜终不饱,镂冰文章费工巧。
要须心地收汗马,孔孟行世日杲杲gǎo。
有弟有弟力持家,妇能养姑供珍鲑。
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
这个王郎是谁呢?并不是在西汉末年和刘秀打生打死那个邯郸人,而是黄庭坚的妹夫王纯亮,子世弼,两人感情极好,所以临别赠诗以表情感。
而且这个王郎确实人不错,一般的亲戚都是你发达的时候,拼了老命巴结奉承你;等你落魄到谷底时,就拼了命落井下石。然而这个妹夫确实不错,看到大舅哥遭到贬官,马上过来安慰,给大舅哥注入精神动力。
不是落难至此,黄庭坚也识别不出来这么深厚的感情,被王纯亮的安慰打动不已。这大概也是他如此感动,并写诗赠送的原因吧?全诗现代白话文翻译如下:
请王郎喝蒲城产的桑落美酒,再在酒杯里浮上几片,屈原也吃过的菊花;送给你黟川出产的亮黑如漆的名墨,又送上一曲凄凉动情的《阳关曲》,催人泪下。
美酒使我们胸中郁塞的不平尽化,秋菊使我们停止衰老,寿数无涯,名墨让我们写下流传万古的佳作,歌曲使我们感受到兄弟间情义无价。
我们都已头发斑白,流落天涯,十年来骨肉情谊,青眼相加。今天,让我们睡在一起,彻夜长谈。不知不觉,鸡已报晓;你满腹诗书,口若悬河,说个不了。学问精进到了这个地步,怎么能为分远别后,音书难通而去抱恨怨恼呢?
把沙石炒热,终究不能当饭谋求一饱;在冰块上雕花,只是白白地追求工巧。让我们收敛心神沉潜道义,定能体会出孔孟学术的精要。弟弟们能够勤俭持家,妻子们又贤惠孝敬婆婆从不怠懈。儿子长大了能读诗书,女儿能干勤纺丝麻。你我呢?只要安心地享乐,读书之余,品味新茶。
有人喜欢把诗中的指代,只翻译成妹夫王郎,但是我喜欢翻译成我们俩,毕竟王郎有的黄庭坚也都有,比如说,黄庭坚自己也有弟弟,也有贤惠孝敬的妻子石宜人,也有刚刚出生的长子黄相,也还有长女黄睦。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全诗是非常积极向上又洒脱自然的,这种诗风真可谓让人耳目一新,自然也就流传千古而不衰。
此外,还有一首《寄黄几复》也是名气很大,表达深厚的怀念之情,全诗如下;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这个黄几复是黄庭坚的幼年时的老朋友,应该可能比黄庭坚大不少。毕竟他七岁就写诗赠送考试的朋友了。这位黄介,字几复,也可能就是他当年送着去“高考”的主。
然而,此时三十多年过去了。有可能黄几复同样贫病交加,露出了那下世光景。两人又不能见面,只能同病相怜,记着书信,来互相安慰,获得精神能量。全诗翻译如下:
我在北方为官,而你却在遥远的南方,想给你寄封书信,但却因为相距太远了,而无法寄达啊。
当年你我在和煦的春风中,欣赏着芬芳的桃花和李花,一同举起酒杯畅饮,那是多么快活啊;十年来我们都流落至江湖,如今在这寂寞的雨夜,彼此独对残灯,思念着远方的朋友。
尽管我们家徒四壁,但穷且益坚,处理政事绰绰有余,不需经历多次挫折,便能取得好成绩,比三折肱而为良医的人,犹高一筹。
想我们读书多年,现在已经有了白发;如今你仍然身处猿声悲切、瘴气弥漫的岭南之地,我实在为你忧心哭泣。
此时的黄庭坚已经四十岁,有些许白发再正常不过了。同样我在翻译原诗歌时,我把凡是没有指明代指黄几复的地方,全部翻译成了“我们”,毕竟此时的黄庭坚也贬官镇监,落魄至极,有这么一哭也很平常了。
人并不是机器,而是充满感情的情感动物,所以上一首诗歌积极乐观,这一首就有可能悲伤抱恨,这也是我如此翻译的一个缘由吧。
8.
41岁这年的黄庭坚又遇到人生转折点,因为北宋又要换皇帝了,宋神宗病得岌岌可危,不久即一命呜呼,实际上也才活了38岁。这时,也正是黄庭坚,在镇平已经安心当了四个月的镇监。
听到皇帝驾崩,黄庭坚也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一个月之后,儿子出生,一朝天子一朝臣,旧党又都全部启用。所以,人生就是这么好玩,有失有得。司马光、苏东坡和黄庭坚等,全部被召回京城授以重要职务。
这一年,司马光以66岁高龄荣登宰相之位,所以,小伙伴们,人生际遇变化多端,着什么急呢?司马光的大器晚成是不是也能给你一点点启示呢?
