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生产成本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经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及其影响。我们了解到一个产品的提供者,一般是企业,他们为社会提供产品通常不是出于好心,而是因为有利可图。而一个精明的企业主应该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收入和成本,从而计算出利润。成本,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企业的行为。那么本章,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企业的生产成本这一关键因素。
什么是成本
我们通常假设,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所谓利润,就是企业从销售产品中得到的货币量(总收益),扣除企业为购买投入品(原料、人工、设备等)而支付的货币量(总成本)所剩余的货币量。
我们前面探讨过机会成本这一概念,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物品而放弃的东西。在企业的成本中,有一部分也是机会成本。比如企业主花100万元购买原材料,那么就等于放弃了把这100万的钱用在其他地方的机会。这些要求企业支出货币的成本,我们称之为显性成本。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隐形成本,比如企业家为了创业放弃了高薪的工作,放弃的工作收入就是一种隐性成本,再比如企业家投入了500万元资金创建企业,就放弃了将这笔资金存在银行吃利息的机会,储蓄利息也是一种隐性成本。企业家经营的总成本是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之和。
值得一提的是,在计算企业利润的时候,经济学家和会计师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区别就在于成本的衡量。通常会计师只考虑企业的显性成本, 因此企业的财务报表上所体现的利润是指企业总收益减去显性成本所得到的会计利润。而经济学家通常考虑企业总成本,即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如此衡量出来的利润被称为经济利润。
生产与成本
说道完成本,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企业的生产过程与成本之间的联系。还是用假设的方式,还是用熟悉的奶茶店做例子。必须说明的是,在探讨企业成本时,要区分短期和长期。因为在短期内,我们通常假设企业的规模是固定的。因为企业不可能一夜间就扩大厂房,增加设备。但在长期中,这些就都有可能实现。下文默认考察短期内的情况。
假设有一家奶茶店,店面装修好,设备材料都购置好了,雇了一名店员开业。当奶茶店只有1个店员时,一天可以卖50杯奶茶,老板想着每天多卖一点,于是又雇了一名店员。奶茶店有2个店员时,一天可以卖90杯奶茶。当第三个店员上岗时,奶茶店一天可以卖出120杯……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随着奶茶店员工数量增加,奶茶产量增加得越来越慢。在经济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边际产量递减。其实也不难理解,在规模固定的情况下,随着员工越来越多,TA们就不得不在拥挤的环境下工作,排队使用设备,效率也随之降低,直到最后店里挤满员工,彼此相互妨碍。
根据上面的假设,我们就可以画出企业产量、成本、员工数量之前的关系曲线。
成本的各种衡量指标
这一部分,我们进一步细分各种成本,从而从多个角度分析企业的成本数据,包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平均总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是不是看晕了?不着急,我们来一个个了解它们的含义。
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化的成本。比如厂房租金、设备购置成本、工人固定工资。
可变成本:随产量变化的成本。比如原料、工人加班工资。
平均成本:单位产量的成本。即成本除以产量。
边际成本: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成本量。
平均总成本:单位产量的总成本,即总成本除以产量。
平均固定成本:单位产量的固定成本,即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平均可变成本:单位产量的可变成本,即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些五花八门的成本指标都和产量挂钩。是的,我们实际上就是在探讨不同的成本随着产量的变化如何改变,而这些变化规律将影响企业的生产决策。
上图是一张典型的企业成本曲线,现在我们看着这张图,说说这些指标的几个重要的共同特征。
特征一:随着产量的增加,边际成本最终会上升。想想前面奶茶店的例子。当只有一个员工时,工作量十分有限,机器可能得不到充分利用,再增加一名员工,机器利用率提升,员工之间可以彼此协作完成任务,因此此时增加一名员工对产量提升贡献很大,而额外增加一杯奶茶的边际成本很小。而当奶茶店已经挤满员工时,再增加一名员工对产量的增加贡献很小,新员工甚至妨碍了老员工的工作,因此此时增加一名员工的边际产量很小,边际成本很大。
特征二:平均总成本曲线是“U”形的。总成本是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之和。其中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化,因此产量越大,固定成本就被分摊到更多的产品中,平均固定成本降低。一开始平均固定成本下降得很快,带动平均总成本一起下降。但后面平均固定成本下降得越来越慢,直到最后不足以抵消可变成本的增加,平均总成本开始扭转方向,慢慢上升。
特征三: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在平均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处相交。这实际上是一个数学规律。假设有一组数字,这组数字的平均数是t,此时再增加一个数字x,问新的平均数会如何变化?如果x比t大,那么新的平均数就比t大,如果x比t小,那么新的平均数就比t小。在经济学中,这个t就是平均总成本,x就是边际成本。只要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就下降,反之就上升。因此,当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总成本的时候,就是平均总成本最小的时候。这种平均总成本最小时候的产量被成为企业的有效规模。
短期与长期
前面讨论的案例和规律,都是建立在短期的时间假设中。那么在长期中,企业的成本曲线如何变化?从本质上说,企业长期的成本曲线中,平均总成本曲线是一条更加平坦的“U”形。我们知道,短期中,奶茶店想要提高产量,只能雇佣更多员工。但是在长期中,店主除了雇员工外,还可以采购更多的设备,开设更多的店面。也就是说在长期中,企业有更多的选择来控制边际成本,从而让平均总成本维持在低水平。
长期的平均总成本曲线告诉我们一个企业的成本如何随着经营规模而变动。当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时,我们说企业存在规模经济。相反,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增加时,我们说存在规模不经济。为什么会存在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的存在,是因为企业员工数量增加时,员工之间可以进行专业化分工,从而提高效率。规模不经济的存在,往往是因为企业内部协调问题,比如当员工数量越来越多时,管理大型团队将耗费更多的资源。
结语
又是枯燥乏味的一章,笔者懂的。这一章抛出了许多新名词和新规律,还有一张容易看花眼的曲线图。因为我们接下去将会集中探讨经济中企业的市场行为,而这些概念在后续探讨中是必不可少的。本章探讨了成本这个术语的含义以及成本和产量的变化规律,后续章节中,我们将用这些理论来研究企业如何做出生产和定价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