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号看的剧。此前,又一次在朋友圈参加转发赠票活动充当分母(嗯,以后遇到好剧还是会转的……),但巧在朋友约剧,幸好没有错过。剧目经典,中文编排用心,演员到位,服装精致,现场乐队震撼,是部高水准的音乐剧!
《变身怪医》的背景设置在1885年的伦敦,医生Jekyll想用医学研究将人们身上恶的一面分离,但他的提议遭到了权贵的一致反对,无奈之下他把自己作为实验对象,却让自己分裂为双重人格:善良正直的Jekyll和恶魔化身的Hyde。
不自觉联想到之前看的《兰陵王》,面具代表着兰陵王的一个人格侧面,使之柔弱与暴戾共存,具有极端的两面性,但尚不能称为人格分裂。而这部剧,形象地呈现了人格分裂的种种。对于大多数人都好奇的人格分裂,那就借这部剧聊聊吧。
人格分裂障碍,通常也称多重人格障碍,现在专业术语一般用解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其主要特征是,存在两个及以上分离、相对独立且截然不同的人格状态,这些人格会在不同时间段交替掌控身体和意识,他们拥有自己的认知行为模式和人际关系,拥有不同的年龄、性别、种族、宗教和性取向(甚至可能认为自己是动物),还可能拥有不同的语言、口音、手势及笔迹。心理动力学普遍认为,病理性解离是一种用来保护个体的回避反应,以避免其有意识地体验到带来强烈压力或创伤的事件。也就是说,人格分裂(为了简洁易懂,前后都用这个词)对于个体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本质上是对自身的一种防御,而其一大成因是创伤体验。
剧中Jekyll分裂的时间点,看似是他给自己注入某种药物之后,但不可忽视的触发点在于,此时正是他的研究被彻底否决,陷入绝望之际。当然,他试图分离恶的这一举动,也间接反映了他对自身可能存在的邪恶一面的不接纳。而事实往往是,越不接纳什么,越遇到什么,受制于什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一规律仍然受用)。恰恰在他与虚伪权贵对抗感到无力之时,Hyde这个人格有如愤怒、张狂的野兽诞生。在这个意义上,Hyde的出现是对他的原始人格Jekyll的保护,让他不再无力(用愤怒代替无力),让他无所顾忌(失去人性杀死憎恨的权贵),让他充满力量生机勃勃(剧中的火焰、惊雷都有此意味)。
Jekyll遵从道德和法律,而Hyde漠视一切,仿佛杀人机器;Jekyll爱Emma,Hyde则喜欢Lucy。这完全是两个人啊!台词中频繁伏笔“假象”一词,从Jekyll即将变身开始出现的镜子(反面、对立、变形、扭曲,镜里镜外却又为一体)也暗示着对两个人格关系的再诠释。这也是全剧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黑暗的舞台,只一束光“交替”打在Jekyll和Hyde身上,两个人格展开对话,左手天使右手恶魔(此处演技真是炸裂,左右变幻,声音姿势切换自如),最后落在一句——“我就是你”。是啊,我是你,你也是我!
可惜的是,Jekyll无法接受乃至想要消灭这样的“自己”。他曾在地狱挣扎,曾战胜Hyde而回到Jekyll的身份,迎来与Emma的婚礼。看到这儿时,我就十分忐忑:不会就这样结束吧……因为,以拒绝、隔离的方式是无法真正摆脱那个被排斥的人格的,往往反抗的力量越强,给予它的能量反而越大。果真,此时Hyde带着杀气出现了。再度杀人后,Emma以纯粹、坚定的爱唤回了Jekyll(真诚的爱所具有的力量,在话剧《兰陵王》中也有体现)。然而,Jekyll终不能忍受可能随时出现的Hyde,最终以同归于尽的方式,杀死自己以消灭Hyde。看到这儿,真是一声叹息,满心遗憾……
人格分裂可以说是各类心理障碍中最具有戏剧性的一种,所以经常被搬上舞台。这部剧留下的遗憾,就从回味另一部剧里得到一点补偿吧。我要说的,就是韩剧《Kill me Heal me》。暑假期间在尘尘的强烈安利下看完,很是惊喜。
