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看自己发表文章的日子,已经过去半年了。这么很久都没有写文章,连一篇像样的文章都没有写。
可是,这些琐碎的事情都占据了我的生活。我的日子却好似没有写东西的时间了。写文章需要静下来,静心下来,不说是焚香净手也得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可是最近的日子,都忙于工作。
我把自己印刷的练习题,拿出来,一厚摞的,我心里说,按照我的练习题数量,成绩应该是起飞的状态。可是,现实却截然相反。
我看这成绩,思考了几天,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我觉得自己太认真了并不太好。还是要佛系一些好。
回顾一生的教学生涯,教过的学生数以千计。但是又有什么用?我就是一个船夫,把学生从这岸边送到那个岸边。我是一个摆渡人。既然是摆渡,何必管那么多呢?如今的时代,已经不是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了。
刚刚我看见自己的某条,里边有17元钱的收入。自从我写出一篇浏览量比较高的文章之后,就哑火了,再也写不出来了。我在某条里,呆了很久,写了几百篇文章,浏览量只是可量的几个浏览量。我也没有赚到一分钱。
我先后看见了几个老师的课程,懂了写作要爆款。可是,我没有素材。
昨天是我晚上值班,看自习课。一个小时,基本上啥也没有做。就是看学生。学生们的自习课都是愿意说话,回头回脑,反复说话。做各种小动作。昨天,就是这样。我后来,静静思考,人是需要分层的。都考上大学,都去做高级人才,社会的力气活儿,谁来干?有的人生来就是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贫穷限制了他的想象力,他的逻辑也是在贫穷的范围之内。你说的话,他理解不了,无异于对牛弹琴。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来一个听来的故事,叫做“三季人”。下边的内容引自百度:
这个词语来源于一个典故:有一天,孔子的学生正在门口扫地,一个身穿绿衣的人走过来问他一年有几季,学生答有四季。但绿衣人却说一年只有三季,即春夏秋。两人因此争论起来。后来孔子出门,绿衣人又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孔子也回答一年有三季。等绿衣人走后,学生问孔子原因,孔子说,那绿衣人是个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它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你吃点亏,磕三个头,无所谓。因此,三季人这个词也用来形容那些在某些层面上认识浅薄还固执己见的人。当遇到这样的人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认同他们的观点,避免无意义的争吵。
我估计,有的学生就是这样的人。你说啥,他们根本不听。所以,我就释然了,人各有命。各自去活成自己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