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文章分析过不想学习的原因,认为学习是“反人性”的,人性天生懒惰,喜欢不劳而获。这种说法有些道理,仔细深究又发现似乎不妥:如果把人作为系统,物质或精神的输入输出都会有快感或痛苦,本质不在懒惰与否,而在于内容及形式的差异。
让同学们识记杂乱无章或佶屈聱牙的理论,不懂无用杂乱的信息硬往脑子里塞,这个过程肯定是反人性的。如果学自己感兴趣、擅长、有价值意义、具有诱惑性的知识呢,或许会上瘾!吃饭也是如此,好吃的很享受,良药苦口,毒品上瘾,大小便的输出也有快感或痛苦。
所以我认为,人们在喜欢的,擅长的,有用的,能及时反馈获得自尊、物质、心理等满足的知识经验方面,会发挥主观能动性,甚至会上瘾。那些无用的,杂乱的,艰涩难懂的,作为任务被强制执行的知识,人们天然叛逆。刻意背诵不感兴趣的知识,好比吃一把没有营养的土坷垃,肯定难以下咽。
不仅学习方面,人性趋利避害,追求自认为的美好,恰好是人性的体现,比如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好色与好美德之间,人们本性好色,食色性也。美德是超我的社会推崇的高尚道德,它意味着自律和约束,反而是反人性的,所以人们遵循人性“作恶”容易,遵循道德“行善”困难。
如此这般,我们是否能在学习内容、表现形式、意义建构、反馈机制等层面下手,让学习变得富有趣味性呢?每个人都有擅长的感兴趣的领域,有爱音乐画画的,有爱看小说文学的,有喜欢数学计算机的,有爱玩(游戏,交际,旅游,宠物等),你不喜欢不擅长的,或许别人学的津津有味,为什么兴趣领域或擅长领域不觉得痛苦呢?
你爱看的书、唱的歌、玩的游戏是兴趣,兴趣背后对应着学习内容;你爱玩游戏,爱吃美食,爱交际,这些是学习的表现形式;无论唱歌画画写作,无论游戏交际玩耍,都能满足个人心理生理自我实现的某种意义;个人兴趣领域的所有行为都充满了及时反馈,所有更易进行。这时候不需自律、约束,变成了兴趣和追求美好的“自觉”,它符合人性。
所以,30天如一日地坚持学习,远没有坚持玩30天自己喜欢的游戏轻松。现在人们谈游戏色变,认为游戏是学习的天敌,其实大部分人不会利用“游戏思维”增加学习趣味性。我曾写过人生是最好玩的游戏,各种游戏有上瘾机制,沉迷绝对没啥好处,如果能把“游戏思维”搬到现实生活,在工作、学习中用游戏思维调剂,会增加不少乐趣。
人们常常表达自己很忙,把工作、学习当任务来处理,会显得很累。我的工作学习状态也和常人不一样,我在工作时玩,在玩的时候工作。比如体力劳动时,我可以边干边思考,边聊天,或者听相声、讲座,劳动的过程是玩的过程,锻炼身体的过程,学知识相互交流的过程。一旦静下心来读书、写作,我认为这是我休闲的最好时光,沉淀心情,聆听别人故事,碰撞各种思想,读书学习是最好的休息。真正玩的时候我却在学习,比如旅游,我关注的风景、人文、各种特色,会记录聆听思考,最后整理成游记,玩既是学。
有一本书试图协调游戏和学习的关系,Jane McGonigal著《游戏改变世界》,她的观点是:人类生性喜欢游戏,除了吃喝拉撒之外就在玩乐。她关于游戏的本质总结时:“自愿接受一些蛋疼的设定和限制去努力完成一个目标,以获得回馈带来的快感。”“为什么20个大老爷们抢一个球,还只用脚?”——这是足球的蛋疼设定。“为什么非要用棒子把球敲到洞里去?”——这是高尔夫球的设定。
我的关注点在“设定”,设定规则,制定目标,把发散的东西约束,把开放的问题封闭,这些手段都是为了控制过程,便于回馈。如果放任去学一个开放的,无限制条件的知识,人们容易找不到方向懈怠。比如让你学习,却不告诉你学啥,也不限定时间,更没反馈机制,很容易迷失方向。善学习的人目标明确,会拆分学习过程,找到衡量标的物,能及时反馈,这些学习之外的东西,都是自我“设定”出来的。
书中讲了人们接受这些设定的内在原因,作者提到回馈带来的快感,从科学角度看,当大脑获得奖励机会时,会释放一种名为“多巴胺”的神经递质,会刺激我们为了获得快乐而努力付出。凡玩过打飞机、撸啊撸、俄罗斯方块等游戏的同学,大抵都体验过濒临失败边缘时,紧张感突然而至的瞬间,“吓尿”了,这种“应激”状态下人体会大量分泌肾上腺素,从而极大提高运动、反应以及人之记忆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David Eagleman 曾做过一个实验,用A4大小发光二极管显示数字的牌子,其上数字以每秒30帧的速度闪烁着,每秒会有一帧显示一个数字,正常情况下,人是肯定看不到这个数字的。然后他们把一个拿着这个牌子的实验者从12楼高的地方扔下去……(有保护网)……在这种紧张刺激的状态下,实验者在空中看到并记住了那个神秘数字!我们生命中遇到的重大事件记得很清晰,儿时有些场景念念不忘,基本属于对我们“刺激”很大的事件。
当然,我们不用每次学习前去天台提个神,我们可以用游戏机制里的一些“成瘾设置”,把它转嫁到学习中来。沉迷游戏,因为它是及时反馈机制,新鲜刺激,附带社交属性,孩子把现实不能满足的心理欲望在游戏中获得,如何能在现实学习中获得游戏类似的效果呢?比如我们参加某种竞赛记住的知识,再回顾时发现掌握的很牢固,又如,孩子不想写字,和他做个写字挑战赛,看看他一分钟能否写出10个,熊孩子立马来劲狂写,胜利后获得奖励,这就是游戏的运用。
李笑来曾经分享了他背单词的故事,把单词和未来工作中的期望收益结合,每背一个单词相当进账多少钱,提高了兴趣。我们谈到游戏思维,从中抽取合理方法、机制,在不改变学习内容情境下,换一种学习方式,或给学习附加外在(内在)价值,或制造约束压力规则,或得到及时反馈,都能让学习变得更有趣起来,多巴胺和肾上腺素各种飙升,大脑简直爱死这种设定了。综上,学习不可怕,就怕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