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的某天,当我又一次沉浸在失恋的情绪反扑中,我在小红书上刷到了梁永安教授的一个视频,他为恋爱脑正名。梁教授认为,每个人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我们不一定能实现大的人生追求,但我们能选择自己的爱人。所以恋爱脑不是缺点,只是不要给错人。这个视频让我豁然开朗了。没想到几天后,另一个朋友又给我推荐了梁教授的新书,《文学七日谈》。
几年前,我读过梁文道的《我读合集》,里面是梁文道对一些作者或者文学作品的分析,但每一篇都不长。而《文学七日谈》里,梁教授深入地讲了七本经典小说,《堂吉诃德》《十日谈》《傲慢与偏见》《包法利夫人》《了不起的盖茨比》《印度之行》。这些小说有我读过的,也有我没读过的。但看完这本书,我都想重新把这七本经典小说再读一遍。因为梁教授分析得太有意思了。
《堂吉诃德》是我没看过的作品,年少的我大概了解过这个故事,感觉不是我喜欢的内容。如今梁教授从2000年面向全球的文学作品评选中,发现《堂吉诃德》入选了,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于是他从书中的人物性格开始分析,堂吉诃德代表改变历史的0.01%的人,而桑丘代表了剩下的99.99%的人。
讲小说人物,不免会想到作者所在的时代。作者塞万提斯出生在中世纪结束的时候,迎来了现代社会的开端。而他自己又有着非常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在创作《堂吉诃德》的过程中,他不可避免地将一些个人经历放到了堂吉诃德身上,因此这本书有着与中世纪之前的小说,不同的写作方式。
而堂吉诃德身上的骑士精神,正是中世纪的精神代表之一,将骑士精神嫁接到新时代小说的文体上,这个故事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而堂吉诃德本人又像一个X光机,他在旅途中遇到的各个阶层的人,他们的接触过程,相当于给社会各阶层做了一次身体扫描。最特别的是,堂吉诃德三次离家出走的路线,也是有特别含义的。
《十日谈》,是我在大学时读的经典小说。读的时候被里面故事反映的礼崩乐坏的时代震惊到了。我原以为那时候的欧洲和中国的封建时期类似,对人们的道德要求很高。这些故事反映的礼崩乐坏的时代,诞生了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重要历程。
而我更没想到的是,梁教授是从书中大家讲故事时遵循的时间规律讲起。他们所在的时代,应该深受农业文明的影响,人们的时间安排应该是相对自由随意点。但讲故事的十个人生活在城市,他们按照教堂钟声的时间来讲故事的,教堂是旧事物,而他们严格遵循的时间,又是现代人才有的时间观念。
当然了,书中最让人震惊的莫过于好几个地方体现了女性解放的思想。首先,书中讲故事的男女比例是3:7,这符合当时城市的发展,城市里的女人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多,所以受过教育的7位女性和3位男性才能轮流讲故事。
其次,他们讲述的一些故事里,作者的表述没有偏向于男性主导的思维,将事情的错误走向归罪于女人,而是不偏不倚地描述,让读者明白,两方都有一定的过错。
梁教授写作这本书的目的就在前言里。他认为,文学经验是可以共享的,阅读文学作品可以重新成为大家的生活经验。
近期疫情政策放开,很多人“阳”了。如果你生病在家感觉无聊,不妨看看这本关于文学经典解读的书,书中一定会有某处吸引你,让你暂时忘记身体的不适。最后祝大家阅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