然而,司马丞相也就仅仅当了8个月的国家二把手,他于67岁很荣光地去世了,但是去世前,他推荐黄庭坚校定《资治通鉴》,所以,今日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也有黄庭坚的一份功劳。
不久,黄庭坚被诏任《神宗实录》检讨官,相当于给当今皇帝编辑上一任皇帝的历史。42岁,黄庭坚升为著作佐郎,官职不高,但是重在机会大而多。果不然,随着《神宗实录》的修订完成,再次升官为起居舍人。
这个起居舍人的官职,很厉害。相当于事少钱多很拉风的官位。黄庭坚处在这个职位上,平时基本没鸟事,只是跟着皇帝就好,完全是一个皇帝贴身文秘。没事那笔记两句,有事请假找苏东坡喝酒唱诗去。
从42-45岁这三年有余的时间里,黄庭坚愉快地终于和偶像老师苏东坡见面了,并且是保持亲密来往,经常约到一起互相切磋文学诗歌,好不畅快的一段潇洒至极的岁月。
这一段岁月,他俩互相唱和了几百首诗歌,也就是说,基本上两人隔个两三天,就会写上一首诗互赠。
一时间,黄庭坚的诗歌和书法,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此时的“苏黄”大名,传遍海内外。哪怕黄庭坚已经被人传为在世的文坛第二,他也始终坚持自己是苏东坡的弟子,一生都对苏轼保持着,作为一名学生的敬仰和尊敬。他俩的师生情谊,一直被后人传颂。
黄庭坚48岁这年,黄妈妈在享尽了荣华富贵后,含笑而世。尽管黄妈妈是善终,黄庭坚仍然是悲痛欲绝,为妈妈哭得死去活来,乃至差点一病不起。
这一年,我们的黄庭坚终于带着妈妈灵柩,还有八岁的儿子,以及第三任妻子石宜人,回到了阔别许久的家乡洪州双井村。
父子两个结庐而居,守着黄妈妈在天之灵。每晚,黄庭坚一想到再也见到那个深爱的妈妈时,他就痛彻心扉,不能自已。
没有妈妈,他就不可能一生钟爱诗歌,而不知疲倦,深根诗文的创作;没有黄妈妈无分别的爱,他就熬不过苦难的贬谪岁月;没有黄妈妈,他也不会有如此巨大的热爱驱动着他,并取得了人生一个又一个成绩。
9.
此时正是初春,江西洪州的双井村,四周尽是春花烂漫,儿子黄相来此一年,竟然渐渐也学了江西赣语,这让黄庭坚颇为老怀欣慰。对于儿子黄相,他秉承着一贯的自由家风,让儿子四处撒野。
七八岁的小男孩正是调皮捣蛋的年龄,黄庭坚哪怕看到儿子犯了一点点小错,也并不责骂,反而微微一笑,让儿子不要放在心上,下次改过就好了。
比如说,小黄相有一次着急跑到奶奶坟头撒尿,这一般人早就暴跳如雷,甚至可能把儿子先揍个半死再说,简直“太尊重”奶奶了。
黄庭坚不怒反笑,只听他哈哈一笑,对着尴尬不已的儿子黄相大声说道:“阿相,你这是怕奶奶在地下太口渴,准备给她一点水喝嘛?”
黄相支支吾吾说道:“我……我……”
黄庭坚对着儿子眨着眼睛说道:“下次可别这样哦,下次去河边或者去井边,给奶奶弄一些干净的水喝哦。去玩吧!我们老家双井村,还能缺了你打水嘛?”
小小黄相惭愧地低下头,低声说道:“哦!父亲,我知道了。”
对于儿子没有继承自己过目不忘的本领,黄庭坚一点都不在意。从我们现在的遗传学说来解释,毕竟黄相的妈妈石宜人没有优厚的家庭,所以妈妈这边的基因难免差一点点。但是,北宋时代的黄庭坚,肯定不知道这一点。
黄庭坚竟然也没有和大多数北宋父母一样,去拼了命鸡娃孩子,而是任由儿子自由发展,一如当年自己的童年一样,去“野蛮生长”,让孩子灵活机灵,去做一个鲜活生动的小生命,放手儿子去找寻自己的所爱。
黄相毕竟是从小在汴京长大的孩子,一口京腔字正腔圆,把一群双井村的小孩虎的一愣一愣的,大家不约而同认了黄相当老大。但是,黄相偏要学习江西话赣语。
就是在这种山村的熏陶下,黄相快乐成长着,吸收着大自然的语言和智慧。尽管知道爸爸很悲痛,但是小孩子他是不能感受到的,他只是每日漫山遍野去游荡,去探险,去发现,去感受。
有一次在厨房。小黄相看到阿姨做饭,他也要去帮忙,把阿姨整得很无奈。最后,铁锅背面黑漆漆的锅黑,全部把两只白嫩小手搞得乌黑了。
“小少爷,快去把手里的'咕噜梅'洗干净啦!”阿姨温和地跟他说。
“你说啥,阿姨,我咋听不懂。咕噜梅是啥?”
