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环境里,成年人面对种种问题和压力,早就学会了一项技能:
说出口的云淡风轻,要命的绝口不提。
《奇葩说》中,曾是第二季冠军,现在是带队教练的老“奇葩”邱晨,自曝今年3月份曾患甲状腺癌。
36岁的她才发现距离死亡这么近。
而恰恰是这一次的和“死亡”的交手,给了这样一个“丧”的人,好好活下去的信心。
在拿到医生开出的诊断书时,她没有如电视剧情中得知噩耗后地抱头痛哭。
来不及沮丧萎靡、一蹶不振。
在之前的预设中,邱晨以为自己承受不了这个坏消息。
然而,事实是,邱晨一直很理性处理这件事情。
从医院到回家过程中,面对自己的病情,邱晨联系好了医院。
查了手术之后的注意事项,和家人朋友商量好了手术安排。
和工作伙伴交接好了工作,甚至没有忘记和健身教练请假。
回家路上的这一个多小时,被她安排得妥妥当当。
彷佛肿瘤癌只是日常工作中突然到访的小插曲。
晚上回到家之后,又马不停蹄地做了两件事情:
一是写封信真诚地对团队,认真地交代自己的病情。
二是为了参加第二天公司的读书报告分享会,当晚还做了十几二十页的PPT,甚至拿了公司的第一名。
说到这里,邱晨云淡风轻地调侃自己:
“我是不是很优秀?”
台下的观众用泪眼回复:
“邱晨,你是真的很优秀。”
安排好工作生活上所有事情后,邱晨才放心下来,对自己说:
“好,现在你可以当一个全职病人了。”
这个全职病人的时间只有几个月,之后又投入到了一项又一项的工作中。
入院手术、出院休养、检查吃药……
两个月恢复了工作,三个月就恢复了健身,四个月之后参与《奇葩说》的录制。
在面对这一身体变故,邱晨没有给自己消极情绪的时间。
她有条不紊地重新调整生活,妥善安排好了工作,积极主动地安排治疗。
“你好啊,肿瘤君。”
邱晨在手机上记录着抗癌时间。
手术过后邱晨的脖子上留下了疤痕,别人问及原因,邱晨幽默地回答:
“哎呀,我换了个头。”
听起来轻松幽默,其实是一场大手术之后留下的痕迹。
理性的背后,是她直面生活的态度:
“现实就是现实而已,因为生活本身有质量,然后时间本身有速度。
它会拽着我们向前走,带着我们迅速离开,继续往前面走下去。
只要你愿意把自己交出去,面对这件事。”
1
哪有什么胜利可言
挺住就意味着一切
在邱晨自曝患癌的微博话题下,有很多同样患病经历的人留言。
有一位微博网友,也没有给自己任何负面情绪的时间。
和往常一样继续去上班,“患癌”这件事好像只是时间表上多了一件请假做手术的事罢了。
“不然呢?
这就是生活啊,总是要继续的。”
《奇葩说》中的马薇薇,辩论时气场全开。
看起来独立强大的她,2015年底患上严重的抑郁症。
抑郁症的病症比想象得更为痛苦。
刚开始时,疼痛无力、不想见人。
选择服药之后,药物让人热衷睡眠,还会让体重增加。
患病之后她没有向公众透露出自己患有抑郁症,认为说出来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
后来,黄执中在《奇葩说》节目中透露出马薇薇的病情。
说出来好像就没有那么可怕了。
之后马薇薇也发现,说出来后,好像自己可以好好“崩溃”了。
正如邱晨直面患病之后的感悟:
“无论是身患重病,还是我们人生当中躲不过的所有的坏消息。
我们只有看到它,甚至愿意谈论它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去对抗它。”
社长对电影《超脱》的一段台词记忆深刻:
“我们都有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晚上跟着我们回家,早上跟着我们去上班。
那种无助,那种感觉,像漂泊在大海上,没救生圈,没救生衣;
而你还以为,你在给别人扔救生圈。”
前几天,社长写了篇关于治愈的话题→ 她哭跪着唱完一首歌,十几万人决定活下去
不少人感叹,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就意味着一切。
2
“死亡”才是对生命
最精准的教育
有人说,人会经历三次死亡。
第一次一次是停止呼吸的时候,在生理上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是举办葬礼的时候,在社会角色上宣告了死亡,从此没有了社会位置;
第三次则是这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记得,他才真正地死了。
去年热映的皮克斯动画《寻梦环游记》,描述的就是第三次“死亡”的故事:
