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上了年纪就容易伤感,常常回忆过去,回忆过去的人、事、物,虽然已经物事人非,还是会在脑海中勾画最美好的画面,脑补最温馨的场面。
掐指一算已经有十年没有回家过年了。最美好的记忆永远留在童年,小孩盼过年、大人盼种田。那时候物质条件相对匮乏,但是精神世界还是很丰富的。
那时候的农村还没有萧条,还没有成为空心村,村子里面还有两百多号人,家家户户杀年猪,从腊月开始轮流坐庄请村子里面的人吃饭,人热情、菜实诚,大块肉、大杯酒,热热闹闹。年前的一个星期就开始打扫院落,购置年货,炸红薯圆子、炸三鲜,炖肉,做肉冻,蒸馒头。这个时候是最幸福的,可以品尝刚出锅的美食。巧妇有时也会做一些点心款待客人,用的食材大多是花生、核桃、芝麻、爆米花等,用糖浆裹匀、入框定型,或切成块或捏成团,香脆可口。
三十那一天父母早早起床,早饭比较简单,但是午饭必须丰盛。菜也是有讲究的:鱼必不可少,寓意年年有余;青菜是家乡特产泡泡青,霜打过后更清香,寓意清清爽爽;小葱拌豆腐是自家大豆磨制的,嫩,寓意清清白白;藕也是家乡的特产,中间有许多空洞告诫做人要多几个心眼,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红薯或者豆腐圆子也是必须的,代表团团圆圆。
父母基本要从七八点忙到十一点多,当一桌子菜上齐之后就要进行家祭,一般都是一家之主主持。神柜(现在叫电视柜)上摆放着猪头、三杯酒、三碗饭,香炉。户主燃料火纸,告慰列祖列宗一年风调雨顺,家庭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然后就是燃放鞭炮,这种事情是小男孩最爱干的,装模作样的点上一根香烟吸两口,将早已摆放好的鞭炮点燃,在硝烟弥漫中,家宴开始了。上座最尊贵的位置空着给老祖宗坐,作陪的一般是孙子辈的,以示对长辈的尊重。空位都要摆放餐具,这些是给已故长辈留的。中国传统尊老爱幼在餐桌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饭后就是张贴春联、年画了。春联有时是自己写的,有时在街上买现成的。写对联也挺好玩的,虽然写得丑,可心里高兴,尤其是被客人夸上两句更是美得不行。下午的时间就是约上三五小伙伴放鞭炮。鞭炮是从地上捡的,长串鞭炮燃放的时候经常有漏网之鱼,捡起来还可以燃放,最好玩的是炸雪人,也有调皮的用来炸牛粪,遇到鞭炮质量不过关很容易炸得一身牛粪,回家后就免不了一顿揍了。
晚饭后就等着中央电视台的联欢晚会了,边看边守岁。围着火盆,烤点地瓜、红薯或者马蹄,吃着米花团、麻糖块,好不惬意。
也许是远离家乡,也许是现在生活好了,感觉年味越来越淡,跟平常差不多,少了那份怀念,留存的只有对千里之外父母亲人的思念。真不敢想象若干年之后,我们的孩子们回想起过年是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没有根,是跟随父母漂泊的浮萍,体会不到传统的那份虔诚,更体会不到在一票难求的春运着急忙慌赶路人的心情。
世界发展太快,身体在路上,灵魂没赶上,诗和远方在招手,每逢佳节思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