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对了,才叫努力

一提到莫扎特,绝大多数人会想到“天才”这个词。

莫扎特一直被称为神童。神到什么程度呢?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能准确分辨各种乐器演奏出来的音调是“高于中央C音的第二个八度音的升A调,还是低于中央C音的降E调。”

如果你不懂这专业术语是啥,不用担心。因为我也不知道。在音乐上,这种分辨能力被称为“完美音高”,大概在1万个人中,只有1个人具备这种能力,可以说是万里挑一。

这一能力似乎证明了莫扎特就是个天才。但大家别急,先听我说接下来的故事。

日本有个心理学家组织了一次测验,招募了24个2-6岁的孩子,对他们进行长达数月的音高辨别训练。训练完成后,发现这些孩子个个都具备了完美辨别音高的能力。

也就是说,通过培训,原来1万个人中只有1个人具备的能力,变得人人都可以拥有。

如果你还知道莫扎特在6、7岁的时间里,受到的音乐训练强度比这些参加实验的孩子们还要大,培训的时间也更长,你就丝毫不会对莫扎特的“天才”感到意外了。

著名的钢琴家郎朗曾说过一句话:

没有勤奋就没有一切!至于天才,我将其理解为一种无限的伸展性,也许一个人只要具备一丁点儿天才,就可以扩展成很大。

通过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理解天才更多的可以靠后天不断的努力来成就。

你可能会反驳:我都已经这么努力了,每天花了大量的时间练习,按照“一万个小时理论”早成天才了,为什么一点都没效果?

那你就得停下来反思一下自己的练习方法是否正确了。错误的做事方法永远不会带你到正确的地方。

谈到方法,第一点要说的就是进行有目的的训练。

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可以量化的及时反馈体系。比如你要练习一首曲子,就要求自己“连续弹三遍不出错”;如果你要背单词,你可以规定自己在每天专门抽出来背单词的30分钟内记住多少个单词,然后每天逐步加量。

确定了目标并能够获取反馈的好处,就像你跑马拉松,你知道要跑多少公里,并且在每公里处设置提示标,你就更加清晰大概还要多久。

可以量化的反馈体系会大大减轻你的心理负担,让你感觉要去的地方也没有多远。最怕的就是不知道还要坚持多久,才能到达目的地。医院设置排号系统也是出于这个原理,知道了前面还有多少人,等待的过程就没那么煎熬。

第二点,就是关于纠正大家对努力理解的一个大误区:认为只要时间花到位,结果自然会出现。


我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武术大师,只是扎了10年马步,能行么?不可能。

显然,你的马步练到一定程度之后,如果还只是继续扎马步,而不干别的,那么,你用时间堆砌可能毫无意义。所以,练习过程中要注意的就是走出舒适区,去挑战一些新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不断地巩固已经熟悉的内容。

不过,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不要过于逼迫自己,动不动就挑战不合适的高难度,不然容易导致倦怠甚至放弃。

只有做到了上述两点,你的努力才可以称之为有效的努力。

只有做到了上述两点,“1万个小时定律”才能发挥其大大的威力。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今天文章的内容:

1 想成为天才嘛,方法,努力都很重要啊。

2 瞄准努力的目标,并建立可以量化的反馈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最好是有高人指路。

3 付出大量时间并不一定能有回报,只有迈出舒适区的练习,才真正有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天才真的存在吗? 1763年,7岁的莫扎特开始了他的环欧洲演出,成为一代传奇人物。莫扎特年纪很小时就能准确辨识任何...
    丹菡阅读 9,011评论 4 106
  • 打小时候,我们就被家长和老师们灌输了无数的天才人物故事,牛顿、爱因斯坦、高斯、达芬奇、莫扎特、居里夫人……,他们既...
    罗兄阅读 337评论 0 1
  • 引言天才存在吗 为什么有些人对他们所做的事情如此擅长,擅长到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不论你观察哪个行业或领域,从竞技体...
    速兔阅读 927评论 0 2
  • 1、老婆体检,就只有我送童童上幼儿园了,早上早起了15分钟,打快车到太升路,接着摩拜到文殊院地铁口,再地铁到天府三...
    高琳旭阅读 170评论 0 0
  • 椎管内麻醉 解剖 蛛网膜下隙阻滞 硬脊膜外阻滞 腰硬联合 内科1 单词1 每日一句
    树先生丶丶阅读 33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