“就是锅黑啊!铁锅后面被火烤得黑黑的那个东西。”
“原来如此,谢谢你阿姨,你今天又教会我一句洪州话。”黄相说着就跑过来亲了亲阿姨。把这位当地帮厨的阿姨,都搞得怪不好意思的。
10.
这一日,小黄相在山野玩耍了半日,眼看着玩得肚子饿了,于是又去到厨房,准备找点吃的,没想到正好也到了吃饭时间。
小黄相三下五除二迅速吃完饭,正准备再出去和小伙伴们团聚,却被做饭的阿姨给喊停住了。阿姨对着他说道:“小少爷,你快去喊你爸爸回家吃饭,你爸早餐就说吃不下,中午可一定要吃一些。”
“好的,阿姨,保证完成任务。”
黄相说完就向着埋葬奶奶的那座山头跑去,因为爸爸就在那里搭建了草房子住着。到了山上草房子,却也不见人影。小黄相眼珠子一转,想到有可能是去旱厕上厕所了。
原来,大家为了方便黄庭坚上厕所,给他在不远处的竹林,搭了一个简易的旱厕。随平坦地势,在几株大竹子间挖了一个大坑,用竹枝四周一围,竟然是一个纯天然又雅致的旱厕,别提多拉风。
密密麻麻的竹叶,把旱厕围绕得密不透风,而房顶漏出了天窗。四周仅仅留了一扇竹围栏。黄相看着竹围栏紧闭,就知道爸爸正在里面。于是,小黄相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声喊道:“老爸,老爸,你在干嘛?要吃午饭啦!”
黄庭坚蹲在旱厕里,哭笑不得。与此同时,一只鸟儿也不害怕黄庭坚,从天窗飞了近来,正在他脚边不远处不断跳跃,一边吃着旱厕里的虫子。黄庭坚也不在乎,一副人鸟和谐的自然图景。
“相儿,我和臭东西在一起。你这痴儿,就不能小声点,把我的臭东西吓跑了。”黄庭坚知道儿子学会了赣语家乡话,故意用乡言雅语对他说说道。
“什么臭(丑)东西呀,老爸?厕所里还有一个丑女吗?我要回家告诉妈妈去,你对不起我妈。”
黄庭坚哭笑不得,儿子竟然把臭东西听成了丑东西。突然,他灵机一动,也想试试妻子石宜人跟着自己这些年,是不是也长进了不少,学到了很多知识。
于是,他对着外面的儿子喊道:“相儿,我跟东施姑娘在一起呢?你去跟你妈说,她肯定不会反对的啦!我一会就回去了,你先回吧!”
回家后,黄相就去跟妈妈说,爸爸竟然和东施姑娘在厕所约会,石宜人起先是一愣,怎么还有人在厕所约会的,这不是脑袋秀逗了吗?接着仔细一想,肯定又是丈夫在考验自己,东施不是古代那个有名的大丑女嘛。
妈妈听了哈哈大笑,安慰了儿子说:
“没事的,相儿,爸爸肯定不会抛弃你我母子的啦!”
不一会,黄庭坚就回家来吃饭了。这时黄相越发好奇,老爸在厕所里跟什么东西在一起。黄庭坚就告诉了他。原来小黄相也见过那种鸟儿,特别喜爱吃厕所那白胖的虫儿。
于是乎,从此双井村的小朋友们,都把这种鸟儿叫做“东施姑娘”,再后来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东施”也渐渐和厕所划上了等号。东施嘛,丑啊!厕所嘛,臭啊!“东施”就成了厕所,厕所也就等于“东施”。
后记:
这里面的“东施”故事,虽然有几分牵强附会。但是,它也是还蛮有趣味,不会给人枯燥无味之感。这也是我写作此篇的初衷,在趣味中,我们能够去了解中国的方言雅语。
范大山老师喜欢用各种优美的意象和诗句,来唤醒大家对方言雅语的重视和珍爱;我是从一个有爱的爸爸的角度,教儿子学习方言雅语的角度,去让大家体会我们赣语方言雅语的魅力之所在。
赣语方言也是传承了悠久历史,我不希望它从此泯灭在历史长河中。我更希望我们所有中国人,都体会到方言雅语的魅力,从而珍视自己的方言雅语,保护自己母语雅言。让作为第一语言的母语的方言雅语,也能够有那么一丝丝传承和继往开来。
方言雅语绝不是土得掉渣,说方言雅语的人,也绝不丢人,反而要为之骄傲和自豪。正如范老师所说,所有的方言雅语跨越星汉,紧紧联系着我们和炎黄祖先,尽管细若游丝,但是绵延不断,血脉永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