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说明一下,这本书是在李小龙去世之后才出版的,那为什么说作者是李小龙?因为书中收录了大量李小龙的文章、日记和信件,也涉及很多对于功夫哲学的讨论,还有如何做人、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如何在平静中抵达深邃的哲学思考。
这本书的整理者名叫约翰·里特,他是一位专业的李小龙研究者,也是唯一被授权可以阅读、使用所有李小龙私人信件、武功草图和读书笔记的人。所以这本书是约翰·里特整理出来以后,以李小龙本人的名义出版的。
李小龙说,基本上来讲,作为武术家是我的选择,当演员则是我的职业。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一直希望能发现自我,成为一个生活的艺术家。
读了这本书后感觉很颠覆,它给我们展现的李小龙非常不一样,他不仅仅是一位拥有高超技艺的功夫之王,实际上还是一位诗人、哲学家、心理学家或者是作家。
下面我逐个分析这本书对我触动比较大的几点。
一.无为而无不为and无为则无所不为
无为其所不为,意思是不要强迫别人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无为则无所不为是指,当我们能够顺应自然规律,不去强求、不去干扰时,我们就能够做到无所不为。这两句话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我们在很多视频中发现,李小龙的动作又快又狠,充满力量,可是他却认为功夫的最高境界是要像水一样的柔软和柔弱。没有人能够刺破或打破水,因为你永远无法征服一个不做出抵抗的东西。李小龙认为习武之人不应该用蛮力去抗击对手,而要随着对手的动作而动,化解对方的攻势,才能在搏击中取胜,这就成为李小龙的功夫之道。
读到这里,我就想,教育何尝不是这样?怎样能够放松、因势利导,顺势去做教育,的确是一门学问。
1.实话说,这几年的教育生态很不好,班里调皮捣蛋不学习的孩子越来越多,老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日渐消失。但是仔细想来,这不是孩子的错,是整个社会的教育系统出了问题。孩子一出生就像一张白纸,很多时候不是他自己选择的,而是整个社会和家长帮他选择的。从小到大,他们穿梭于各种他们不喜欢、不感兴趣的辅导班、培训班,身心疲惫。在父母眼里,学习好才是真的好,其它都是锦上添花而已。很多孩子为了讨家长欢喜,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特长被束之高阁,而在自己不擅长不喜欢的文化课上苦苦求索,没有存在感,更没有成就感,久而久之,就成了父母和家长眼中的问题孩子。
2.李小龙小的时候极其顽劣,给老师、同学和家长都带来了无尽的麻烦。就是这样的孩子,后来不仅成为功夫巨星,而且还通过刻苦的补习,竟然被华盛顿大学录取了。要知道这可曾经是一个经历过留级、开除、被父母担心会加入黑道的男孩,现在他让家人们骄傲极了。因为在那个年代,只有非常富有和非常优秀的孩子才能够进入华盛顿大学。
有句话说得好,佛渡有缘人,永远不要试图去唤醒一个沉睡的人。一个人之所以愿意醒来,是他睡够了,不想再睡了,或者被尿憋醒了,或者饿得受不了了,或者被噩梦给吓醒了。何况很多人只是在装睡,而你是永远都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的。
3.再回到“无为”和“有为”的问题上。李小龙认为,“无为”是高手的最高境界,功夫里的“无为”意味着自然而然的动作。在格斗中,功夫高手会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会顺着对方的动作而动。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作为一个妈妈,我干涉孩子的太多了。总是以“为你好”为名,给孩子做出了各种规划、画好了各种跑道,从来没有去想一想这是不是孩子真正感兴趣的,是不是反而让孩子受到禁锢,阻碍他的成长?作为一个老师,我在课堂上预设的太多,习惯于想当然的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学生,很少去关注学生真正需要什么,有时候,竟然会对课堂上自然生成的东西视而不见。
总之,永远不要正面反抗任何问题,要遵从事物的自然规律,不要强加干涉,而要因势利导,顺势去控制它。这样,反而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截拳道与教书育人
李小龙截拳道的创始人。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呢?李小龙解释过它的含义,向对手发起攻击有三种机会:一是在他攻击前;二是在攻击过程中;三是在他攻击之后。
截拳道的意思就是在对手发起攻击之前就要进行拦截——拦截对手的动作、拦截他的思想、拦截他的动机。这三个词非常重要,一个比一个境界更高,直到动机层面。这就是李小龙个人在武术方面的表达,他根据自己天生的攻击性、超常的反应能力和不可思议的洞察力构建了这套完全属于自己的格斗体系——截拳道。
跟李小龙对打,让人非常沮丧,因为他总会在你做出反应之前就已经打到你了。这个就是截拳道的真谛。这对我们教书育人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如果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能够灵活的运用李小龙的截拳道思想,把孩子们的一些错误思想和错误做法消失在萌芽之中,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我们也算是功德圆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