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一个下午,诊室外,热辣辣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像要晒化整个世界;诊室内,斑驳的吊扇,吱扭吱扭,努力地扇着“凉风”,一支美妙的乐曲一“月光下的凤尾竹”适时地响起,这是我最喜欢听的手机铃声。
刚刚看完最后一个病人,我程序性地洗了一下手,看也没看就打开电话:
“妈妈”
女儿亲切、熟悉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我很惊讶,为什么现在打电话来?不是每天晚上都视频吗?是不是遇到什么麻烦了?......一连串的疑问,催促我赶快寻找答案:
“宝贝,怎么了?
“我们今天考试了,试题避开了老师圈定的所有重点,全是比较简单的内容.....”
“这么着急,就为了告诉我这个?那还不So easy”
“你说的真简单,我辛辛苦苦背了这么多天,全部Pass了,老师没圈的,我就没背,肯定要挂了!”
我心里咯噔一下,仿佛听到了她的呜咽声,赶忙转化话题,做深层次的安慰,因为女儿远在千里之外,举目无亲,只能通过无线电传输求得一丝安慰,尽管填报志愿时,她恨不得去国外,从此远离妈妈的唠唠叨叨,但是现在她受伤了,妈妈的羽翼依然是她最温暖的港湾,妈妈的鼓励也是她此刻最需要的。
“你已经做得很不错了,老实说,孩子,老师所圈定的应该是难点和重点,老师没圈的,那就不是重点和难点,难的都记住了,还怕简单的记不住吗?简单的你甚至可以推理出来,所以从这种层面上说,这次即使很不幸,挂了,你也是很优秀的。下次复习的时候,只要把重点范围再扩大点,你就会更加优秀!”我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很不得把我几十年来所听过的鼓励的话全部说出来,所学到的鼓励的技巧全部用上,遗憾的是,我只想到了这么多。
两年前,为了自己的梦想,女儿去了离家2000公里之外的医学院,两年来,不知道她适应的怎么样?总之,我还是会常常放心不下。
女儿之所以做出学医的决定,应该是受了我莫大的影响……
我是一名医生,所以她从小生活在医院里,记得小学有一次自然科学考试,题目是“地球发热了该怎么办”她的回答是“吃点青霉素就可以退烧”;高中的时候,她离开我住校了。每次开学走的时候,我会带给她一些备用的药品,可是她倒好,拿着我带给她的药,在宿舍里开起了小诊所,同学们有个头疼脑热腹泻拉肚子的,都喜欢找她来配点药吃,自己也整天洋洋得意,扬言说要当一位国际医生,去给非洲那些可怜的小孩们治病。
医疗环境越来越差,说一句自私点的话,我真的舍不得女儿学医。
两年前,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好说歹说,她都无动于衷,最后还是非常坚定地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
其实,对于女孩来说,选择医学就等于选择了一个艰难的人生。
此刻,在她的筑梦路上,第一次遇到了麻烦。
孩子,妈妈真的希望多年的临诊感悟,可以帮助你,减轻这个麻烦。
其实很多时候,患者不会按照书本上所写的症状得病,原因很多:或者是由于患者的表达、描述问题的能力不同,或者是由于患者对自己身体不适的敏感度不同,对于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又或者是由于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不同的患者身上,表现出了并不太相同的症状 ......还有由于我们医生自身的分析、理解、归纳、综合问题的能力不同,对同一患者、同一疾病,可能也会出现不同的诊断结果,什么样的结果更接近事实,那就需要医生博学,让复杂的疾病和问题变得简单一些,让自己的诊断结果更接近事实,所以在医学院仅仅依靠老师所圈定的重点、难点,所学到的知识,在临床上是远远不够用的。我想,这也可能就是老师出考试题避开他所圈定范围的主要原因吧,为的是让你们明白没有圈定的内容也要考,因为临床上没有学过的疾病也要遇到!
孩子,试着设想一下:再过三年,当你走上临床工作,面对没有一丝一毫医学知识的患者,坐到你的面前,稀里哗啦说了一大堆症状, 你需要做的是什么?难道你会很焦躁地认为:这个人很麻烦,这么多症状,书上没有、老师也没教过,这个病没法看吗?
不,你肯定不会这样做,你会努力寻找答案的!
......
想到这儿,我有了一个冲动,想把这些写下来,想告诉女儿,也想告诉和女儿一样学医的孩子们以及刚刚走上临床的年轻医生们:做一名优秀的医生,我们需要博学,不仅要学习医学知识,甚至要学习伦理学、哲学、心理学、人文学等多种自然科学知识,在校期间,我们要学的是每门课程的所有,而不只是老师所圈定的重、难点,即使这样,面对疾病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临床表现,有时候也会一头雾水,总结归纳不了,明确不了诊断。
孩子,医学这潭水很深,我们需要付出毕生的努力!
加油!
妈妈在医路上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