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卖掉家里旧房子的时候,老妈扔掉了好几箱旧衣服,大呼可惜。那里面有我小学时候穿过的,也有老妈结婚时候的。出于一种“以后没准谁要穿”的幻想,每年年底大扫除的时候,老妈都要把我扔掉的几件衣服再捡回来,收拾来收拾去就攒了几大箱。
昨天我回家收拾书柜,意外地成功扔掉了不少不用的东西,老妈情绪稳定,还淡定地捡回了我错扔掉的纱窗钥匙。
回忆这些年抗争道路,我总结了一个办法——边界。把握这一条原则,可以在年底大扫除的时候避免鸡飞狗跳,甚至可能出现一幅母慈子孝的感人场景。
1、划清自己和父母的居住边界。假如你看不惯父母什么都不舍得扔的习惯,第一反应应该是搬出去自己住,而不是想尽办法让他们改变,甚至一咬牙请收纳整理师来帮助他们整理。我自己是在受到零零后们diss完才意识到这一点的,你没法改变别人用几十年形成的生活观。你没有经历过父母们的物资匮乏时代,也没有经历过零零后孩子们的物质丰裕时代,没办法全然体会父母们害怕明天没饭吃、没衣服穿的心态,也没办法全然理解小孩们愿意把所有钱都去抽盲盒的心态。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自己独立,在你自己的空间里爱扔什么都行。
2、找到自己的生活边界。如果你暂时没有能力自己出来住,也可以在父母的房子里划一条自己的生活边界线,跟父母商量好这个小小范围内的空间由自己说了算。我之前是出钱买了自己房间里床、衣柜和所有家具之后才争取到这个权利的。这只是一个缓兵之计,阻挡不了父母偷偷往你屋里塞东西,之后还找理由说“反正那么空”。
3、拉长时间边界。去年你想扔10件衣服只扔了1件?没关系,等着,今年再拿出来告诉父母“这些衣服已经七(八)年没穿过了,今年要不然捐到楼下的旧衣物回收箱吧”。你的态度没那么急迫以后,反而会让父母更能接受你的提议。昨天我扔旧书的时候,还心虚地解释了一下为什么这些都不要了,老妈大手一挥“不用解释,不要了就扔”。
随着房价的不断走高,腾出一些空间给自己,成了名副其实的奢侈。你收拾出一平方米的空地,相当于让自己享受到一万块左右(三线城市)的价值。年底收纳整理的时候,正好可以审视一下自己需要/不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把握边界原则,能帮父母和自己足不出户就享受一次“万元”之旅,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