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大学之前,从来不觉得自己的性格是个问题,和要好的人一向要好,和讨厌的人一向保持着距离,安静和聒噪,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而在大学的第一次运动会结束后,莫名受到了舍友的教育,尽管她一番好意,可我依旧不明白自己错在了哪里。她说:“我在看台的另一边,看到你一个人在看书。别人都在呐喊助威,你怎么能坐得住?”
“你本身就寡言少语,在难得的集体时刻,你那么做只会让人觉得你不合群,有了距离感,谁还会愿意和你更多地交流呢?”
面对这样的情景,感激于她友善提醒的同时,我依旧固执地认为这没什么。我只是觉得奇怪:为什么大家都做什么,我不去做,就是不合群?为什么我觉得看了一下午别人的比赛有点疲劳,想坐在看台后面看看书,就是不合群?而最令我痛心的,则是为什么仅仅是一个下午的沉默不语,会让我永远给别人留下了不合群的感觉?
而在那之后,班级里组织了简单的聚餐,由于苦涩于应付喧闹的人群,又加上临时的事务,我顺理成章地推掉了聚会。聚会之前,班长曾在群里要求愿意去的同学按照序号把自己的名字罗列上去。
开始只有少数的几个人,短短的名单,让我莫名产生一种安心的感觉:不用担心自己的缺席会太过突兀。而后来,随着名单上的名字越来越多,我也愈发担心自己的行为会有什么后果,或许没人会问起我没去的原因,但是想必以后,我会少了很多受邀的机会。
聚会开始前十分钟,不出我所料的,除了一开始就选择缺席的我,所有的人,都迫于越来越长的名单而选择了加入。当天晚上朋友圈分享的班级照片里,唯独缺了我的身影。
这件事情很快就过去了,但是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会觉得很不舒服。
我难以忘记那种被大多数人压迫的感觉,一点一点被外界动摇了初心,然后无论你如何选择,结果都会是彻夜的不快:选择融入了,自己不舒服;选择不融入,却还是不舒服。
然后,你就成为了一个众人眼神中的”不合群“。
02
有时候觉得自己真是累,简单的求学生活过得比谁都累。
我是一个胆大却又胆小的人:打定主意的时候比谁都胆大,独特的计划,创新的点子;真正说出口的时候比谁都胆小,害怕别人上下打量的目光,担心自己某个手抖的瞬间。然后慢慢地,就从对别人说,变成了对自己说,最后就是选择不说,”我只想显得平凡一点“,这样的想法有时候自己都觉得可笑的很。
恐怕很多不合群的人,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把自己掩藏在人群里,然后最终变成了其中的一部分。死后,他的墓碑上没有自己的名字,他的名字,就是人群。
03
我曾经在寂寞难耐的时候看过很多让自己好受些的东西,刷知乎,问百度,看心理书籍,与其说是在寻求解决途径,说白了,不过是想知道这世界上还有多少人像自己一样,在这个时时纠缠折磨自己的抉择里徘徊不定,然后在这渺小的几分钟里,获得短暂的安慰。
我看鸡汤文,里面说孤独的人都是斗士,艰难地在这个世界立足,又妄想着与世隔绝。我看尼采,他说”你今天是一个孤独的怪人,你离群索居,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一个民族“。我看《内向者优势》,在长条的测试里,焦虑地寻求着自己身上到底还有什么值得珍重的东西。
忽然有一天,终于发现,自己的不合群,也不过是自己认为的而已,不过是身边与你不同的某些人认为的而已。
我也有好到无以复加的朋友,尽管稀稀疏疏,各自异乡,却总能在困窘的时候,一个一个地发来让人感动到痛哭流涕的话语;我也有聊得愉悦的同学,尽管别人说我冷清淡漠,她依旧能陪我在午后的食堂一顿饭吃到黄昏斜阳。整条长长的路,也并不总是一个人在走,看到别人宽阔的水泥路上人群拥挤,摩肩接踵,也应该回眸望一望自己脚下有些泥泞的小路上,是否也有未曾留意的野花为自己开放。
其实从某种角度上讲,也就是因为懂你的人太少,他们才显得格外珍贵。你们在大多数的眼中,便都是那个看似有些愚蠢的”不合群“,但是彼此能够互相守候,对于不擅在聚光灯下张扬的人来说,已经足够。
也因此,比起酒,我更喜茶,只因为短暂接触的流连后,却拥有长久的持续。
04
现在依旧一个人,尽管上课去晚了没有座位,尽管食堂排起了长队却连座位都没有,尽管书包里厚实的书压坏了肩膀都没有想要的人伸一把手。
但我依旧活得自在。
不去议论或贬低有时候过于沉默的大多数,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初的承诺,在我看来不对的那一刻,未必有悖于别人的原则。
只是,总想说些什么,总想在被习惯性淹没的角落表达些什么。即使安于一隅,甚至微于尘隙,我也应是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像古老城墙上斑驳枯槁的红砖石,挪开一寸,也会陨落整个世界。
没错,我就是,那个,
不合群的人。