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这部以亡灵节作为故事背景的影片,向我们重新展示了一种理解死亡的方式。
但无论以何种方式理解死亡,能够坦然地说出“死亡”是面对它的第一步。
也像是邱晨所说,越是害怕,越要喊出它的名字。
因为“死亡”才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
对于死亡的系统教育起源美国。
他们相信,只有正确的生死观,才能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美国小学专门开设“死亡课”让孩子更好地理解生死。
去到火葬场里,观览全过程,理解生命的燃烧和灰烬;
去到绝症患者宁养院,看望那些处在生命最后一刻的老人们,为他们送去温暖和祈福。
一个丹麦童话中,因为有一件事情没做,爷爷在死后变成了幽灵。
孙子艾斯本和爷爷一起寻找那件事情,从游乐场的过山车想到后花园的郁金香……
最后爷爷突然想起来了,“我想起来我忘记什么事了,我忘记给你说再见了。”
死亡变成了一次认真的道别。
《奇遇人生》里,阿雅在美国的朋友突然车祸离世。
一时难以接受的她,反复问到:为什么?为什么人一秒钟就没了?
同行的陈学冬,听完回应道:“人就是很脆弱的,人就是什么都不是。”
阿雅有些不认可。
陈学冬继续解释。
其实这是提醒我们,要过好每一天。
这才是最重要的事。
3
每个坚持“挺住”的瞬间
都给了我们好好活着的勇气
“不知死焉知生”是日本首席法医上野正彦的著作书名。
他将自己60年法医生涯浓缩成43个真实故事。
其中,过世的人那些没说出的话,往往和生者有关。
Lucy Kalanithi在TED演讲中讲述了她和亡夫Paul的最后时光,探讨了生死的意义。
“生而为人,并不是无视苦难,而是接受并与之共存。”
当Paul被确诊为癌症晚期的时候,他对Lucy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希望你能再嫁。”
两人在死亡面前完全地诚实:立遗嘱,完成预留医疗指示(ADS)。
甚至留下了爱的结晶。
这不是恐惧到需要逃避的事情,而是一种出于爱意的承诺。
治疗癌症是战役,更是一场相互扶持的旅程。
在这段旅程中,我们能更加明白生命的意义。
Lucy 还提到一次面向医生的调查中,55%的医生会出于友善给予病人更多的期望。
但也许那并不凑效。
研究人员发现,当患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疾病的预期后果时,他们的焦虑更少,更有可能好好规划,并可能减少给家庭带来的伤痛。
所以我们真的是害怕死亡吗?
也许恐惧的,是自己从未真正活过。
在邱晨看来,也许是因为,面对“生活”更需要勇气。
治疗癌症的两个月里,很多人来看望她。
她听到了太多人的故事,而那些人没有一个不是承担着“致命”的压力。
成人世界,早和“容易”分道扬镳。
小时候,有很多依靠遮风挡雨,长大后多半靠自己。
考试失利、工作不顺、情场失意、突然的疾病……
生活中不完美的插曲,露出了令人恐慌的獠牙;
每一个坚持“挺住”的瞬间,都给了我们好好生活的勇气。
如果像上野正彦在那本死亡故事中一般发出提问:
所以究竟人活着为何呢?
尊严,荣耀,金钱,地位,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
若不以死亡来背书,我们对这么辛苦的一生,为何始终不得而知。
正因为明白死亡的终点,才会在生活中有主动追逐梦想的勇气和热情;
才会明白,我们在拼尽全力想要更好地生活的背后,更重要的是:
好好活着。
参考文献
[1] Rudert, Selma Carolin, et al. "An Unscathed Past inthe Face of Death: Mortality Salience Reduces Individuals’ Regre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Social Psychology (2015).
[2]中国健康教育丛书,邹宇华:《死亡教育》,2008,广东人民出版社.
[3]邱晨《邱晨:你好啊,肿瘤君》https://mp.weixin.qq.com/s/QSGVMMMXw8KRp_mm-256TA
[4]青年周末http://news.sina.com.cn/s/2007-10-25/0857141606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