这部剧的两个主要人物——车度贤和吴俐珍,有一段共同的早年创伤记忆。车度贤目睹父亲殴打虐待年少的吴俐珍,自己过于弱小而无能为力。他的第一个次人格“申世期”(暴力、愤怒,惩罚邪恶)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申世期善打架,敢冒险,年少时即用一把火烧地下室,阻止父亲对吴俐珍的伤害。成年发病时,他的身上还出现了别的人格,包括怀着父亲梦想的佩里朴(人格间的“协商者”),双胞胎兄妹安耀娜(17岁少女,痛苦时出现)和安耀燮(抑郁、厌世,企图自杀以回避痛苦),吴俐珍幼时的玩偶Nana(替代消失的幼年玩伴),以及吴俐珍理想中的父亲Mr. X。
前面说过,童年虐待经历是人格分裂的重要诱因。但虐待经历,有时不一定只影响受虐者,还会作用于间接体验虐待的人(比如,旁观者)。在这部剧里,被虐待的是女主吴俐珍,童年创伤经验对女主的影响在于,她选择性地遗忘了童年记忆,而且患有地下室恐怖症。作为旁观者的男主车度贤反而成了最大的受害者,目睹虐待的过程使他承接了女主所体验的创伤,承接了所有的无助、抑郁和愤怒,导致了他的人格分裂。当然,创伤经验对女主的影响得以降低,很大程度上在于养育家庭给她以源源不断的温暖和支持。
此剧可以说全面呈现了男主角每个人格的形象、成因等信息,而且对于人格之间互动、冲突、联结直至和解的过程展现得非常清晰。人格分裂虽然并不常见,但一旦患病,可以想见治疗的困难。虽剧中有些草率的地方,但它生动表现了人格分裂的治疗思路:调和不同人格之间的冲突,让人格间达成和解,并且让患者相信,不必分裂出多个人格来应对创伤,不必杀死那些人格(kill me),而是从心底看到原本的无助,发出求助的声音(heal me)。当真正理解和接纳每个人格时,人格之间不再对立,而是互助达成同一目标,那些曾用以对抗创伤的人格也一一平静作别。说是告别,不如说是与主人格真正融合。
再回到《变身怪医》,我曾经转发的宣传文案中用了“精分”一词。都带“分裂”二字,大概很多人都不大分得清人格分裂和精神分裂吧。精神分裂是以感知觉、思维、行为等方面的病态反应为特征的重性精神障碍,包括妄想、幻觉等阳性症状以及情感淡漠等阴性症状,而人格分裂患者并不会表现出精神分裂症中的思维障碍等特征。事实上,人格分裂是极其罕见的,相比之下,精神分裂则普遍得多。
最近还经常在听人描述自己不同的人格特征后,被人问到“你说我是不是人格分裂”的问题。看过以上的描述,答案不言自明。每个人都有多个人格侧面,它们可能在不同情境不同时段依据我们的不同角色更加凸显,但我们对此有清晰认识,且人格意识具有连贯性,离“人格分裂”还有十万八千里。自我认识的过程中,我们会疑惑、害怕,标签所代表的确定性似乎让我们在茫茫大海里抓住了一块浮木,但它无法给予任何明确的方向。不要随便给自己或别人贴的标签,要达到A症B症,都有严格的病程、症状诊断标准,庆幸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心理正常的。
对身心健康的关注让我们愈加了解各类身心障碍,但片面甚至非专业的解读也让我们出现了一些认知偏差。以前觉得“污名化”的现象普遍,现在却发现“浪漫化”的倾向实际上也掩盖了身心障碍的原本面貌。比如,前不久在南嘉的群里大家讨论起“自闭症”(起因是那段时间在朋友圈盛行转发的一个自闭症儿童画作的公益慈善活动),才发现“来自星星的孩子”、“自闭症天才”,觉得自闭症儿童都在艺术、记忆等任一方面有着超常天赋等说法已如此盛行。我自己也曾一度持这类想法。这样的观点其实是对自闭症患者及其家人的伤害,殊不知,90%以上的患者并没有什么天赋异能,且连基本的自理能力都难以建立。即便是自闭症天才,我们也只是看到了美好的那一面,而忽略了在养育过程中其家人所付出的艰辛。这种浪漫化,还会让其家人觉得,为啥别人有天赋,我的孩子就没有?随之陷入抱怨、自责……对于人格分裂和精神分裂也是如此,乍看挺有趣、挺酷的,但不要忘了,患者的痛苦和挣扎是实实在在的!
身心健康,或许是对人最大的祝福,也是每个人莫大的幸福了。祝我们,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