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
感恩3年前,王玉印老师在上课时分享的一个案例,是关于“鞋”这个字的组词题,要求写3个。孩子只写了2个,还有一个想不到。老师就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带着孩子一起对“鞋”进行了发散练习,结果他们完成了30多个。当我听到这个案例,我就很兴奋,我发现:一般的家长我们认为组词就是组词,但那时发现原来组词也是一次思维的拓展训练。和做对一道题、给出一个现成的答案相比,这样的训练会更有意义。
感恩第10届世界思维导图锦标赛夏季考级赛,我做了现场的裁判。在选手2个小时的绘制过程中,我不可以忙于工作中的事项,放空大脑。让我有机会把那种训练,作为调剂我想到了“组词”这个训练。就像给自己的大脑做个瑜伽一样。我也想试一试我能想到多少个。
因为这两个原因,我迫不及待想把我的真实感受写下来。
思维导图与“组词”
我现场选了一个词——手。给”手“组词。
第一步:发散
我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由于这是现场的,为了思维是连续的,我用的都是一种颜色)
完成了10个。
第二步:分类
我发现,我的10个里面有一些是属于手本身的,还有跟手相关的东西,还有动作等等。
第三步:分类再分类。
我并没有在大的分类后面直接加上我想的手的词语,而是加了一个空白线,这个过程让我好开心,好多次出现了AHA的情况。
比如:当我想到“东西”类,我画了一条空白线,然后写上“手套”的时候,我想手套是用来保护手的,所以在空白线上就写了“保护”。那就会接着思考“保护”手的东西还有哪些呢?AHA!有“护手霜”!
再比如:当我想到“人”这一类的时候,我在后面又画了一条空白线,然后写上“手下”,我接着想到的是“扒手”,跟明显这两个词我觉得不属于一类,于是我在“人”的后面又加了一条空白线,接着写上“扒手”,这个时候,我在前面写的是“职业”,AHA!“职业”这个词出现的时候,我的“打手”这个词就出现了。
第四步:感受
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准确的说BOIs的形式,让我从一开始的9个,想到了最后的36个。这个过程很有乐趣。感觉自己发现了新大陆:单纯的发散练习是第一步,只是倒出我们的想法。当我用了分类再分类的方式之后,给出了方向,会有更全面的思考,找到遗漏的思维(因为那些词语我们的大脑里本身就有,只不过之前没有一个钩子把它勾出来罢了!)当然,还会出现新的思考方向。
第五步:应用
如果你是家长,你的孩子一定会遇到的考试题目是组词,这样的组词训练很简单,也很容易上手。我们一直都觉得思维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但是我们又苦于我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那你不妨试一试。
我的思考
在考级赛的现场,当我有了这样的发现之后,心里是很激动的,但是这件事情并没有结束。也就是说并没有就此打住。
我继续思考,这样的方法和工作的结合会是怎样。因为最终达到的结果是“思维导图可以找到我们遗漏的思维,可以让我们想的更全面。”都已经到这一步了,不妨拿我当下正在做的事情来试一试,就是“思维导图成人课”。当下做的也不错,那一定也有遗漏的思维。
接着,我做了!做完了之后就立刻分享给了王敏老师。
我问她的问题是:你觉得你是没有想法,还是没有“套路”?
为什么我会这么问?来源于思维导图是一种工具,最终一定是为了解决我们的一些问题,或者说帮助我们的。那我们一般会碰到什么样的问题呢?
这个发现,要等下一篇文章了!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