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读书,第二遍读完了王晓春老师的三本书,分别是《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今天怎样做教师》《王晓春给青年教师的188条建议》。
看着书里的文字,想起来自己学生时代对于教育的一些片面的想法,遂写了下来,条分缕析。
【课堂要有趣】
初中的时候,语文学习开始捉襟见肘,没有一定量的课外阅读积累和没有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成绩掉了下去。
并非没有努力学习,只是还没有形成和的思维方式和好的思维品质,成绩上难有起色。于是乎,把矛头指向了课堂。当然每一堂课都是认真听讲的,但是,不知为何,竟然开始埋怨起老师的课太过无趣来了。老师讲的课,总与自己理想中的语文课堂有一定的差距。久而久之,越发地渴望理想的地平线,可现实的课堂总是平淡如水。当时的自己,很向往有趣的课堂。也曾在内心深处责怪过自己的老师。
如此误区,是在害人。这件事情至少体现了两个误区,一是对课堂片面追求有趣的肤浅认识(并非说课堂不可以有趣,只是知识的海洋里有趣的知识终究是凤毛麟角,再者,有趣的课堂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不一般),二是凡事把矛头指向外部,不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
教书多年,才明白课堂有趣的难度,这本身要求教师对知识了如指掌,并能容易地弄清楚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还要有较好了课堂设计和学习活动的策划,而且还要娴熟地掌握师生互动的方式和火候,确保一切都恰到好处。
曾经读过魏勇老师的一本书《成为自己喜欢的教师》,深受触动。很多实例表明,许多人长大后就成了以前自己的老师那样的老师,这明显没有进步,然而,大家都是这样的,所以就没有花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去琢磨怎么让自己进步了。于是,时代在进步,但学校里的老师却没有与时俱进。要知道,教育是民族的希望。
那么,课堂要不要有趣呢?答案是肯定的。如何让有趣起来呢?没有确切的答案,只有大致的方向,多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然而,比有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使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形成较好的学习的心理装置。
【体验感】
高二的时候,有次期中考试考出了整个高中昙花一现的好成绩,当时真的欣喜若狂。也重拾了对学习的信心,体验了一把好成绩带来的快乐。
如若没有那次的成绩,自己也许会一直深深地活在自卑里。如果没有学习的成功的尝试,也许一辈子都不会爱上学习了。
那次的成绩很好的证明了自己,也是自己为数不多的学习成功的重要体验。也自己如今坚持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我想,自己终究是幸运的。
经过高中三年,性格有初中时期的外向兼盲目乐观,变得有些内向和不再盲目乐观。所以,塑造了现在自己这样的性格,喜欢安静。
大学时期,最大的收获是静下心来看了很多的书,这是成长路上很重要的体验。阅读量的累积,迅速地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博闻强识。加上跟着老师学了一下写字,整体上人的成长有了一定的质的突破。
于是我体会到,一味地强调努力是我们教育的误区,真正有效的成功一定来自成功的体验感。
【真才实学】
大学的时候,挑剔老师成了自己的一个毛病。所以,在很多课堂上,我都是在偷偷地看着图书馆借来的课外书。
当然,大多数老师照本宣科,没有多少真才实学,难以让人对其产生钦佩。于是属于自我的无知,教书多年,才解其中味。
所谓的真才实学,是指教师对自身的业务能力有了一定的整合,可以体现出精湛的特点。这是方向。
可是,教师的工作性质是知识的单项传递,这也会对教师自身学术魅力的发挥有所限制。要注意。
札记:一定要坚持每天记录,时常感觉自己还是眼高手低,要表达的时候思维不够严密,多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