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梁博,我向来是对歌不对人。
所以要是写一篇赞扬他的文章,那就不是我的风格了,喜欢他的理由其实很简单,但是每个阶段也会有不同的体验,一开始在好声音这个节目上接触到他的嗓音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简单,直戳内心。后来慢慢发现他还是个很倔强的同学,他没有在获得荣耀后和其他人一样,加入娱乐圈,而是继续深造自己的音乐功底,随后有了梁博的同名专辑,你的我的,是延续了之前的风格,激烈,渴望的嗓音成了我一段时间起床的铃声,这时候的梁博给了我更多的期待,总觉得我们之间除了长得像之外,在某种地方总有相似。还记得梁博刚出名的时候,有同学激动的以为那就是我,那时我想有一天我要搞张合照为自己澄清呢。终于,意料之外,在我最喜欢的《歌手》舞台,梁博亮相了,我不知道有多激动,那毕竟是和李健,林志炫,我莲,这样的歌手同台竞技啊,激动之余,担心也是有的,对于梁博在公众的表现总是觉得他对自己的定位还是很清晰的,不适合娱乐圈。
《灵魂歌手》我依然记得那是怎样的震撼,依然在我心头,是的,结果已然不是最重要的,歌唱才是。
我是到了大学才开始发展自己各种爱好和能力的,那之前的我真的是很纯粹的农村的孩子,没看过几场电影,美国大片,科幻,诺贝尔奖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还记得高中的时候,买了一个MP3,去学校附近的小店里去下载歌曲,一毛钱一首,那时候特别认真的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喜欢的歌曲,每次只写大概十首,一块钱的音乐。有光良,周杰伦,还在女生同学口中听了艾薇儿的歌,激动不已。那以后,不知道有多了多少个不眠的夜晚。
大学之前,我还是个比较听话的好学生,直到高二才开始去网吧,但是我不是去打游戏,因为更吸引我的是电影和音乐,一些记录片。那时候的眼界很窄,甚至还会幻想自己像歌词里写的一样,会飞起来,穿越冷暖。
那时候,我们用的是短信交换心情和故事,听的是某某乐台的广播,也没有外卖,盖浇饭是最常挂在嘴边的,数学题是陪伴我们最久的朋友。那时候我们都听老师的,老师就是最大的王。分数就是我们头上的标签。那时候的生活,简单,煎熬,和无比的迷茫。音乐是唯一的解药,或是毒药。
大学,一切都解放了。
我接触了更多的可以对抗的篮球伙伴,偌大的图书馆,哲学,宗教,社会等等等,我都可以去看,去涉猎,有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无数的音乐,电影,满目的虚拟世界,充斥了我的生活。高中时候喜欢写的散文,大学也没有抛弃,偶尔还是会灵感来的时候,书写青春。可能是装了太多的东西,每天都很亢奋,脑子里总是不断迸出各种想法和灵感,或是快乐的,或是忧郁的,总是像海南的天气一样,变幻莫测。
然而一切都不是那么顺利的,在你理解的事情越来越多的时候,在你想成为一个真诚勇敢的人的时候,在你开拓了自己的眼界之后,总会在很多时候陷入岁月长河的渺小之中,烦恼如期而至。美妙而残忍。
正是这样的我,想慢慢挣脱所有的束缚,包括家庭,包括学校,我想去过自由,活在当下的生活,尽管时间不久,但是我确实体验了一把那样的岁月,没有明天只有当下,如何让一天,让当下更出彩。
想想也是奇怪,那些日子,总会成为我内心最值得骄傲的体验,比给爸妈买手机,打钱更值得雀跃。那是只属于我内心的感动,小秘密。也许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怀吧,不想过多陈述,却也总想和友人交谈。
如今,已在人生的轨迹上走的越来越像个普通人,庸俗是每天的常态,懒惰,困乏和渐渐绝望。只有音乐,电影会在某个时候给我慰藉,球场上的碰撞间发出的声音,也像是黎明破晓前,撕破黑暗的号角,畅酣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